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慧 黄 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作为党执政的基础,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是否有质量,关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成败。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三化”(虚化、弱化、边缘化)的不良倾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在逐渐下降。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抓手,不断提高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成效,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党的建设呈现了崭新的气象,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基层党组织建设又呈现了相对滞后的一面,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更是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期许。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延伸,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从现代政党政治的运行规律来看,利用执政党的基层组织来动员和组织普通民众与国家开展良性互动,保持政权正常有效运转,是现代政党进行政治实践的一般做法。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通过严密的组织系统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独特优势。“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政党建设现代国家是必然的路径, 政党主导国家建设是必然的选择。”[2]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又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衡量整个党的组织力的关键部分,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农村的繁荣稳定。提高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基层党组织有了坚强的组织力,才能动员和带领广大农民听党话、跟党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推动农村的大变革,不断提高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使农民不断增强获得感,进而增强对党的认同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影响到当代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正当性、合法性的提升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地区的推进。”[3]
党的建设历来都是我们党的成功法宝。从革命年代的“支部建在连上”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格外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加强,从而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组织动力。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取得是由农村到城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一直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很好地起到了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渗透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的建设被虚化和边缘化,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不能行使基本职能,甚至一些党员干部背离初心,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紧张局面。党的十八大开启的全面从严治党,对新时代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提高自身的组织力,才能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的政策的执行力才会不断提升,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才会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它明确为新时代的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专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作出全面的部署和动员。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神经末梢”,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可理解为基层党组织“带领和发动群众所焕发出来的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4]。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直接决定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成效。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唯有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的运转体制机制和各种资源才能有效整合起来,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才会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不断扩大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党的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就根植于各级党组织,特别是覆盖面极广、和群众密切接触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农村地区获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在“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逐渐瓦解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人民思想观念的突破,中国社会的阶层发生急剧的变动,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呈现了走衰之势,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明显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组织力明显减弱,不能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
政党的首要属性是政治性,政治就是众人之事,因此把政党的追求、主张与民众有机结合起来就是政治动员能力。从政治实践来看,党在农村的组织力强不强,归根结底要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在党的历史上,由于我们党具备极高的政治动员能力,才能把一盘散沙的旧中国重新组织起来,形成排山倒海般的人民力量,不断书写历史的辉煌。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不能从宏观上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能很好地将上级党委的政策运用到本村发展中,甚至有的农村党组织出现“自转”,和人民群众想不到一起,干不到一起,人为切断了党和人民的联系。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组织,主动“吸引”了部分群众,导致群众游离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之外;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作为,党员干部抱着“当和尚撞钟”的心态,不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有的还出现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腐败行为,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在执行党的“三农”政策时,和群众沟通不畅,群众动员不起来,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动员能力和社会凝聚力明显降低。
在阶级社会里,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政党都需要特定的意识形态来维护政党的阶级统治。党的意识形态引领能力是指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思想,同时坚决抵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从而使全党、乃至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地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对于农村而言,就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要在意识形态上做到守土有责,与时俱进地把党的指导思想向群众宣传,抵制农村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想,引导农民听党话、跟党走。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重视经济,轻视政治的倾向是一个客观存在。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导致农村社会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党在农村的意识形态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学习领会和宣传党的思想理论上往往存在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党员从不参加学习,即使被动参与学习,也常常是“走过场”。在互联网时代,农村网民人数逐年增加,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海量信息,人民群众相互沟通的方式手段和过去的单一渠道相比已经不同,而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政策时仍然沿用老办法,使得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宣传没有兴趣,给其他的意识形态渗透留下突破口,比如地下宗教、封建迷信思想等,使党的基层意识形态堡垒被攻破。
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除了党中央的宏观决策以外,关键是靠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取决于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计划经济年代,在“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架构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曾经体现出极强的政策执行力,使党的决策部署很快能够传达到乡村的每个角落。在近年来党组织虚化的情况下,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渐渐失去了内生动力和外生压力,失去了应有的政治功能和活力,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逐渐僵化为上级党委的“传声筒”,按部就班完成上级下达的“政治”任务,缺乏自主性、积极性; 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策理解上 “人为”出现偏差,在政策执行上不坚定、不彻底,甚至有的搞变通,搞政策执行上的“各取所需”;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使党的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变形走样,这些都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执行力,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极为不利。
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做到同向发力,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在继承中大胆创新,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三农问题”,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提升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思想意识的提升是先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具备“四个意识”,善于从政治上思考问题,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乡村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始终。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到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没有思想理论方面的清醒,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要继承党的思想建设的优良传统,把党的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结合起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制度化,综合利用党组织安排的专项学习、考察交流、考试测验等多种教育形式,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理论学习热情。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型信息手段,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对党组织的忠诚度和党员个人的党性修养,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当前,要重点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在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中提高思想觉悟。
组织严密是我们党的显著优势。加强组织建设是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优化村“两委”班子。新时代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关键是发挥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村支部书记的“领头羊”作用。在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一是拓宽带头人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好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在现有的优秀人才中选配合格的党组织人选,真正把政治素养过硬,有干劲、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首要任务。上级党委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格考核,做到奖惩结合,激发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二是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选配。除了上级党组织认为需要派驻第一书记的,尽量从本村的优秀党员中选配组织信任、群众满意度比较高的人选担任本村党组织书记。同时要从大学生村官、复员军人、优秀农民企业家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的人选。按照中央的有关精神落实“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的组织安排。减少基层党组织的内耗,加强党组织对农村事务的集中统一领导。县乡(镇)两级党委组织部要加大对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养和监督。三是及时为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列宁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5]在整顿农村基层党组织,清理不合格党员时,严格按照发展党员的标准和要求,积极物色、培养和吸纳新党员,及时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上级党委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的要求,定期对全体党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和带领群众发展奔小康的能力。
党风事关党的形象,决定党的成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优良的作风。一是发扬农村党组织的民主作风。重视农村党内民主建设,依照《党章》保障农村党员各项权利的落实,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直是我们党的法宝和优良作风,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结合农村实际,把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最大政绩,进一步拓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途径。农村党员干部要加强对村情的调研,找到群众的“痒点”和“痛点”,根据中央政策因地制宜地想办法、出点子,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三是反对各种不正之风。按照国家纪检监察全覆盖的原则,通过组建农村巡视组、派驻监督员、群众举报平台等方式来督促农村的党务和村务公开,及时依规依纪依法纠正农村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党的各项亲民、惠民政策,根据党中央扫黑除恶的部署,严厉打击各种“涉黑涉恶”势力。坚决惩治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吃拿卡要、优亲厚友、小官巨腐等各种行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利益。
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提升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完备的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一是要科学设置农村“两委”的职责权限,最大限度减少原有的“两委”制度摩擦,按照加强党对农村的全面领导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科学设置 “一肩挑” (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主任)的制度安排,形成组织合力。二是严肃党的组织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贯彻党的“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制度,建立制度化的台账,力戒制度执行的形式主义。三是完善对党员干部的奖罚制度。严管厚爱,奖罚分明,在从严管理的同时,实行容错机制,让农村党员干部政治上有盼头、经济上有保障;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减负的长效机制,让基层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四是严格落实党员管理监督制度。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党章》和党内有关法规强化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引导党员增强党性,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同时,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净化党员队伍。基层党组织要严格落实各项监督制度,提倡“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担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更好地发挥监督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打造新时代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