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
【摘 要】 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信息技术被运用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信息化聚合应用引进小学数学教育中,为小学数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本文基于小学数学学科中的信息化聚合应用来进行阐述,主要从信息化概述和应用建议两方面做进一步说明,目的是推进小学数学学科的进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化;应用
在当今社会中,信息化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被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通常难以集中思想,而数学学科又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科目,因此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育中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小学数学学科信息化的聚合应用可以丰富教学资源,用现代化技术将更多的课程内容展示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小学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信息化技术聚合应用的概述
信息化本身是一种对信息效用行为所给予的概念界定,其中概括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和内容。本文主要讲的是小学数学学科中的信息化聚合应用。信息化可以从网络上收集汇总各种各样的资源,为小学数学课堂提供教学资料,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促进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使教师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方便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比,小学数学学科信息化聚合应用促使教学工作更加直观,可以更好地展现数学知识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创新数学教学工作。在这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下,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学生学习水平的进步。但是信息化聚合应用在小学数学学科中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能把所有的教学工作都依赖于信息化技术,这样会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要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珍惜这一技术为学生学习带来的便利,更好地推动小学数学学科的进步,推动我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科中的信息化聚合应用的建议
1.运用信息化技术来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服务生活,同时,教育也是立足于生活的。因此,小学数学也是一门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学科。开展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教学的灵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虽然小学数学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数学概念对他们来说仍是比较晦涩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生动地展现给学生,方便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轴对称”时,如果仅凭空间想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未免有些吃力。但是如果运用信息化技术,将生活中与这些知识有关的例子展现给他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这样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时都能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如生活中的门、风筝等是轴对称图形,抽屉、火车等是平移的,风扇、旋转门等就是旋转图形。通過这些例子,学生在分析图形的归属时,就可以联想到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信息化技术剖析教学难点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剖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但也要注意分寸,不能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例如:在学习齿轮问题时,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就会告诉学生两个大小不一的齿轮可以相互咬合,相应的,大齿轮的齿数就多,小齿轮的齿数就较少。在齿轮开始转动时,大齿轮转动一圈,小齿轮可以转动两圈。这个现象如果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难度会比较大,但是如果以视频的形式在多媒体设备上放映出来,学生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两个齿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化解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难点。
3.运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老师依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述,通过板书的方式来进行分析,能够拓展的知识面非常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而信息化技术可以收集汇总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信息化聚合应用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丰富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各种形状时,课本上只会简单地罗列一些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这样就会限制学生学习的知识。通过信息化技术向同学们展示各种图形的变换,学生们对这些图形就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即使图形变换后也可以有效地分辨出来。
信息化聚合应用是推动小学数学学科进步的重要动力,可以丰富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内容更加精彩,吸引学生的兴趣,剖析数学教学难题,方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但是信息化聚合应用也要联系实际生活,把握信息化应用的度,不能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
【参考文献】
[1]尹龙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化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37-38.
[2]茹静如.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月刊,2014(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