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微课选题设计的误区及选题策略研究例谈

2020-03-11 07:29陆胜利
牡丹 2020年2期
关键词:选题知识点微课

陆胜利

“题好一半文”,设计一个精思妙想的微课题目,相当于完成了一节成功微课制作的一半。而要设计一个好的微课题目,首先需要认识当下微课选题设计的误区,再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特点,针对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通过一些微课选题设计策略,或重点强调、或突破难点、或答疑拓展、或联系热点等策略,来解决具体、抽象、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完成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微课的选题设计是中职语文微课创意构建中最难的一环,也是中职语文微课资源建设中首要考虑的一环,因为微课选题设计好坏不仅关系到后面教学内容的流程安排顺序,还关系到后面教学目标是否顺利达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可以说,一个好的微课选题设计相当于微课创作成功了一半;相反,不好的微课选题设计不但无法吸引学生,还会使其服务的课堂教学变得平凡乃至平庸。笔者以江苏中职语文教学目前使用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为选材对象,来举例探讨中职语文微课选题设计过程中的误区和选题策略。

一、中职语文微课选题设计的误区

(一)选题设计大而泛

中职语文微课教学是指围绕一定的语文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因此,微课选题设计要明确具体,不能大而泛。例如某教师在教《长江三峡时》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三峡雄伟而秀丽的风光,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欣赏一段题为《三峡风光知多少》的微课。十分钟的微课内容涵盖了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地理位置、风景特点和人文景观介绍,内容形象直观,完整丰富。学生看完后,虽然领略了三峡的雄伟而秀丽的风光,但对文本却少了联想和想象,少了探究品味,也就少了语文课应有的味道。这节微课的选题设计误区在于没有抓住本节课的关键点而设计选题,反而因为选题大而全,内容的丰富完整反而阻碍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选题设计易而浅

中职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流程,包括微课选题设计、微课脚本设计、微课制作加工、微课教学应用、微课传播推广和微课评价反馈等环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换句话说,制作一节成功的微课,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微课选题设计不能选取那些只需了解、识记的事实性知识,只需自主阅读纸质教材或普通电子教材就能够掌握的浅显知识,只需简单模仿就能够掌握的简单技能。这种“专捡软柿子捏”的微课选题,一是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二是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中职语文教材文言文虚词“之”用法时,并不需要设计一节微课来帮助学生梳理,实际上,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知识只需用归纳“之”的几种主要用法,再加上一些习题,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无需制作微课来辅助教学。

(三)选题设计偏而难

微课选题设计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着眼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为学习者提供重要且难度适中的内容,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完成教学目标,太偏或太难的选题都不适合微课创作。当然对于难度太大的选题,可以逐层分解,筛选出最迫切的、最关键的点,作为微课选题对象。例如,某教师在教授《五月的鲜花》一文时,担心学生不理解文本中描写音乐的文字,特地制作一节专门分析歌曲《五月的鲜花》曲谱的微课。这个选题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但内容显然既难又偏,要让中职学生能够理解是有很大难度的,这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好的语文功底,况且这对理解文本也并非最关键,所以这个选题设计并不合适。

二、中职语文微课选题设计的策略

微课选题需要设计,面向中职生教学的语文微课选题更要精心设计。一般来说,一节中职语文微课对应一个主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重点强调,或是难点突破,或是答疑拓展,或需要联系热点来举例解说等具体的、抽象的、亟待解决的语文问题。教师在设计微课选题时,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设计思想,从学生角度出发,既要高屋建瓴,进行启发式教学,又要运用一些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究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根据难点来设置悬念性的题目,把问题直接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答疑解惑。例如,教师在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对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三人的志向都不以为然,唯独对曾皙的志向大加赞同,这是为什么?文中对此讲解甚少,学生难以理解其中根由,教师可以设计一节题目为《孔子为什么唯独赞同“曾皙”?》的微课,内容可以从孔子晚年的思想和追求来分析他唯独首肯曾皙志向的原因。题目直陈文本难点,具体而直接,既激发了学生探究其中原因的兴趣,又化解教学疑难点,一举两得。

(二)设置专题,建构体系,突出重点

对于一些反复出现或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整合相关知识点为相应专题,引导学生在比较总结中突出重点,掌握重点。例如,在教授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上诗歌单元时,都不可避免地会讲到“意象”和“意境”的专题。大多数中职学生对“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抽象概念认识模糊。但是如果教师联系到当下流行的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也运用了这种“意象”和“意境”的创作手法,学生就会带着兴趣来学习意象和意境这个普遍性的重点知识。笔者曾依据学生对中国风的一些流行歌曲歌词的喜爱,设计了一节名为《串象成境中国风》的微课来探讨“意象”和“意境”的专题,来引导他们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来认识“意象”“意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聚集智慧,答疑拓展,见微知著

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难懂又不感兴趣的共性疑难知识点,教师可以把共性知识点作为知识拓展点,把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创设情境,从而产生类似“滚雪球”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虞美人》一词教学中,学生对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用“一江春水”形容愁緒的表达效果普遍难以理解。而柳永的《八声甘州》中诗句“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也有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共性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把它作为拓展点,设计一堂题目为《化抽象为具体——看古人如何写“愁”》的微课,把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上古人抒写愁绪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比较学习,体悟作者如何运用具象写抽象,达到可感可知的艺术效果。学生在欣赏这节微课过程中,就能掌握实现这种化抽象为具象的方法,也就自然而然能够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效果,对词人李煜被称为“愁宗”的缘由也就见微知著了。

(四)联系热点,举例解说,激发探究

中职语文教材中难免会有比较难懂、枯燥的抽象概念的篇目,学生学习过程中或似懂非懂,或因感到无趣而厌烦疑惑,此时教师可通过联系热点、举例解说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化抽象为生动。例如,笔者在教授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学生就表示对文化与传统的辩证关系难以理解,于是笔者联系正在热播的《甄嬛传》里面皇帝穿的龙袍、坐的龙椅来举例说明,设计了一堂名为《龙与龙袍——传统与文化关系例举》的微课,论述“龙袍”“龙椅”等是文化,而对“龙”的崇拜则是传统。这种联系热点、举例解说的微课,因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形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选题知识点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