刘小辉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唱响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更是体现了我国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和美好前景。而生态文明建设更显得尤其重要,我县作为西部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级贫困县,保护生态环境责任重大、发展生态产业的潜力巨大,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且已初见成效。为此,笔者就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关理念内涵和生态陇州建设的得失谈一些浅见和想法,与大家商榷。
关键词:建设;生态城市
陇县史称陇州,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也有广袤富饶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规划确定的《关天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中,被列入三级城市规划建设,宝鸡市也适时将其列入全市三个副中心城市建设之一。根据历史文化特色、自然资源分布、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条件等多方因素,省市县分别为陇县量身定做了“生态陇州”这个品牌,经过近几届县委政府的精心谋划、有关专家的论证审核,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奋斗,生态陇州打造已经初具规模和雏形。但各级党委政府中许多党员干部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具体指标内容了解不全面不系统,甚至认识上有误区,规划建设上短期性行为和盲目性政绩决策过多过滥,造成了许多地区城市建设上比如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而且浪费了大量人财物力。陇县是一个西北边陲山城,城镇化建设任务繁重艰巨,县城为中心辐射10乡镇,158个行政村。县城建设中城中村改造和宝鸡副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和建设走过了许多弯路,教训相当深刻。所以要想建设生态陇州,就必须掌握和了解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内涵,系统谋划生态县城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主要功能,准确定位,系统规划,规范运作实施。
有专家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应该有技术与自然的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三大标准,是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防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一、西部山区生态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1.對生态县城概念理解的误区。我县与其他西部山区县一样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上一直在追求“卫生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县城”都应该属于生态城市的基本内容,但有省市县领导和有关专家将这些城市形态简单地等同于生态城市。虽然这些建设目标在遏制生态退化,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有重要的功效,但要注意它们在内涵、目标、侧重点上与生态城市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这些提法是在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仅从自然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城市建设的片面观点。大部分人对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模糊不清。为此,我们要建设生态陇州,就必须先加强对生态城市基本内涵的准确理解,要认识到生态城市是不仅要求生态环境得到持续地保障和不断地改善,还要在此本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城市的核心要义应该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2.对生态县城建设区域的误区。近年来,西部地区某些生态城市建设忽视城市与区域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和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追求的是小系统范围内的高效、经济和低污染,这种思维模式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观念格格不入,属于局部的思维模式。比如我县在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就是更多注重县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轻视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的投入、社会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缺乏。认为城市就应该比农村更现代更发达。这种误区,必然会快速拉大导致甚至放大生态城市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城乡发展极大不平衡。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提醒我们,生态城市不仅指已经城市化的地区,还包括城市所辐射到的所有乡村。既包括城市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包括市域内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应强调城市与其周围地域之间动态的统一性。因此,建议生态城市建设要同步统筹城乡,科学系统规划,重视城市间、区域间、城乡村间的辐射带动效应和城乡反差缩减效应。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乡村提供人们基本生存的物质基础,如农产品、林木、和足够的廉价劳动力等,而乡村的发展则需要城市提供前景广阔的消费市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所以城市与乡村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统筹规划,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3.对生态城市建设内容上的误区。有人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生态化”,认为要想生态,就必须回归自然,即克隆自然,加大城市绿化。城市绿地面积越大越好,广场越大越好,道路越宽越好,城市越大越好,楼房越高越好,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简单地等同于植物种类的多而杂,认为生态住宅区的标志就是高绿化率等等。这是对生态城市建设内容上的误区。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环境优异,宜于人类居住,但单纯的环境保护并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全部。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绿化、通讯、环保等方面。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发展必须与城市生态平衡相协调,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和谐,尤其是要建立生态产业,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对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误区。在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有的地方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是简单地照抄照搬有些地方的建设经验,结果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对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错误认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在探索建立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各城市资源状况不同,社会进步程度不同,产业基础不同,也就决定了各自选择的发展方式和途径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建设生态城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必须在符合生态城市的指标要素内,按照科学规律,根据城市发展特点及生态特点,确定生态建设的内容,只有这样,生态城市建设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也才能宜居,也才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论采取什么模式,生态城市建设都必须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前提,而且对本城市要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目标。
5.对生态城市建设机制的误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容置疑的实际。就是在这个初级阶段,我们也有机制的误区。许多人认为,生态城市建设应该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把政府力量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唯一力量了,忽视了市场和公众的因素。老百姓这样认为,政府部门也这样认为。于是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就形成了只依靠政府力量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局面。不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新机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就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加大力度、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还应对公众进行全面宣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拓宽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渠道。有了社会的广泛参与,不仅会引起社会意识的生态化、社会文化的生态化,还能通过社会压力带动经济形态的生态化、技术的生态化,最终形成整个城市对生态意识的接受,生态城市建设社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近年来陇县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范例
陇县生态环境良好,加之又是宝鸡“水源地”,为此,近年来,陇县把打好“生态牌”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向后关闭了水泥厂、造纸厂等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并在招商引资中坚决杜绝污染项目“落户”。与此同时,该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新能源”等绿色项目产业。
围绕建设全省绿色能源大县目标,该县把新型能源开发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向风、水、光伏能等发电项目要产值。在抓好签约项目建设的同时,县上精心筛选包装了新型能源、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商业开发等一批生态效益好、附加值高、环境污染低的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对外宣传推介。
良好的生态和新型能源优势吸引了目前,该县初步与中国汉能集团达成总装机约10兆瓦、投资约1亿元飞鹤关山乳业千亩奶山羊牧场配套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并与中国建材公司、青岛昌盛日电等国内外知名环保企业就新型能源开发就行了初步洽谈,后续衔接工作正在积极进行。
打造中国西部“生态乳都”是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科学调研、审时度势,实现生态立县、富民强县的科学决策;也是全面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的农业结构大转型的战略布局;更是一场对陇县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乳业转型升级之路。
“巩固牛、发展羊、稳定特色养殖、纵深做强、做大产业链”是“生态乳都”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才能走活“生态乳都”建设这部战略棋局,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稳固“以奶畜为主”的畜牧产业,打造高端、绿色、无公害乳制品生产基地,使以奶山羊、奶牛为核心的奶畜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陇县农业生产“粮、草、畜”良性循环,实现强县富民的目标。
2014年,当飞鹤乳业宣布控股国内排名第一的羊奶粉企业——陕西关山乳业时,行业内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以为陇县乳业将就此沦落。也难怪人们有这样的看法。当时,奶价下跌,市场萎靡,整个乳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阵痛。但是,陇县引进飞鹤乳业,可不是“缴械投降”,他们以退为进,走出了一步谋求跨越、迈向“生态乳都”的一大妙棋,这步棋“激活”了陇县乳业快速升级。
飞鹤关山投资15亿元的5万吨羊奶粉生产线及20万只奶山羊生产基地项目落户陇县。首期项目四万只奶山羊养殖场总投资3.2亿元,已经于2014年9月开工,目前数十座国内最先进的羊舍已显雏形,远远望去,这些建筑物几乎一眼看不到边。不久这里将建成集商品奶生产、良种繁育、光伏发电、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球最大的单体奶山羊养殖场。
与此同时,在飞鹤关山项目工地的不远处,陇县另一个位居国内乳品企业30强之列的陕西和氏乳品同样不甘落后,他们投资10亿元的7万吨羊乳粉智能生产线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当中。和氏乳品称,他们的新牧场也即将拉开建设大幕。
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说:“乳品行业虽然眼下竞争激烈,但我们主打生态牌。我们要借助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撬动更多资本,尽早把陇县打造成中国西部的‘生态乳都,造福群众,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三、生态陇州建设的新思路
作为宝鸡的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陇县经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和兄弟县区相比,亮点不多,缺乏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此,他们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陇县的出路在哪里?。
1.决策打造中国西部“生态乳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其实,乳业也是一样,近年来,中国人抢购洋奶粉事件时有发生,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一事件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中国乳业的巨大商机。对陇县来说,眼下的乳业升级,无异于一场乳业革命,这将让陇县乳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以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必将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态乳都”。
今年以来,我县着力打造优质奶源、良种繁育、饲草种植和生产加工四大基地,全产业链打造西部生态乳都。一是规划先导,打造优质奶源基地。出台《陇县30万只奶羊发展规划(2015—2020年)》,确定“万只基地为引领、千只以上養殖场为示范、中小规模场为主体、家庭牧场为基础、规模养殖户为补充”的梯次发展新格局,为奶羊产业扩群增量、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上半年,飞鹤乳业4万只奶羊养殖基地主体建设基本完工,5个标准化千只奶羊场和30个家庭牧场完成80%的建设任务,全县奶牛存栏5.96万头,奶羊存栏9.2万只,奶类总产8.7万吨。二是引育结合,打造良种繁育基地。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自繁与外购相结合,加快“育、繁、推、改”步伐。陕西关中奶山羊夏家湾良种繁育场建成投用,一期试引莎能母羊478只,全年计划引进2000只。益民、蒂康等10个奶羊专业合作社上半年引进外地基础母羊3754只、种公羊114只,部分实现生鲜乳交售。依托西农大奶羊试验基地,积极试验奶羊冻精技术,已取得初步成效。三是多措并举,打造饲草种植基地。整合田家河至峰山沟道开发和退耕还草项目,引导火烧、李家河、河北等镇规模化种植饲草,打造北部浅山区5万亩优质饲草基地。支持飞鹤乳业采取合同种植形式,建设万亩标准化饲草牧场。扎实推进高产苜蓿示范县项目,建成千亩以上连片示范田3块。今年以来,全县共种植优质高蛋白饲用玉米2.2万亩、紫花苜蓿9.5万亩。四是技改扩能,打造生产加工基地。针对国内牛乳品市场萎缩和我省奶羊产业迅猛发展的总体态势,引导县内3户乳制品加工企业技改扩能,转型发展。和氏乳业7万吨羊乳生产线全面启动建设,预计2016年建成投产,年产值5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飞鹤乳业1.5万吨生产线全面升级,羊乳品占企业年乳制品总产量的70%。上半年,全县乳制品行业实现产值6亿元,增长89.6%,同比增长47.1%。
2.陇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积极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减排降污”四大行动,大力进行城乡环境治理
积极开展“蓝天”行动。设置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强“三夏”及秋冬秸秆禁烧监管,规划建设煤炭物流园区,加大建筑工地及渣土车管理。截至目前,已累计拆除燃煤锅炉71台、规范建筑工地12家,空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
开展“碧水”行动。投资1650万元,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技改,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日处理量达1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今年又投资5000万元,在南岸新城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将于2015年建成投用。强化千河段31个入河排污口监管,取缔12户非法砂场,千河出境断面水质达标排放。
开展“绿地”行动。持续推进“一河两岸”生态带、高速公路绿色景观带、百里坡面绿色屏障、千河水系綠色涵养带、景区沿线生态景观带建设,建设百亩围镇林带、50亩围村林带。近三年来全县累计投资1.2亿元,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2万亩,荒山育林区16.2万亩,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15.21%,陇州林海、内陆草原、千水之源三大品牌闻名省内外。
开展“减排降污”行动。投资1422万元,建成陇县垃圾填埋场,日处理垃圾75吨,新建医疗垃圾集中焚烧炉及污水处理站。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户陇县,关停4户污染企业,关闭非法矿山12户。
3.继续按照“一河两岸五区”的城区规划加快建设生态县城
以千河两岸为依托,打造一河两岸五区生态景观带;一是老城区,以改造提升为主,突出陇州文化特色,强化商住功能。二是南岸新城,将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商贸物流园区、文化产业园区。三是东部的行政服务区,以建设行政、教育和社会便民服务功能的片区为主。四是北部文化休闲区,将建设山水和文化相互依托的高档休闲、旅游场所。五是工业园区,打造陇县突破发展的一个战略高地,成为宝鸡大城市产业转移的承载区。同时,按照“山、塬、水、林、城”融为一体的生态构架,实施南山北坡绿化、河滨公园、千北河水面、南岸新城中央公园、陇州文化广场等一大批精品绿化工程,建设“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
4.扎实推进“四大工程”,全面系统进行生态新农村建设
(1)一是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危旧房屋。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以陇州民居、秦文化、秦砖汉瓦为风格,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二是改造林相。采取新造、补植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要不留裸地,以国槐、柳树、楸树等乡土树种为主,核桃等经济林为辅,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种花以格桑花和菊花为主。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做到绿化整洁全覆盖,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三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各村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建设既要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还要突出农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2)二是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三堆治理、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整治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收集、村转运、镇填埋”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站,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彻底清理镇村组道路、河道沟渠、桥梁底部、公共场所、村庄内部、房前屋后的各类暴露和积存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彻底清理村庄主干街道及内部巷道乱堆乱放的柴草杂物、废弃建筑材料、粪堆、砖头瓦块等;彻底清除农户庭院内的垃圾、杂物,规整院内堆放物品,彻底清理河道、沟渠淤积、垃圾杂物和漂浮物,保持水面清洁;拆除镇村主干道路两侧及村内的残墙断壁、破败空心房;大力整顿集镇市场,禁止出店和占道经营,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
整治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利用沼气池、人工湿地等方式,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整治畜禽污染。拆除路边开放式猪舍、牛栏等,畜禽宠物圈内养殖,粪便及时清理,杜绝畜禽散养和粪便、污水直接对街排放现象;全镇畜禽养殖场实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街道、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规范整治,统一规范沿街商铺的门头牌匾,坚决拆除有碍观瞻的广告牌,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违建、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边角地、撂荒地、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3)三是推进“生态产业”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以环秦岭生态烟叶为龙头,以智慧农业为新的增长点,结合扶贫整村推进中蜂养殖,带动各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烤烟、核桃、特色养殖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抢抓西武当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景区和八渡镇省级旅游特色名镇机遇,以西武当景区和青阳峡景区为龙头,智慧农业、民居园、生态园、垂钓园、渔乐园、滨河游园为骨干景点大力发展以风情小镇、森林氧吧、田园牧歌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不断提升“农家乐”综合接待水平,打造最佳生态养生旅游度假目的地。
控制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督促镇域内原有的采矿企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镇域所有采矿企业合同到期一律不再续签。今后全镇招商引资向环保、生态型产业企业倾斜,不再招引采矿采石等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来我镇发展。
(4)四是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育特色文化村。大力村等村要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十星级文明户”、“五星之星”评选等工作,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