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本土化”思考

2020-03-11 23:44:44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本土化话语马克思主义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从话语的解释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来讲,“话语体系的本土化特征具有首要的意义”。“一种话语体系对本国的政治实践显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和推动力之后,它自然而然的会受到关注和重视。”[1]“本土化”一词较为广泛的运用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土化”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且被更多的学者关注。基于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思考,“本土化”成为研究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且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面临不少问题,本土化致力于吸收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宝贵理论经验并将其进行“本土化”转换,亦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践、文化需求、社会发展等,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话语表达规律,重构话语群,继而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进行更为有效的建构。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本土化”的主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则,即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主体性和原创性、系统性和专业性[2]。其中继承性、民族性、主体性、原创性亦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本土化”的主要特征。继承性和民族性是“本土化”中融通内外的反映,主体性和原创性是“本土化”的实质性进展思路。

(一)继承性

继承性作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是“本土化”的源头和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顺利且有效的传播,不仅依靠其理论自身的魅力以及其科学性、真理性、革命性所带给中国人民以希望,同样取决于应用此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合理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了中华文化之精髓,展现了中华之精神。正是因为继承性的存在,所以“本土化”自然而然地镶嵌于继承性之中,也正是“本土化”让继承性变得更加有意义,且让原本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易于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正是“本土化”过程的重要体现。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需要坚持继承性的原则。继承性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历史逻辑的完整性,兼具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马克思主义,更能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同时,在面对多重社会思潮的价值“挤压”之中,具有思想历史逻辑的继承性,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本土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支撑。

(二)民族性

民族性是“本土化”中理论情怀的体现和展示。“民族”一词在个体的观念和情感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是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联系的关键性纽带。一个民族亦是一面旗帜,代表着其特有的属性,并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到中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理论,其在“本土化”过程中必定要考虑到民族性问题。要从一个民众都不懂的理论内容和诸多不曾熟识的术语之中将其通俗化、大众化,民族性地融入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民族性中蕴含着民众的情感寄托,因而,将代表民族的语言、符号等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且在传播、表达之中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相结合,成为“本土化”的外在表现,同时,将独具特色的优秀民族价值观念、思想等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的民族历史、理论、文化等有机融合,体现包容性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本土化”过程中,民族性的体现成为凝聚力量的重要手段。

(三)主体性

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主心骨”,它不仅要求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方法等融于其中,更在于理论的主体性体现。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功发展并逐渐形成“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坚持了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原则。“主体性”也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主体意识体现,是未来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主要方向。主体性是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中国的发展立足于中国实践,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能缺少中国实践与理论的贡献,因而,无论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抑或站在中国未来发展的角度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主体性都会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原创性

如果说主体性是“主心骨”,那么原创性则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本土化”的价值内核。所谓原创性,则是指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基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成员的现实需要,结合原有基础理论,在实事求是原则基础上创造出适合现有社会制度及主体需求的创新性发展成果。这些成果既是特殊性的体现,又是对特殊实践下的进一步抽象、概括而成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内容。独具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成为“本土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能够保持其制度特色和国家特色的价值所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原创性的存在,“本土化”需要原创性话语的支撑,在诸多的思想体系之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原创性的源头不仅在于实践上的不断创新发展,亦在于基础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延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因而,无论是基于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是新时代重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都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们在学术研究上开启更为广阔的视野,实现学术研究在思想领域的有效建树。

二、“本土化”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价值

“本土化”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体现在时代环境、话语资本与发展道路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利的话语语境、足够的话语自信以及传播中国价值的发展道路。

(一)“本土化”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引入新时代的话语语境

话语表达的内容、形式以及传播手段等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更新,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便需要在新时代的际遇和环境之中构建凸显时代特色,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话语体系。“本土化”源于对既有历史话语的继承,对现有实践在话语认证基础上的话语重构,结合了反映时代发展需求的话语表达方式。吸收新时代“本土化”的价值需求和国际话语经验转化的话语体系,将会成为中国对外展示、表达从而实现平等对话的话语筹码。只有在与时俱进的“本土化”支撑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才能够顺利完成新时代的话语整合,规范话语表达,适时完善更新话语传播方式,打造符合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时代语境,为构建新时代下有效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供充足的时代话语支撑。

(二)“本土化”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话语自信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融入“本土化”特色的话语表达,是对“本土”话语的认可和肯定,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体现,凝聚了民族精神与民族价值。因而,无论是从面向国际上的话语表达,抑或针对内部话语影响力的实现,“本土化”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都表现出了强有力的价值引领作用。从现实的表现力上讲,“本土化”的话语更具吸引力,它体现出的民族性和人民性使其作为意识形态的有效助力,凝聚了社会共识。这些共识的实现,为话语的进一步系统化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话语群,这些话语群成为展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有效凭证,是兼具“本土化”与时代性话语资本的积累,提升了新时代际遇下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话语自信。

(三)“本土化”强化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国道路”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成果来看,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融入“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从目前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来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篇章,且成功的发展道路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文化建设、话语建设等方面亦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因而,新时代在阐释和强调“中国道路”的内涵之中,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国道路”成为不得不关注的内容之一。在此而言,“本土化”之“本土”,强调的则是“中国”之“本土”,因而“本土化”可以称之为“中国道路”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便可明显感受到“中国道路”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分量。

“中国道路”的话语群体现在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国元素。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没有形成话语的中国气派,还未成为一个强大的学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在于“该学科的一些研究者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由意识形态的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建构起具有解释力和预判力的本土化的话语体系”[3]。因而,“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目的之一也在于增强其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和预判力。

三、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本土化”困境

考虑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本土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考虑当前“本土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面对的问题,亦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不可忽视的环节。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在“本土化”上面临主体意识不强、基础理论创新不足、国际话语表达受阻、现实适应性稍显不足等问题。

(一)主体意识不强

这里强调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主体。所谓的主体意识不强是指在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话语引用和使用的程度不够。当前的话语体系构建主体在学术研究上体现不足,多数情况下学术研究偏向于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从西方的话语来衡量中国的话语表述和话语体系构建。而很少从中国的话语研究视角看中国,从中国的视角看西方、看世界[4]。当然,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在自身话语体系构建中强化主体意识,不能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引向歧路,不能使话语权旁落在外。

(二)理论原创性不足

理论的原创性在于能够创造出对现实具有解释力的理论,且这些理论能够为多数人所认可,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然而,现实中的理论原创力度并不乐观,真正算得上原创的理论很少。很多只是在原有的基础理论上“隔靴搔痒”,并未下功夫于理论创新,并未深入事物的本质,抽象出能够经得住现实考验的理论精髓。部分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大量引用西方学者的话语表达,对国内的理论创新内容引用较少。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政治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存在此类现象。即部分学者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引用有限,尤其是对国内近些年来形成的理论成果引用更少(如概念),却大量引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成果研究。这不仅显示出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也体现出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对国内学术研究理论水平的不自信。

(三)国际话语权受阻

“本土化”不仅有对内的问题出现,亦有对外的话语阻力。要彻底贯彻话语体系构建的“本土化”,需要解决对外的话语衔接。然而,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并未能够有效展示其对外的话语影响力,其“本土”的话语特色也并未及时和有效的转化、传播出去。“本土”二字不仅仅是强调内容、表达的“本土化”,更在于要体现“特色”,为更多国际上的价值观念和体系所认可,且表达出来的内容能够代表“中国特色”。“本土化”的国际话语受阻的根本来源是“本土化”的话语对接不到位,我们在打造自身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同时,忽略了国际话语体系的话语容纳和认可的范围及实质,进而导致“本土”话语没有有效进行“国际化”转型,因而频频出现在国际上“失语”的状态。

(四)现实适应性不强

适应性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与话语表达是否能够契合现有的社会现实需求,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认可并内化运用。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很多场合出现话语表达与话语语境不适的状况。在发挥马克思主义话语教化功能之时,由于话语内容与表达形式的落后,被教化者常常“嫌弃”,进而导致话语的说服力减弱。这一结果使原本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面临被质疑的境地,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化”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适应性问题,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迎接挑战。

四、“本土化”视角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路径

“本土化”作为带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原动力,必须冲破现有的框架束缚,将人民元素、民族元素、文化元素、改革元素、媒体元素等融于其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体现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与实践特色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基

无论是话语解释力的实现还是话语权的获取,抑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都离不开人民。从根本上讲,话语的最初“本土化”原始获取途径是实践,而实践则离不开人民群众,因而,在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才能有更为牢固的基础。要想从实践上获取支持,则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话语体系构建的根本立场。首先,“本土化”中要充分体现人民性。本土话语创新必须是反映和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通过话语来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让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中发挥主体作用。其次,这里的人民,不仅仅是中国人民,还包括世界上所有被统治阶级压迫的人民。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福祉的“主义”,是为全世界被压迫阶级谋解放的思想。因而,必须正确对待“人民”一词,只有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融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之中,集人民智慧于其中,反映人民之所期盼,表达世界无产阶级之希望,便是真正实践之上解决人民之问题的话语体系。最后,要将新时代人民群众最迫切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容之一。当前,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要结合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群众之所想、所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到这些话语是群众的话语,是代表着人民群众利益的话语,从话语中感受到话语体系构建的“人民至上”和“人民优先”原则。

(二)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根

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传播需要通过话语的表达来实现,“本土化”讲究的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与“本土”特色相结合。这里的“特色”既包括本土化的语言风格,更包括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本土特色,而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之中最能得到体现。可以说,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本土化”之根。如何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根”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中?首先,要把握其精神、文化的内核。中国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文化则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本土化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衔接、融合,最终达成一定共识,形成一套能够极具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的话语表达体系。其次,要打造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本土化”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形”。即要通过民间保留下来的能够被民众较快接受的民族话语形式,如谚语、典故、相声、评书、戏曲等,进行有效的话语表达和传播。最后,要注意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虽是“本土化”之根,但不能因此而“喧宾夺主”。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谨记其思想的引领力是首要的前提,不能因为“本土化”而让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成为“本土化话语体系构建”。“本土化”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在关乎中国问题和议题上有一定的预判力与解释力,更重要的是最终实现话语体系从本土化到全球化的思维延伸,打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全球格局。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创新驱动

一种话语体系想要得到有效的构建,必须有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从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来讲,这种动力可以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之前的“革命”,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改革”。改革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本土化”的动力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出现诸多的难题进入“深水区”而提出的,是解决难题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这些难题的不断解决,将会产生出更多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既能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又能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增添新的话语群落,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内容。要想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驱动发挥出有效作用,还需要做到几点:一是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成果转换为具有现实解释力的话语群。话语群要具有系统性,才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针对当前出现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重组内部结构,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结构进行适合现代性的变更,以便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三是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机制创新之中,将原本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更为直接的融入其中,“本土化”的理论与话语迁移则会更为容易操作。

(四)在媒体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媒体格局的不断变化导致话语传播的实效性具有更多的不可预知性。要想话语体系构建能够在媒体世界里获取有利地位,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媒体格局之中找准其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阵地。如何让不断变化的媒体格局成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有力武器,需要考虑如何将“本土化”话语思想内容嵌入其中。而媒体传播中的“本土化”话语嵌入则要重点关注如下问题:一是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要想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多元的媒体格局中得到有效构建和传播,必须掌握媒体的主动权。媒体“权力”的旁落,就等于话语权力的旁落。必须严管新媒体,将新媒体打造成为主流价值思想的传播阵地,而非流言满天的“是非之地”。二是要把握新兴媒体传播特点。要想通过新媒体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话语,则必须进行符合新媒体特点的话语和内容转换,这便是媒体话语“本土化”的一项内容。只有让话语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才能增加其传播的有效性。三是要从媒体受众层次出发,根据不同的受众迎合其话语接受喜好和习惯。比如短视频的受众较为广泛,从青少年到老年;而一些直播平台的受众则偏向于青少年、部分中年人,因而,根据受众年龄和层次特点,在此类平台中嵌入相关话语,并形成一定的媒体平台传播体系建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本土化话语马克思主义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