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霜霜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研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缘由,首先要确定在中国古代的北方地区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原经济重心。关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经济重心这一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首先是葛壮等人提出的相关理念,在他们的观念中,隋唐时期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迅猛,到唐朝时已入顶峰而南北经济通常是独自发展且发展的方式,和实际经济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经过这一时间段后,经济的发展时期有所不同,南北方的不同优势无法进行真正区分,所以中心的转移理论并没有得出明确结论。①另一种则以翼朝鼎、全汉生为代表,1934年翼朝鼎在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中系统地提及这个问题,1943年全汉生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不是南方,这是无疑的”。②目前大部分学者支持第二种观点,即过去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地区。所以,本文以经济重心曾存在于北方为前提,分析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深入探讨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
通过分析学者们的相关理论及查询资料,可以将重心南移进行两个阶段的研究和探讨。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至隋唐,伴随统一与京杭大运河通航,南北经济并驾齐驱,长江流域赶上了黄河流域的水平,经济重心渐趋南移之势。唐朝中晚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在时间上的分野。此后,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
1.气候条件
在农业时期,通常天气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从气候条件来看,我国存在显著的南涝北旱的特征。古代以农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活动对水源、天气等自然因素依赖性强。南方具有天然的气候优势,一旦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人口增加,其相对北方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便会逐步显示。
2.土壤条件
历朝历代的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不断的耕耘发展,经济受气候、土壤等先天因素制约,经济中心发生南移。例如北方河套平原以及南部秦岭淮河地区,在宋朝之前都能进行水稻方面的种植,然而在气候剧烈变化的过程中,北方地区的整体时候条件开始走向较为寒冷的阶段,整体空气也处于极其干燥的状态,不利于水稻种植。农业发展必然受土壤条件的影响,而气候是改变土壤的直接因素,导致农作物种类更替,促使南方农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中国经济重心向南迁移。
3.水系发达
在任何时候,交通便利与否对当地的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代,陆地交通运输还未达到较为先进的状态,在商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路运输则成为中国的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北方地区,黄河流域的发达城市较多,然而考虑黄河实际的流动,以及决堤问题,两岸人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而南方地区珠海流域的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决堤和灾难,所以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在对外沟通交流之后,对应的产品经济发展速度比较于北方来说也更加发达。发达且稳定的水系使得政府将目光转向南方漕运,促使人们利用南方漕运解决因黄河决堤带来的麻烦,促进南方商业的发展,加快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1.战乱频发
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百姓与北方游牧民族矛盾激化,从边境的斗争逐渐演变为全国范围的战乱。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的首领也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掠夺食物,他们有了更高的政治追求。此时,双方战争的目的发生改变,战乱频发且更加激烈。北方的经济遭受战争的迫害后一落千丈,短时间难以恢复,北方地区不再能够满足古代政府的需求,迁都南方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2.人口迁徙
汉朝以前,中国对北方较为重视,将更多的北方平原地区开发拓展的较为优秀,但是南方地区受地理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始终没有得到开发。无法开发农业,就难以繁衍人口,因此南方地区地广人稀。但是到东汉末年时,北方战乱频发,也让更多的劳动力开始向南迁移,所以南方人口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口开始向南迁移,到西晋时期出现的永嘉之乱,更让北方的人口大量进入南方,甚至出现北方较多地区空城的现象。一直到北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宋朝迁都,造成了人心浮动,也让更多的中原人士甚至几千万人开始往南方迁移。③为期三次的南移,也让南方的流动劳动人口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先进工艺进入南方,使得经济发生较大变化,而且南方的整体自然环境条件也开始有所不同。
1.农业技术
尽管南方从水土条件等多个角度来看,在农业方面具备较大优势,然而初期在未进行开发时,很多地区属于森林地带,难以给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大多数人曾称南方地区为“江南卑湿,丈夫早夭”④。到秦汉初年,在铁制农具和牛耕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在平原地区,牛耕已经成为当地提升劳动力解决日常温饱问题的关键要素,然而纵观南方地区,整体生产条件始终与北方差异较大,依旧会选择“火耕水耨”的方式⑤。到魏晋时期时,北方出现各类天气等影响要素,使得北方的人口开始进入到南方地区,所以也使得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发生较大变化,整体生产力有所提升。这些要素的直接改变和劳动力的不断输入,让更多的南方地区开始重新开发而展现,所以在经济方面发展的速度逐渐提高。
2.手工业技术
在中国古代时期,桑蚕丝织行业始终备受关注。这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中国的对外沟通,也让丝织品成为中国的代表物之一。最早桑蚕业是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生产,到后续逐渐进入到江南地区。所以在产地的重心角度分析也存在南移的现象。良好的种植条件加上北民南迁带来的先进农具,作为丝织品重要原材料的棉花种植在南方地区兴起,带动丝织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因气候变化、战乱等多重因素,出现了“棉盛丝衰”⑥的局面,这一现象在两宋时期尤为明显。北宋时期,南方地区丝织业取得重大突破,棉纺织行业也逐步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华北地区的丝织中心逐渐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南方丝织中心的建立。此外,在南宋时期,南方地区先后建立起“丝都”、“瓷都”两大手工业聚集地,以技术提高生产质量,以生产质量促进贸易、带动商业发展,拉动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物美价廉的丝织品和瓷器吸引了海内外消费者,依靠独特的漕运优势,南方的产品远销海外,开启海外贸易的先河。以宋代为例,海外贸易远超前代,形成广州和泉州两大港口,带来贸易顺差,提供财政收入。比较于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中国在南宋时期进行海外贸易时,整体经济状态良好,对外沟通交流较为频繁。当时的海外贸易使中国在生铁等材料进口方面获得了深度发展,因此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发生较大变化。从另一层次分析,进行较为频繁的海外贸易,也会使国内的整体经济形势发生改变。经济结构和层次的变动,进一步解决了沿海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开始适应周围地区的经济情况。南宋时期,更是在与外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农业文明的再创造。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在经济中心的划分方面,始终坚持黄河流域,尤其在秦汉以前,这一地区较为繁华,也成为政治重要中心。但是在汉魏朝时期,重心开始发生变化,北方地区不再成为经济发达的主要地区。在对外交流之后,经济重心开始难移。到南宋时期,南盛北衰的局面基本不再发生变化。
尽管当下进行重心难移这一问题探讨时,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甚至南方反超北方是确实存在的。通过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具体原因,不难发现其离不开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种植和居住条件、留住日后流入的北方劳动人口。因战乱或跟随迁都而来的北方人口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在原本荒芜的南方地区开荒、发展农工商业,提高经济水平,完成经济重心的转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发展以地域自身的优势为基础,以人口、技术、政策扶持等为助力,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最终由量变转化为质变。
注释:
① 李晓路,葛壮.隋唐以前中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说商榷——重论南方经济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8(1).
② 全汉升.中国经济史研究[M]上册.新亚研究所,1976:270-271.
③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22.
④ 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3628.
⑤ 火耕水耨,意思是用火来耕种,用水来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⑥ 邢铁.我国古代丝织业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02):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