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琨
摘 要:于楼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气藏,一直以来,由于构造复杂,含油断块多,含油井段长,油层发育分散等地质特点,总体注采系统不完善,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较低。本次研究通过地震精细解释技术有效落实了断层的发育和展布情况,并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优选有利位置进行井位部署,充分挖掘剩余油潜力。
关键词:油气分布;精细解释
引言
于楼油田是辽河油田较早开发的砂岩油田,是一个油源丰富、油气封闭条件较好的复杂断块含油气区,发育多套油层。构造上位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黄金带—欧利坨子断裂背斜带中南端,北靠热河台油田,南接黄金带油田,构造面积约70km2,1972年投入开发。如何在老区块开发后期寻找接替产能,实现老油田稳产上产,成为目前迫切的任务。从于30井区的可采储量动用程度来看,该区还存在着较大的剩余油挖潜空间。
1 地质特征研究
1.1 地层特征
于楼油田钻井揭露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其中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为于楼油田主力含油气层。
沙三下段地层上部主要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夹中~薄层砂岩组合,局部发育火山岩;中下部主要为深灰、褐灰色泥岩、块状火山岩夹薄层状砂岩,火山岩以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为主,砂岩岩性主要为含细砾砂岩,分选好,胶结疏松,泥岩质纯、含砂指数低,局部地区油页岩比较发育。
沙三上段地层是在沙三下段地势较平坦的泛滥平原相沉积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沼泽相沉积,岩性主要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碳质泥岩与含砾砂岩组合。
沙一下段地层是在沙三段沼泽相沉积的基础上,地壳下降而快速沉积的粗碎屑物。本段地层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砂砾岩夹灰色泥岩,泥质岩一般呈灰色,且含少量化石,局部地区有杂色泥岩分布,砂岩粒度粗,成分杂。
沙一中段地层为一套半深水湖相,是在沙一下沉积后,构造处于稳定下降而形成的沉积物。砂泥岩组合形态、沉积的旋回性清晰可分,易于划分和对比。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和含砾砂岩,具有正旋回特征,且含钙,泥岩色深、质纯、富含生物化石。在本段地层顶部发育“低电阻暗色泥岩—油页岩组合”,与下第三系最大洪泛面相对应,因此成为最稳定的标志层。
沙一上段地层厚度在于楼地区变化不大。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灰及杂色泥岩夹薄层砂质岩。泥岩与上下地层呈渐变过渡关系。
东营组地层为一套不稳定的浅水河、湖相沉積,厚度变化大。东营组上部地层岩性为灰色砂砾岩、砾岩、泥岩不等厚互层,岩性较粗;中部地层岩性为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砂岩,岩性较细;下部地层即东三段为灰色泥岩夹砂岩,大部分井底部有一层砂砾岩,是东营组的主要含油层段,也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层。
1.2 构造特征
于楼油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断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北东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三组断层,北东向断层为主干断层,断层形成时间早、数目多、规模大;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层形成时间一般较晚、断距小,切割北东向断层,起到使构造复杂化的作用。于楼油田整体构造格局为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部低,构造形态自西向东由西翼断鼻带、中部地堑带和东部翘倾带三个条带构造组成,各带又由若干个次级圈闭组成,圈闭类型主要是断块、断鼻圈闭,各断块区的圈闭面积大小不一、彼此独立,深浅层具有继承性。该构造格局控制了局部构造或圈闭的形成和分布,使其具备了成排成带的空间分布特点。
其中于30井区位于于楼油田南部,整体上呈北东走向展布的复杂断裂构造。构造北高南低,主控断层呈北东走向,控制构造格局。次级控制断层比较发育,受主控断层遮挡,进一步将构造复杂化,形成众多的小断块和断鼻构造。部署区的于30块东三段北高南低,是一个被6条断层夹持、北高南低的单斜断块,构造高点位于于5-3井附近,埋深2000m,构造幅度100m,圈闭面积0.36km2。于8-3西块东三段是一个被4条断层夹持的复杂断块,呈北高南低的单斜形态,构造高点位于于8-3井附近,埋深1900m,构造幅度70m,圈闭面积0.12km2。
1.3 储层特征
于楼油田处于中央凸起和东部凸起两大物源交汇区,由于构造活动频繁,古地形复杂,造成了复杂的沉积环境,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的沉积特点。东营组沉积时期湖水向南部退出,研究区形成广阔的泛滥平原相沉积。于30井区储层来自河流相砂体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东向,平面上砂体呈条带状分布,东侧河道砂体发育,沉积厚度在30米以上,局部区域超过40米,向西侧逐渐减薄;纵向上表现为泥岩与砂岩互层发育的特点,呈层状分布,单砂体厚度一般在3-8m,叠加厚度差异不大。储层具有单层厚度薄、分布范围小、连通性差的特点。
研究区东营组储层为灰色泥岩、砂岩、砂砾岩不等厚互层沉积,主要以中—细砂岩为主。主要岩石成份为石英、长石,岩屑次之。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孔隙类型有四种:粒间孔、溶蚀孔、微孔隙、裂缝孔隙,以原生和次生粒间孔混合型为主,泥质含量一般在3%~10%。储层孔隙度最大为28.4%,最小为17.9%,平均为24%,储层渗透率主要分布在130~455mD,平均渗透率为257mD,属于中孔中渗储层。
2 油气分布规律
于楼油田长期发育的古构造是圈闭和保存油气的最好场所。一般来说,凡是大型、完整的油气田,大都是这种构造类型。在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后,区内断层十分发育,这些断层是主要的油源断层,同时对油气侧向封堵及油气再分配起重要作用,往往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一方面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另一方面可形成与构造有关的有利圈闭。
通过对已知井油层发育状况的统计,结合地震反射特征,从平面上看,油层分布受构造控制,全部集中在两组主干断裂夹持的呈北东向的狭长构造条带之内;从纵向上看,油层呈层状分布,单层厚度较薄。从动态生产情况来看,于30井区东营组的单井产能较高,含油幅度大,油气分布规律比较清楚,以构造控制为主,属于构造油气藏。只要处于两组主干断裂夹持范围之内的圈闭都有油层分布,每个断块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
3 优选有利位置部署井位
本次在于30井区东三段部署开发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断块边角高位进行剩余油挖潜。我们利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校正了断层的准备位置,选择处于构造高部位且与已知出油井地震反射特征类似的位置,部署6口开发井,完善该区块注采井网。
4 结论与认识
4.1于30井区属于复杂断块构造油气藏,通过应用地震精细解释技术与完钻井资料有机结合,精细刻画其断裂系统,较为准备地落实了断层的形态和分布,为本次部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2通过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寻找产能建设、接替稳产的目标区块。下步我们将通过油藏精细描述,继续寻找剩余油富集区,降低部署风险,确保井位部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廖兴明,姚继峰,于天欣等.辽河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2] 李金鼎.于楼油田复杂断块油气藏油气分布特点及开发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7):26-29.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兴隆台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辽宁 盘锦 12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