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研究

2020-03-12 17:29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产业少数民族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积极践行,并对于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基本价值的认同,是汇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同各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民族优秀文化汇聚成中华文化,同时,中华文化又整体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蕴含了本民族的本质特征、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既是对其本民族文化的确认与保留,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传承与弘扬。因此,文化自信是引导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的主导因素[1]。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内在逻辑一致性

(一)内容体系:对民族内在精神的认可与价值追求

不管是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认同,都是对民族内在精神的认可,并积极践行价值追求。民族内在精神是贯穿于整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进程的一种精神,是文化自信的凝炼。一个国家、民族要富有文化底蕴、精神支柱,只有这样,才能富有生命力、凝聚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传承,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有精神价值的资源。尤其是经过历史荡涤、价值诠释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包含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精神元素的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又和当代精神、社会进步联系紧密,是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依托[2]。

(二)内部结构:文化实践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都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先导性重要理论,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生产实践中呈现出的集体心理倾向反映。比如“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这本质上是艰苦奋斗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大团结精神、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该精神产生于西藏特定地域环境、时代背景中,是党的宗旨在西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我党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光荣传统一样,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不管是文化认同还是文化自信都是从实践层面努力践行,文化认同偏重认知,文化自信则关注实践,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都伴随时代发展,在批判和传承中,不断调整、优化结构要素,适应文化发展基本规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全面推进人的发展[3]。

(三)功能导向:传承传统文化与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机统一

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从功能层面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4]。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并不断发展壮大。确立文化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指引下,坚持文化传承的创造转化,实现创新发展,全面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此,要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强音。一是深刻认识、全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人文思想、道德观等,深刻认识其底蕴,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二是善用时代精神全面激活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立场,着眼当前、放眼长远,结合时代发展条件,全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要发掘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全面回应时代挑战,并解决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此,需要全面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对其进行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不断增强其感召力和影响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契合,并与新时代相呼应,不断在创造性转化中,迸发强大生命力。要将传承传统文化和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密统一起来,做到继承与发展相互促进,将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内化为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在新时代发展变革的伟大进程中激发出持久生命力。

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困境的具体维度

(一)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深度不到位

认同是民族意识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是集体认同意识,是在政治、文化与社会等多方面的“集体身份认同”,不仅认同中国这个国家,也是对文化情节、情感的传承。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并通过文化认同展示出来。因此,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从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的现状来看,实现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受宗教因素制约较大,并且宗教作为文化因素对民族认同产生影响的情况较为复杂。即便是同一宗教对不同民族认同的影响也存在差异,这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深度参差不齐[5]。

(二)文化多元化影响文化认同的理性选择

当前,我国社会传统文化、新兴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一起构成多元文化体系,这种多元文化体系会对少数民族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价值观作为个体意识层面的抽象范畴,会影响社会个体对某一文化的价值判断。不同的价值判断,又会影响到少数民族群众对这一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对文化价值的肯定判断,少数民族群众在价值观层面认定某一文化对其有用的时候,才会对文化产生主观认同感。目前社会上存在多元文化体系,各种文化交织,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价值判断与文化认同形成阻碍,使其难以作出理性选择。

(三)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离散

主流文化是在多元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整合、引领效能的文化。新时代我国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后,形成的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性、为人民服务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地根深蒂固,已经逐步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因而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对主流文化的渴求并不强。因此,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时而交融、时而离散的现象,这种交融与离散的状态不利于主流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推进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进程[6]。

三、当下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困境的深层次因素

(一)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少数民族弱势文化受到富含大众流行文化的强势文化影响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是我国文化生态的基本现状。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族群人数、区域地理分布等的差别,在我国文化谱系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存在差异。富含大众流行文化的强势文化与处于非主流地位的少数民族弱势文化同时并存,但两者并不是处于均衡状态,少数民族文化相对处于弱势。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相互影响、渗透的过程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而随着文化之间冲突加剧,处于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极易被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挑战[7]。

(二)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遇到空前挑战

少数民族聚居区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域性差异十分明显,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独立性,表现在少数民族群众都有自己的语言以及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手工艺等。独特的地域人文环境,让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较全面的发展。然而,随着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经济依赖性加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之间的接触、碰撞与交流不断加深,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传统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生存与发展遇到空前挑战。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单一

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较为丰富,不管是文字、语言、歌舞还是民族习俗等都呈现出一定地域特点。然而在传播上,却表现出传播形式单一的特点。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是借助图书、报刊、电台广播等传统方式传播,并未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未充分运用新媒体等资源。这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此外,在文化传播中,受“快餐”文化理念误导,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程度及其发展后劲势头明显不足,难以实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四、文化自信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生成的理性思索

(一)以文化自信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1.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因56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差异而精彩纷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也是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要全面探索内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实质与道德基因,提炼“天下大同”“和”等传统文化理念,全面增强各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充分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价值融合与精神衔接,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补、共生;全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活动中的载体效能,汇聚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共识与思想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实现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筑牢中华文化认同基础。

2.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精神,汇集了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指向与精神追求,是各族人民普遍认可与接受的价值共识,为促进各族人民持续提升凝聚力与向心力提供了内在支撑,对凝聚社会共识与引领社会价值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如将其深入宣传到少数民族的学校、家庭和电视网络中,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既要做好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思想价值培育工作,又要针对少数民族成年群体实施价值理念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以及融入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深化并增进各少数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为构建新时代和谐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8]。

3.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少数民族文化认同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需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精神文化层面的心理认同感。认同中华文化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确立共同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构成民族和谐、和睦、团结的心理基础。当前,深化各少数民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要在尊重不同少数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主张对各少数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建设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同体,为全面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根基。

(二)以文化自信理性看待少数民族文化

1.以文化自信中的“包容”价值取向理性看待少数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传统物质生产方式已与中原文明实现了和谐发展、良性循环,当然,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生产也保留了明显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建立了以本民族为主体的物质生产方式。比如,苗族的高山梯田农业、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工具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技术,为民族的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与物质保障,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此外,在物质生产领域,民族文化艺术反作用于物质生产,诸多文化符号融入物质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强化少数民族精神纽带。少数民族物质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源于民族意识,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富有民族风格、地域特点的文化。应以文化自信中的“包容”价值取向理性看待少数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推动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学习,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地位与价值的了解和认识,尊重并理性看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吸收并借鉴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

2.以文化自信中的“和善”价值取向理性看待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审美等都属于精神文化。少数民族精神文化是汇聚民族的核心与纽带,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文化多元性。由精神文化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符号,依托文化精神生活的多个方面,将各少数民族内部群体有机结合到一起。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也都打上了本民族的生活印记,生活与艺术有机交融,逐渐建构精神文化和现实生活相交融的现实世界。以文化自信中的“和善”价值取向理性看待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建设,其中不仅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形态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标准选择。

(三)以文化自信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交融、借鉴,形成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各民族文化较为完整地传承下来,保留了各自明显的民族文化个性。多元统一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中华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各民族的文化根基。没有各民族文化发展且积极融入中华文化历史进程,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同样,中华文化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中,能够使少数民族文化永葆文化生命力与创造力。以文化自信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既要坚守少数民族的民族性,同时又要把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挖掘并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

(四)以文化自信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战略

文化自信是能够搭建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以文化自信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战略,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以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活力,以统筹多元主体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和谐发展。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资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选择上,既要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文化内核,也要注重发挥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为此,可适当参考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可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时效性与便捷性,同时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建设好网络新媒体平台,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宣传与传播渠道,并利用这些技术和平台对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进行整合,特别是对创新发展中华文化的先进事例进行多种形式的阐释和引导。

2.以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活力

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丰富,蕴藏着极丰厚的文化品牌资源。以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活力,要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现状出发,开展综合整理,选择富有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产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进行全面宣传,以打造极具竞争优势的文化品牌,占领市场,继而在文化品牌的感召下,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

目前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正处在发展期,发展规模相对小,企业数量不多,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为此,应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坚持少数民族的特色,善于凸显与众不同之处,确保打造出来的产品让人从视觉上产生美感,从心灵上产生震撼。应确保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在造型、设计等多个方面,既具有时代气息,也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例如,对于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可在把握文化要义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保护性传承,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中已经挖掘的资源进行再创作,并运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呈现,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可以作为文化出版、影视等文化产业方面的题材。

3.以统筹多元主体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和谐发展

发展壮大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需要统筹多元主体,明确目标,全面健全规划机制,整合相关资源,构筑发展合力,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和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作为,坚持将理念更新、思想解放贯穿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统筹多元主体,全面调动广大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激活文化系统内生活力,实现企业、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间的团结合作,共同探索发展之策。

应建立相关的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不仅创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系统,也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落实税收支持方面的政策,根据相关规定,为文化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投资支持政策上,除了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外,还要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实贴息贷款等,为文化企业提供便利。而涉及文化产业项目用地的,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给予优先审批。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产业少数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