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石大学 韩国 全罗北道完州郡 55338)
草原丝绸之路,由来已久,概括得说就是以中国平原农耕地方为界向北进入草原,也就是长城以外的地方。并以草原为引线,通过蒙古草原、俄罗斯南部的草原中西亚北部,向西直达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通过草原的陆上贸易通道。贸易的形成必须具有一定的要素,首先是要有不同区域的不同物品买卖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量是巨大的,可以促使不同地区的商人为此进行奔波和买卖,其次是要有相对稳定的贸易通道。这个贸易的道路可以是原来就有的,也可以是人们为了贸易的开展而修建或后天形成的。那么对于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来说,不同地区对不同商品的需求,主要是因为地域不同导致当地的产物不同,中原就是以农耕为主,生产粮食、棉、麻等涉及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那么草原地区呢,则是以畜牧业为主,主要生产的是马匹、毛织品、动物皮毛等生产需要的商品。这种不同地域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基础条件。而不同地域间物品的利润空间促成草原丝路在原有通道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形成国际性的贸易网络。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横跨欧亚草原的通道,因为历经的国家之多,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分支路线可南达中国各地区。这条路线是联接西亚、中亚与东北亚的国际贸易路线”。①
西向主要有三条路线:一是从中原出发向西,从今黄河上游与中游分界线以下,百公里以内的一处古渡口或哈德门沟古城西侧的河流渡过黄河,南下到达统万,从统万沿鄂尔多斯东南缘南下即可到达高平,既现在宁夏固原,然后西行至河西地区。一条路线是中原的六镇防线,西过居延(今额尔济纳旗),然后直抵伊吾,即学术界通常所说的居延路;第三条路线即从中原西北行过云中、五原、沃野、从高阙出塞,北上过比干城、南床山,至栗水附近,然后西行至至兔园水,再沿弱水西行至琢邪山,从琢邪山继续西行经清河、吉木乃可至哈萨克斯坦的斋桑、塞米、卡拉干达、乃至咸海和里海。②西向通道,是以多条南北向、东西向通道呈网络张开,覆盖了极其广阔的地域。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不仅积极开通西向的线路同时也扩展了东北地区、东亚的草原丝路的贸易,向东继续就可进入韩半岛和日本等地。
经由和龙的路线。一般认为,自东亚其他国家前往中国时,有一条利用比较多的交通路线是:首先到达和龙,然后西行至中国境内;龙城曾一度是北燕首都,是自辽东地区进入中原时必经的交通要冲。自龙城至密云附近一带地区,库莫奚人和契丹人曾与汉人混居杂处,进行交易活动;而龙城是平城与勿吉间交通往来的必由之地。可见,龙城成为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与中国内地之间往来的交通枢纽由来已久,因而,无论自中原前往东北地区,还是自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各国前往中国,走陆上交通都要经过龙城。于是,对照地图发现,通常是自龙城西行,经平刚到密云,再由此到上谷,最后沿桑干河西行到达中原。这条路线也就是所谓的上古路。③
概括起来说,草原丝绸之路贸易能够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长河里,一直持续的进行着,不受地域或政权的改变而变化,不同国家的贸易交往不断,并一步步呈现不断扩展和加深的趋势,可见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也是草原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网络形成的基础条件。
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这个贯穿东西的交通线路,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品,主要有以下四类。
金银器和鎏金铜器.草原丝绸之路贸易过程中,传入中原最重要的物品当属金银器和鎏金铜器,与此同时,西方金银器和鎏金铜器的制作工艺也随之而来,仿制品开始出现。草原民族自来就对金银制品喜爱,这些物品也会在贸易中产生大量的利润空间,因此南来北往的商人大量进行着金银制品和鎏金铜器的贸易。
不仅如此,随着草原丝路贸易的兴盛和延伸,进口玻璃较之前更多的涌入中原地区,并对中原原有的玻璃制造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原丝路沿线国家是中国玻璃工艺发展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此时的东罗马和萨珊玻璃则多为钠钙玻璃,不含氧化钡,色泽透明,工艺精湛,可以和珠宝玉石相比美的奢饰品,而且成型工艺也不相同,西方利用高温下玻璃可塑性高的特点,采用吹制法成型,与以前相比可以制造出更为多样复杂的器形。
马克思在《俄国的对华贸易》一文中专门指出,恰克图贸易中的中国茶叶“大部分是上等货,即在大陆消费者中间享有盛誉的所谓商队茶,不同于由海上进口的次等货。俄国人自己独享内地陆路贸易,成了他们没有可能参加海上贸易的一种补偿”。④可见当时中国的茶叶收到其他国家的追捧程度。不仅是茶叶,马匹也是贸易品中的主要物品。中原在与草原游牧民族进行交往时,主要是用帛棉品交换草原民族的特产良种马,这也是中原与游牧民族的基本关系,中原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也多是因为这一关系所致。因为中原征战不断急需名马,因而各国的“名马”、“舞马”、“汗血马”的进出口记录很多。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也一度称为“茶马古道”。随着贸易的深入进行,还有西亚地区的商人携带着葡萄、西域的使者带着巴丹杏来到中原进行贸易交往。
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多是游牧民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民族的主要消耗品是动物皮毛,皮毛由于其出色的御寒能力而大受欢迎,不仅价格昂贵,更是身份的象征。因此游牧民族自身对皮草或毛织品有大量的需求。而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民对于皮毛也有生活和地位象征的需要,中原又无法满足大量的动物皮毛的生产,在这样的供需背景下,皮毛或毛织品成为了当时草原丝路贸易的热销贸易品。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中,内地输出商品中最多的是帛锦品,通过官方的商贸或民间商人的交易,帛锦制品源源不断地输出。中原当时具备高超的棉帛品的制造技术,同时具有大量的棉花产量,因此在与其他国家交往过程中,这些精美的帛棉品深受其他国家的喜爱,当时输出的帛棉品处于国家贸易交往品的首位,数量是巨大的,同时因为技术的垄断性,给国家带来的利润也是其他贸易品无法比拟的。
随着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不断发展而来的旧的和新的贸易产品,绵绵不断的出现在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种,商品之间蕴含的巨大利润,使得商人热衷的奔波在贸易路线上,他们不在拘泥于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板块,而是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这一贸易引线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下去,进而出现了一个连接亚欧大陆的草原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网络,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在这条路线上运输和买卖。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从单个国家间的贸易逐步扩展为连接欧亚大陆,涉及多个国家的国际贸易交往带,并生生不息的持续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通过分析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我们可以看到,贸易交往带中涉及的国家横跨欧亚大陆,那么涉及如此大面积的贸易体系可以形成,首要原因就是跨境运输体系建设的形成。可谓“要致富,先修路。”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对外经济贸易中依然适用。因为草原丝绸之路贸易国际网络的形成也就造成贸易的开展必须经过不同的国家,但是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自身的标准和要求,如果想疏通贸易路线,就必须站在国际的角度,以发展网络式来开展贸易由,从沿线涉及的国家本身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国家的特点,对草原丝绸之路的运输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国自身在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往中的中心作用,主动起到协调和整理的,促使不同的国家可以制定出相对一致的对外贸易的要求。另外是要按照草原丝绸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的不同贸易比例,或者说是自身产品所占有的比重,有序的调整出不同国家的交通,有的需要深化,有的需要广泛,并根据实际情况,不以草原为界,而是为贸易服务,可以加入或联合陆上其他交通路线,深层次、广角度的开展国家贸易网络。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成国际网络,对于一个国家经济而言就是对外经济贸易,那么不可避免的就会和国家的政治挂钩,一个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很多时候是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在单纯的仅是利益的争夺,很多国家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的对外贸易中,也就导致一个国家发展对外贸易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从其实质来看,这是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在进行经济贸易时的“博弈”所致。而草原丝绸之路贸易在这种博弈环境的事实存在的前提下,首先通过“双边关系”疏通不同国家间的关系,我国与邻国有贸易摩擦,那么就跨境,通过与邻国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交易,达到疏通我国与邻国贸易畅通的目的。⑤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与美国、俄国、英国等这些经济实力强势的大国做好经贸关系,使其能够在利益驱动之下,确保沿线各国的安全,稳定复杂局势。其次,在草原丝绸之路贸易带之内,应该与各个国家进行多样化的产品交往项目推进,减少其对于一个国家的贸易出口商品的限制规则。没有贸易品的支撑下,贸易壁垒必然无法产生。不同国家间的博弈关系也就逐步化解了。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交往带中,不同国家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贸易品,这也是本国可以进入贸易交往带的根本原因。正如草原丝绸之路贸易中,我国一直处于中心和主导位置,正是因为国家掌握了先进的帛棉品技术,并具有大量的帛棉品,这种地域性贸易品特性突出,并长期处于垄断地位。还有就是西方的精美玻璃制品,中亚的华丽毛织品以及不同地域里特有的物产和品种,这些地域性贸易品是国际草原丝绸之路贸易带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这些地域性突出的贸易品产生利润空间,使得国际贸易的形成。可以说,要想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就必须具备地域性特性突出的产品。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是贯穿欧亚大陆的一条经济贸易线路,也是目前欧亚大陆从东到西最为便捷的道路。草原丝绸之路是中国和欧亚非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桥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现代其经济价值也很显著。因此,对其历史意义和显示经济价值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形成了相互交流,合作共赢的经济价值基础。草原丝绸之路由古至今,一直绵延不绝,最终形成横跨欧亚的国际贸易网络,证明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的必然,彼此间有物品交易的需求。而这一交易基础的形成也让现代欧亚空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更加顺畅和便利。
其次,体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开阔情怀。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存在对于欧亚文明的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现代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原有丝路贸易基础上,根据各国之间贸易需求,促进彼此间交流和融合,可以使贸易中的各国都有发展和合作的前提下提出。可以说是延续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在历史逻辑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经济贸易与合作。
最后,缔造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共赢的新起点。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迫切需要新的合作和贸易,如何巧妙的利用原有国际贸易网络构建起新的国际丝绸之路,这样的想法也是各国迫切需要的。中国顺势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正是为了加深与欧亚空间的进一步合作和经济贸易,构建起利益共同体。因为有着草原丝绸之路这一由来已久的国际贸易网络,才使得现在欧亚各国可以通过丝绸之路重新上路,打通中西方贸易的阻碍,构建现代的国际贸易网络,促进中西方经济贸易的进行,实现双方的共赢。
运输体系网络的建设是贸易顺利开展的前提,草原丝绸之路贸易能够长时间、大范围的开展正是因为陆上交通的疏通,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最重要的便是加强基础交通、基础经济设施的建设。⑥不仅如此,随着经济体系改革深入,结合我国的地理特点,需要从基础交通建设、铁路网络建设以及航空运输体系的建设三个方面构建国际运输体系。
针对现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还要注意建设跨境物流服务平台。本文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入手,建设跨境物流平台:首先,加强国内物流平台的建设,发挥国内交通中水路、公路、高铁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强各省区市的协调,并着力构建第四方物流管理体系,强化物流行业的准入标准,降低物流成本,为我国融入丝绸之路贸易物流打好内功。其次,建立境内外联动的物流网络体系,利用欧洲国家中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构建连接国内、中亚、欧洲的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物流链,承接经济带物流商贸活动。
草原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网是全球化的代表体现。综上所述,草原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网将古老黄河流域、恒河流域以及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相连,有力的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完成中外贸易通道职能的同时,实际上完成了东方和西方、沿线各国(地区)文明的融汇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责任,体现了一种开放式经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至今仍然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其现实经济价值也非常可观,可以促进中西方形成合作共赢的基本经济价值,同时也向欧亚空间展示了中国深层次经济贸易的开阔情怀,是中国和国际社会实现合作和共赢的新起点,可开发潜力巨大,可以促进中西方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让中西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世界经济的融合和繁荣。不同的贸易物品通过多种多样的贸易形式进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正是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的开展将封闭的各大陆上的国家变成为开放的体系。
注释:
① 徐苹芳,《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考古(第2辑)》,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39页。
② 赵涛,硕士论文《北朝丝绸之路的历史考察》,山西大学,2008年。论文中对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进行梳理性分析,提出当时主要的线路是土谷浑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
③ (日)前田正名著,李凭、孙耀、孙蕾译《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1994年。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⑤ 沈楠,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选择与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6(1):29-30.
⑥ 程贵,丁志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互利合作[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