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3)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保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先发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到“在科学发展观下构建中国幸福经济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现有农业生产方式中,传统农业还比较普遍,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为了徐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葛小寒等人认为人力资本、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两两互动的,与发达国家的经验相同人力资本确实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这种人力的资本的积累和投资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保障。同时也指出了人力的资本投入回报具有滞后性,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与经济增长的要求相适应[2]。
在农业的一个发展的进程中,农民是直接参与者,所以要进行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现代化的分析要从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在调查中分析到一个现象就是农业劳动力的年龄和转移的问题,农业劳动力年龄偏高基本定格在60岁以上人群,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直接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质量偏低,影响农业现代化率。
高素质劳动力相当于人力资本要素,是重要的农业投入要素之一,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积极作用[3]。然而调查研究结果中分析到,一般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在17-40岁之间,多在初中以上学历,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学历一般是在初中以下,整体素质偏低。
在作者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中普遍60岁以上人较多,老龄化严重调查中发现每家每户基本只有老年人才会干农活而且对农业器械的使用率偏低,大部分还在用人力、铁器等人工操作,影响弄个现代化的发展。
家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不同级别的土地,但是有一种现象比较突出就是农民的土地基本是不成规模的。规模化程度偏低不但浪费农业劳动力还拉低了农业现代化的使用程度,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一个现象就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工业发展之后之所以会引起大量劳动力的转移,是因为工业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4]。现在问题来了过度的劳动力转移是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止步不前,值得我们重视。
这些问卷中显示,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当中大多数为四十岁以上的人群,这些人当中还一部分相对比较年轻的人是不从事农业工作的他们有自己的小作坊为生,外出的人群分布在17-40岁学历会相对高一些,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外出人群在城镇没有固定的居所,使得他们虽然收入高一些但是相对负担还是比较严重。假定外出人员有意愿回到农村,他们回到农村的意义无非是高龄人接替高龄人继续从事传统的农业发展,但由于经历与经验的差距他们并无益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来看,转移的部分劳动力都是青年幼稚的劳动力,使得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质量不高,因此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应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要切实关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情况,控制农民的留守率,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初步发展。在初步发展结束之后要更加关注后续的跟进更好的落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不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在农业现代化进一方面,应该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依托高校,加强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继续教育。培养农业的各项技能掌握现代技术。在抓紧基础教育的同时改善办学条件进行实践教学努力用文化知识改变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提高了家庭收入,使一些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有所弱化,但农业生产中缺乏灵活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劳动力认为土地是其赖以生存的保障又使农村劳动力对土地有强烈的依赖,结果导致小农经营下对土地的粗放经营[5]。其实,土地规模化应该尽快提上日程,现代化顾名思义的是农业机械化的使用,规模化使机械化的使用替代手工更加便利更加有效,是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