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域下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浅析

2020-03-11 08:52陈菊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社会工作

摘要: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表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等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花鼓戏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仍面临着生存环境缺乏、专业人才流失、作品陈旧等困境。社会工作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可以借助自身专长,针对花鼓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专业的角度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1 花鼓戏及其价值

花鼓戏又称挑香担,是在我国南部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小戏,也用来统称各种小戏,主要流传于西藏、山西、陕西、湖南、凤阳、贵州等地,题材多源于农村生活,以方言进行演唱,多以当地传间旧事为原型,以通俗易懂、特有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人们喜爱。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社会价值。

1.1 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戏最早出现于唐代,如今的“灯戏、彩调、三棒鼓、楚剧”等都是其原型,由各地将花鼓和声乐融合,结合当地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民间文化而成,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蕴和地方特色,如陕西背花鼓、江西花鼓戏、贵州花灯戏等。此外,花鼓戏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产生于现实,反映现实,记录了人民大众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以口传相授的方式延续,这对于当代研究我国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具有重要价值。就花鼓戏自身功能来看,它不仅具有娱乐、描述、倾诉等功能,还唱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和教育意义。

1.2 社会经济价值

首先,花鼓戏具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在现阶段火爆的文化旅游产业中具备较高的整合融入性开发价值[1],将当地具有传统民风习俗的花鼓表演融入旅游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旅客,从而有利于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虽然目前花鼓戏演员和受众人群都主要为中老年群体,但这一群体相对来说较为稳定,有较高消费娱乐需求,花鼓戏表演在文化演出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若花鼓戏能够走出旧有单一的表演形式,结合时代背景,扩大群体需求,创新开发新的项目,并能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等传播平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群体和城市居民的加入,将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2 花鼓戏的发展困境

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独具地方特色的特点来看,花鼓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但在新时代浪潮和现代文明的卷席下,花鼓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即使是作为孕育花鼓戏的农民群体也正在不断缩减,花鼓戏正从以往的繁荣走向萧条,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

2.1 生存环境的困境

2.1.1 民俗活动越来越少

花鼓戏产生于农村,流传于劳动群体之间,在过去的红白喜事、节日庆祝等期间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民流入城市,花鼓戏的传承者和受众人群都在不断缩小,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普及下,人们的娱乐选择更加丰富多样,文化审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艺术活动正被人们遗弃,民俗活动[2]也在不断减少,即使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湖南花鼓戏、皖南花鼓戏也是举步维艰,并且人们更多关注花鼓戏表演本身,对花鼓戏历史文化、表演技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等缺乏认识。

2.1.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重心一直都在经济建设方面,这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陷入了尴尬的局面。虽然花鼓戏很早便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仍然不够,政策上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难以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保障。从资金扶持力度来看,政府资金投入远远不足以支撑花鼓戏剧团的发展,而民间剧团由于缺乏“自营自利”本领,很难自负盈亏,前行的道路难以继续,部分花鼓戏演员不得不选择转行,导致人才大量流失,由此剧团不得不解散。

2.2 人才困境

一方面,从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从事花鼓戏行业很难在资金上得到保障,演员甚至连自身的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很多演员不得不选择转行,人才流失严重[3],很少有人能够坚守对花鼓戏的初心,即使是为“梦想”“兴趣”而选择的演员,最后也不得不对现实妥协。此外,尽管现在人们分享信息的手段越发快捷方便,但花鼓戏并没有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首先,花鼓戏的表演群体和受众人群主要为农村中老年群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太懂使用大众传媒等手段,加上经济、交通和花鼓戏自身局限等限制,花鼓戏很难受到青少年群体和城市居民的青睐,没有无法为其注入新鲜血液,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辞世,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2.3 缺乏创新

花鼓戏的内容和题材多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农村社会生活环境,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花鼓戏也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但由于花鼓戏自身植根于农村的特殊性,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人们日新月异的审美变化,那些陈词滥调的作品不再符合当代的艺术审美要求。就花鼓戏剧团而言,他们演出的作品多为传统经典作品,演出形式陈旧单调,难以看到新作品的身影,这样不仅使花鼓戏发展停滞不前,也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对花鼓戏的兴趣和信心;从花鼓戏表演的年龄结构来看,花鼓戏演员多为农村中老年群体,文化程度不高,难以创作新的作品,花鼓戏的发展前景堪忧。

3 社会工作对花鼓戏继承和发展的介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途径,花鼓戏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非行政力量,它的介入能够很好地弥补政府行政力量和花鼓戏剧团自身能力的不足,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开阔新的视野。

3.1 引进政府合作,争取资金支持

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坚强后盾和主要力量,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势必离不开政府的管理、支持和引导,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会工作行政方法,链接政府资源,为花鼓戏争取更多的支持。

在社會政策方面,花鼓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各级地方文化部门的管理和保护。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政策影响人的角色,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倡导政府为花鼓戏的发展建立健全管理体制[4]和评估体系,严格按照政策对花鼓戏剧团和演员进行管理,做好相应的登记和管理,创建激励竞争机制,通过客观公正的方法给予优秀剧团和演员一定的奖励和扶持。

此外,资金扶持上,由于花鼓戏市场的衰败,仅靠剧团和演员自身很难坚持发展下去,政府的投入能够让社团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为剧团演员提供相应的保障,坚定他们的选择。但相比资金投入“输血”的方式,发挥剧团优势提升剧团“造血”能力才是花鼓戏得以长期发展的前提。社会工作者在为花鼓戏剧团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倡导政府协助加强花鼓戏与经济发展的融合,正视花鼓戏具有的经济价值,推动经济文化发展,如鼓励创办文化企业,加强花鼓戏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等。

最后,在花鼓戏的继承和发展上,社会工作者以资源连接者的角色帮助剧团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推动政府出资选派优秀的演员去更好的学校或剧团进修,为花鼓戏表演搭建平台,同时针对剧团演员,社会工作者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服务,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增强自信。

3.2 链接高校资源,推动创新发展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也有强烈的地域性[5]。将花鼓戏纳入高等教育,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花鼓戏,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3.2.1 加强学校教育和宣传

花鼓戏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跳出“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等单一的传承方式,社会工作者可以加强花鼓戏剧团与高校的合作和联系,让他们合力编写专业教材、传播教育;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学校组建相应的社团,利用晚会等活动激励学生进行表演,增强花鼓戏在学校的传播效果,让新时代的学子近距离认识和了解花鼓戏的魅力;最后,高效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各地,而教师由于长时间待在高校执教,对自身所处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等比较了解,有很深的区域文化背景,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倡导、支持等专业方法鼓励教师带队,让学生深入当地,开展相应的调研、保护和传播工作,建立相关研究课题和项目,进行学术讨论等,不仅能加深人们对花鼓戏的了解和认识,也能让有关部门重视起来。

3.2.2 加强花鼓戏的传承和创新

保护并不意味着保守,在新媒体时代,花鼓戏要想延续下去,必须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充分考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和兴趣,力争做到作品创新和教学创新。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汇集等优势,利用专业方法加强高校资源特别是音乐舞蹈学院和专业花鼓戏戏团的联系,鼓励他们在花鼓戏传统的表演上融入现代流行音乐、摇滚风等新元素,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使其更加贴合当代人的生活。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应为花鼓戏剧团提供相应的支持,协助他们广纳贤士,吸引有天赋才华的人加入剧团,鼓励创作新曲,以此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标。

3.3 综合利用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要想突破花鼓戏面临的困境,拓宽花鼓戏的发展市场,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花鼓戏的宣传工作。只有花鼓戏表演得到社会大众的认识和接受,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立足。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3.1 利用网络资源

社会工作者必须抓住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协助地方政府、花鼓戏剧团、各高校等创建微信公众号、官方网址、微博、APP客户端等现代网络平台,运用多种方式加强花鼓戏宣传工作。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链接资源,争取网络名人、明星等群体的支持,利用他们的魅力,多方面提升花鼓戏的影响力。宣传内容上,社会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视频作品的发布,还需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历程和历代名师的成长历程等,并要求专业教师和人员定期以直播教学的方式讨论,增强与花鼓戏受众群体的讨论;在运用管理上,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联系专业人才帮忙进行,以此促进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

3.3.2 开展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之一。社会工作可以以整个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将花鼓戏表演融入社区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社区行动等活动中,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进来,突破农村、老年群体的限制,将花鼓戏引入城市社区、儿童青少年群体中,依靠社区的力量和资源,于潜移默化中加强花鼓戏的传播工作,为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人们提供新的娱乐休闲方式,同时花鼓戏也能作为一种思想教育手段,加强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发展。

4 结语

花鼓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价值,也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技术,对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会工作行政方法为花鼓戏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丰富资源,加强高校和民间艺人的合作,助力培养花鼓戏专业人才,通过社区工作、大众传媒等加强花鼓戏的宣传,为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施俊.皖南花鼓戏的产业开发及运营对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8,7(04):6-9.

[2] 郭文杰,艾欣,陈昕,等.商洛花鼓戏产业化开发及运营对策研究[J].西部财会,2020(02):76-80.

[3] 郭银华.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以华容花鼓戏为例[J].戏剧之家,2017(03):9-11.

[4] 朱咏北.当下湖南花鼓戏传承的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J].当代音乐,2018(12):16-18.

[5] 胡惠婷,唐雨晴,郭霖鑫,等.省级非遗文化“零陵花鼓戏”与地方高校传播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05):176-178.

作者简介:陈菊(1996—),女,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司法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花鼓戏传承与发展社会工作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