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伯特·罗森朵夫小说的末世论研究

2020-03-11 03:01李香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5期
关键词:末世意志

摘 要:末世论是贯穿罗森朵夫众多作品的一条主线。作品中体现的对人性和人类世界悲观、绝望之情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叔本华用形而上的语言言说,而罗森朵夫则以源自心灵的作品形象地去描绘这个充满痛苦和不幸的人类世界。本文主要选取《废墟制造大师》、《安东的伟大独奏》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剖析文本与叔华人生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末世;意志;悲观

末世论是贯穿罗森朵夫众多作品的一条主线。《废墟制造大师》、《安东的伟大独奏》展现了人类末日后的荒凉景象。《黄铜心》、《写往中国往昔的信札》以及《黄金圣徒或者哥伦布发现欧洲》等更是正面直视人类毁灭的真正原因。人类毫无节制的欲望、狂妄自大、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的灭绝。温弗里德?弗洛伊德认为:罗森朵夫所构造的文学幻想世界是一个临近深渊的世界。那些相信世界会越来越好的想法早已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启示录式的毁灭。世界的最终灭亡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认为,罗森朵夫作品中所体现的对人性和人类世界悲观、绝望之情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开创者、现代悲观主义的先驱。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罗森朵夫就曾多次公开表示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推崇。“在这个方面,我(罗森朵夫)较为喜欢冯塔讷、契科夫、多德雷尔。我特别敬佩杰罗幕?大卫?塞林格。我读过施尼茨勒的所有作品。当然了:还有叔本华!……”叔本华用形而上的语言言说,而罗森朵夫则以源自心灵的作品形象地去描绘这个充满痛苦和不幸的人类世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选取《废墟制造大师》、《安东的伟大独奏》这两部代表性作品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剖析文本与叔华人生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实践——“孤独的修行者”

意志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核心。在他看来,意志是世界的本源,是人类自身的本质,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意志是自由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永远也无法被满足的欲望。因此,人的一生就是痛苦的一生。欲望满足不了,这是痛苦。要实现任何一个欲望,必将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痛苦。即使欲望一时被满足,那也只获得片刻的幸福,紧接而来的是新的欲望、新的痛苦。欲望越多,痛苦越多。人类如何才能摆脱痛苦,获得较多的幸福感呢?按照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意志越强烈、越趋于完美,痛苦就越多,幸福感越低。换言之,意志越不显现、越压抑,痛苦就越少,幸福感越高。减少欲望、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就是修行。

羅森朵夫在《安东的伟大独奏》中就塑造了一位通过修行使其生存意志逐渐消退、最终成为世界主宰者的主人公——安东。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安东就置身于一个“空无一人”的城市里。他之前的生活轨迹和周围环境通过他断断续续的回忆不断推进。

他的出生就正如叔本华所认为的“只是错误和罪孽造就的结果,是上帝留给我们的种种遗憾”。安东的母亲是在父亲的阴谋诡计、暴力威胁等手段下被迫同意结婚。而婚后的生活充斥找大大小小的争吵,有时甚至上升到暴力事件。家庭的不幸使年幼的安东就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他从小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他怀疑根本就没有这个世界的存在。所有的成年人只是在他面前假装有这个世界的存在。”其原因就是很多人都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应该就是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安东的怀疑论尽管他与叔本华的人生真谛——“人生就是一场化妆舞会”还有差距,还不能看透人的本质。但他已表现出超强的领悟能力,开始朝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迈进。

长大后,为了保护自己,他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通过自我剖析关注自身的情感和体感。他慢慢学学会了叔本华推崇的独处。从安东的回忆中,不难发现安东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但他享受着这份孤独,享受着孤独修行后的快感。因为在他看中,这些社交活动是枯燥、虚假和无价值的。他避免、不屑与他的同类打交道,这样就有了更多能“可以完全成为自己”的独处时间。独处时,他反省、回顾曾做过的事情和曾有过的各种感觉体验。

随着修行体验的深入,安东的意志逐渐减弱。“人类物质化”是安东修行路上的一次飞跃、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安东就表现得与常人不同。他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贪求享乐,不屑于社会对他的认同。换言之,安东的欲望较少,意志较不显现。而那场“去物质化”之后,他周围的人都消失了,这个世界仅存他一人。这象征着安东进入了另一个修行境界:摆脱了人类社会的影响。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安东独自修行,开始了粗食、禁欲、清贫的苦行僧般的生活。首先,他放弃了现代社会的科技产品。大部分现代化设备在那次大灾难之后都已失去功效。唯一能称之为现代化装备的就是那辆自行车和那辆还能勉强使用的汽车。最重要的是,“安东适应了灾难后的那个世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过着自足自给的较为原始的生活。他打猎为生,烧材取暖。

他越来越接近叔本华所认为的超脱境界。阅读完那神秘书籍的第一部分,安东身上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渐消失;他“也开始尝试去战胜其他的欲望和需求”。阅读完第二部分,他幻想充当亚当的角色,与夏娃一起繁殖后代。但人类的原罪被安东及时扼杀。但当他读到第三本书的最后一行“世界就如同书的形式进行复制”,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我将会跳过所有令人痛心的成长阶段;我将为人类开设一所学校,避免他们重蹈覆辙;我将再次唤醒最后一个纯洁的人类。”安东成了那个世界的承载者、上帝。但造人计划的失败使安东真正领悟到人类痛苦的根源就是人类的生存意志。为了彻底地脱离痛苦,他不惜摧毁了意志的承载者——那个安东。因此,该小说不仅映射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延展出作家的末世论。

二、“诺亚方舟”悲剧

《废墟制造大师》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是一篇关于故事的故事。在框架故事下,主人公为了躲避一场人类毁灭的大灾难,逃到了一个超级大的船舱内。当“我”从离地面几百万光年远的船舱内望出去,看到曾经生活的地球已经满目疮痍,只剩下堆积成山的尸骨。

而这艘超级庞大的“诺亚方舟”也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这个建筑物外形似雪茄烟,内部是空心的。从最上面的顶端处垂下一条细绳,一直延伸到中间的部位。在这根细绳上延伸出一口形似鼻涕的钟——一个包容了1016层的点滴,而这1016层只是占据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因为项目还没完工,点滴的底部是空的,因此生活在这幢建筑物里的人就像悬在空中,四周都是空的。从船舱的设计到制造都表明了人类的智慧和科技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灾难的发生。

人类从历史中所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教训。劫后余生的人们对这场大灾难没有流露出一丝惋惜和悲痛,对这来之不易的重生也无任何喜悦之情。人性难改、生活依旧,“诺亚方舟”上继续上演着原来的弱肉强食、欺骗、谎言、争斗和屠杀。正如叔本华所认为的那样,只要有人类意志的地方,就是一座大型的活坟墓。“这个世界就是烦恼痛苦的生物相互吞食以图苟延残喘的斗争场所,是数千种动物以及猛兽的活坟墓,它们经常不断地残杀,以维持自己的生命。”舱体内还是纷争不断,硝烟四起。原子能战、化学战、生物战、精神战等不断涌現,替代了那些传统的坦克、炮弹、飞机的战役。人类的战火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人类已经麻木不仁,只知道斗争、战斗,攻击对方。即使攻击的对方并不明确,或者并不是人类时,船舱内的人们还是严阵以待:“不久前出现了蜘蛛——不是一只蜘蛛,而是大量蜘蛛闯入。它们从上面切断我们[……]我们的努力还是有了成效,至少让这些蜘蛛暂时保持安静,毫无疑问,它们正在准备新的进攻。”(RB 278)人类丧失了最基本的认知能力,连蜘蛛都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敌人。

叔本华的悲观思想渗透到了整部小说里。雅各比博士对死亡充满着希望和憧憬,期盼着那一刻的到来 。“您不知道,我是多么地希望死亡。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阿波罗式的喜悦,就像听到了布拉格交响乐团的柔板乐章。”(RB 28) 他还写了一本关于死后潜意识的书,其书名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音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的D小调四重奏,遗作<死亡和女孩>,我想,我就如同莫扎特或者舒伯特作品中永恒的幸福主题那样,从一个永恒跳到另一个永恒。》对雅各比博士来说,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具备了叔本华所说的那种“意志”,领悟到了“生命之中的永恒存在”。

《废墟制造大师》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诺亚方舟”上上演的种种悲剧就是由人类的意志所决定。人的自私、虚伪、自相残杀等天性即使经历了灾难的洗礼还是无法根除。世界依旧还是那个“活坟墓”。只有死亡才能消灭意志,终结苦难,因此小说中的雅各比博士憧憬着死亡的那一刻,视它为“永恒的那一刻”。

三、总结

不管是《安东的伟大独奏》,还是《废墟制造大师》,罗森朵夫对人类的灭绝丝毫没有一丝的惋惜之情,甚至怀着期望和喜悦之情。正如叔本华那样,作家已看透了人性的本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他对人类已不抱任何的希望,他对人性已彻底地绝望。正如两部小说所展现的那样:即使再给人类一次重生的机会,也无法改变人类被毁灭的命运。人类必将走向毁灭,这是由人类的“意志”所决定的。因此,罗森朵夫在这两部小说中都没有具体地描述导致人类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灾难,还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对罗森朵夫来说,寻找人类毁灭的各种原因已无必要,人类的毁灭已成事实。任何的措施、改革都无法挽回濒临深渊的人类。即使是作为上帝的安东也放弃了救赎人类、创造人类的使命。不难看出,罗森朵夫彻底放弃了寻求能扭转人类宿命的救世良方。

参考文献:

[1]Rosendorfer, Herber: Der Ruinenbaumeister. Diogenes Verlag, 1969.

[2]Rosnedorfer,Herbert: Gro?es Solo für Anton. München: Nymphenburger, 1999.

[3]叔本华:《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齐格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作者简介:

李香,女,1982.01,汉族,浙江绍兴,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猜你喜欢
末世意志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女娲补天对《红楼梦》的支撑作用与衍生价值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爱情的末世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香港少年报》岭南末世救赎管窥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百年尽头:中国雕塑的末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