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愫
推进聊天有一个万能的三部曲:“说、问、说”——先做个自我陈述,然后问一个开放式问题,之后再自我陈述。这个三部曲的逻辑是:不管对方的状态怎样,这次交谈都让他感到舒服。
你发现了没,这个三部曲的第一步和第三步,都是“说”。也就是,每次问问题的前一步和后一步,都要有些自我陈述。
用陈述开头,而不是像对待犯人一样,上来就连珠筒地盘问。同时也准备用陈述结尾,因为你问了问题之后,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他滔滔不绝,那你就做个可爱的倾听者;第二种可能是,他回应不多,那你要准备好退路,你的退路是做结尾的自我陈述。
我举个具体场景的例子,让你更准确地体会。
你去参加一个活动,想和旁边人搭话。你先做点陈述:“哇,主办方真是找对了地方,这地方漂亮。”顺势你指指上方的吊灯:“估计价值不菲。”然后开问:“你以前来过这个会所吗?”
如果对方和这个会所很有渊源,你就静静倾听。如果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是第一次呢。”那么你就用自我陈述来做退路:“我是第二次,上次是白天来的,没注意到这个豪华吊灯。看来,这个会所更适合晚上举办活动。”
好,这个“说、问、说”三部曲你会用了吗?
你掌握了“说、问、说”三部曲,开启了新话题。接下来,如果话题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困难,又该怎么办?我有3个“冷场急救术”给你。
第一个急救术:另起炉灶。
如果话题卡住,实在聊不下去了,你不用纠结,最快的方法就是扔下它,另起炉灶。
比如,你可以快速地问个问题来切换。“问你一下,刚刚最后那个嘉宾说的区块链到底怎么理解?”你问的时候,身体可以微微前倾,向他靠近,以让这句话不显得那么突兀。
或者,你脑子里貌似突然闪过新奇的事情,和他分享:“我今天早上在路上居然看见那种卖老式爆米花的。都好多年没见过了。”
第二个急救术:正反回应。
当你没有办法马上接话的时候,不如陷入思考3秒,仔细回味他的话,然后做“正反回應”。也就是你可以根据自己是否对这个话题有共鸣,来选择做正面回应还是反面回应。
正面回应,就是我和你很有共鸣;反面回应就是,我和你没有共鸣,但是我很有兴趣探究你的世界。
比如,对方说:“我刚从罗马回来。”如果你在“罗马”这个关键词上和他有共鸣,你可以做正面回应:“我上周刚刚重温《罗马假日》。真正的罗马和电影的罗马有什么区别吗?”
如果你一时在“罗马”这个关键词上和他没啥共鸣,你可以做反面回应:“我从来没有去过罗马。罗马哪些地方是很值得一游的?”
通过正反回应,你带入了更多的信息点,然后双方都可以在这些信息点上进行扩展。一个快要谈“死”掉的话题,可能就这样“活”过来了。
第三个急救术:扮演苏格拉底。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擅长用问题带出他人的思考和灵感,他的这个有魔力的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有可能让一次谈话产生真正的意义,甚至让对方重新认识一次他自己。
当然,你的发问词要多样化,除了“为什么”你还可以问“……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我不大懂你的意思,能再解释一下吗”。同时,你的发问中要加入一些自我陈述,让它不会成为一次考问。
举个例子:我在北京的一次商业峰会上,与某个投资人闲谈。他看上去是个内向的人,话语不多,说实话,我不太懂他的那个行业,我也有点紧张。于是我想办法把对话从严肃的商业,往好玩的娱乐上靠。
我说:“晚上会议结束后,我准备去看最新的《冰雪奇缘2》。”他说:“你还没看过啊,一上映我就去看了。”
我有些惊讶,这个大忙人说他一上映就看过了,我问:“为什么你对这部电影特别感兴趣?”他回答说:“最近我对迪士尼电影都很感兴趣,上周在家里,每天入睡前都会选一部看。”
我觉得这个话题似乎有得聊,于是我继续问下去:“我也喜欢,每部都想象力爆棚。你入睡前看,有什么特殊原因吗?”他想了一下,说:“我发现看了以后可以治疗失眠呢。”
这又是一个让我惊讶的回答,我继续问:“哦,真的?我很好奇,怎么可以有助于睡眠呢?”他思考了几秒,给了一个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回答:“嗯,有些成人世界里打不开的结,在儿童世界里找到了答案。”
我在一旁,能观察出他说完这句话后,一副对自己的回答很满意的表情。我相信,这个短短的对话让他也难以忘怀。
(阿离摘自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