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管党治党的制胜优势和根本方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被摆在重要位置,取得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成就和独创性理论成果。系统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对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管党治党实践有力证明,把准政治方向是党的政治建设能够稳步推进的重要政治保证。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过渡时期总路线。同年9月,毛泽东进一步把牢过渡时期党的政治方向,指出“我们的总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1],明确了管党治党的中心目标,为过渡时期顺利进行党的政治建设确定了方向指南,使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能够长期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文革”期间,党的政治路线由于受到“左”的干扰而一度发生偏离,致使党的政治建设出现反常异变的苗头和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的政治建设也逐步打开新局面。新时代,党始终对正确政治方向有着清醒的认识。党的十九大在把准政治方向的前提和基础之上,明确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的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使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实施重点实现从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向政治强党的转变。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管党治党的演进脉络,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党的政治方向把得不正、不稳、不牢,党的政治建设就会跑偏走岔;把正、把稳、把牢党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也就有了政治保证。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牢牢扭住把准政治方向这个根本,坚持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管党治党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政治方向指引着党的政治建设“向何处去”,一旦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党的政治建设的“指南针”就会错位失效。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已经初步认识到把准党的政治方向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内容,明确指出政治方向上的资本主义倾向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的原则性错误,必须围绕“走哪一个方向”这一根本政治问题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场大辩论。这里所指的“大辩论”,其深层实质就是要围绕把准政治方向这一根本政治问题开展党的政治建设。习近平反复向全党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2]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把准政治方向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内容,对于政治立党、政治兴党、政治强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启示我们,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能够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举措。党的政治建设要扭住党的政治方向这个根本,必须从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方面下功夫。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3]习近平指出:“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4]这一论述从内容结构上清楚界定了党的政治方向的确切内涵,深刻表明党的政治方向必须通过党的政治路线来表现。其一,必须经常与党的政治路线对标对表,及时校准政治偏差,“坚决纠正偏离和违背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5]。其二,要紧紧扣住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纠正思想偏差。政治信仰的根子扎得越深,政治方向把得就越正。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风浪考验方面坚如磐石,在各种诱惑方面不为所惑,从而为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提供思想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管党治党实践证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其目的在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们党能够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新中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根本地位。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已经充分认识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6],“为了完成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任务,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党的建设工作”[7],并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出一系列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举措和决议。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各级领导存在的软弱涣散状况持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在克服落虚落空状态和自由主义态度方面收到显著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全党坚定维护党的政治领导的政治意识显著增强,党中央一锤定音的政治权威得到切实维护。因此,党的历史有力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确保党的政治领导坚强有力的重要政治保证,必须把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首要任务加以推进。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政治立党、兴党一以贯之的最大政治原则和重要政治基础,这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进程中得出的一条有益经验。无论是从历史逻辑还是从政治逻辑来看,党的政治领导都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回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奋斗历程,党的政治建设的持续推进一刻也不能脱离党的政治领导。一方面,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指挥棒”。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迈出的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和阻力。党通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为党的政治建设设定运行轨道,使党的政治建设排除干扰、化解困局、推向纵深。另一方面,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稳定器”。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党的政治建设是一场刀口向内、动真碰硬的自我革命。这其中必然要触及党内利益格局的破除、政治生态的重构、体制机制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广大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为保持党的政治建设态度不变、思想不乱、底气不泄、干劲不减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启示我们,要把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推进的一项重点任务。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相关体制机制,自觉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活动纳入制度轨道。这是从制度上保障党的政治领导的一条重要举措。党始终坚持围绕领导体制持续发力,使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得到切实巩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着手探索党的领导制度,形成民主集中制等若干制度安排和重大原则。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完善有利于民主与集中良性互动的体制性安排,使党的政治领导相关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持续推向纵深。第二,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聚焦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围绕党的领导方式概括出十二条工作方法,为应对“赶考”路上的艰难险阻和激流险滩提供指南。习近平也特别重视改进党的领导方式,要求党员干部学会“弹钢琴”,善于“当班长”。第三,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如果没有纪律和规矩的约束,一个政党就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党的政治领导也会变得松散无力,因此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重要位置,从严查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松弛、不守纪律、不守规矩、心中无纪、有纪不强等突出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深刻表明,夯实政治根基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历史是一部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们党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付出艰辛代价、历经千辛万苦、接力探索而创造的历史伟业。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新中国最为显著、最为明晰的重要标识,是党最为可靠、最为坚实的力量源泉,是党取得全面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来源,因而是立党立国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牢固政治根基。新中国要实现兴旺发达、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目标,必须进一步夯实党的政治根基,把党的正确主张切实转变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始终保持创业初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神状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到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夯实党的政治根基,向人民交出了一张张成绩优异的答卷。
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管党治党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已经充分认识到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对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改进党的政治领导具有重要意义,提出“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必须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建议,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我们的领导,修正我们的错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生动活泼的党的生活,我们的领导才不致犯了错误而不能及时地改正”[8]。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始终坚持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邓小平着重强调:“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9]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民心这个最大政治摆在重要位置,使执政兴国的政治根基得到夯实。历史已经证明,党的政治建设强不强,关键是要看党的政治根基稳不稳。如何把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党的制胜优势和政治根基是党的政治建设所持续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试金石和磨刀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启示我们,打赢防止作风问题反弹回潮持久战和攻坚战是夯实政治根基的必然要求,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审视破解“四风”顽症的运作机制。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党的作风问题对于夯实党的政治根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针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先后进行整风和整党运动,使党的政治根基逐步得到了稳固和夯实。知行不一、花拳绣腿,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等作风顽症是心中无党、心中无民、心中无责、心中无戒的典型表现,是政治意识不强、党性意识薄弱、政治方向跑偏走岔的典型症状,“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力量、失去血脉”[10]。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风顽症最大的危害,是政治上的危害。不从政治高度把握“四风”问题,就不能从深层意义上根除作风顽症,从而会囿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从治本层面解决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要把反对“四风”看作一项重大政治问题加以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管党治党的历史表明,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基础条件。但是,优良的政治生态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的,必须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涵养政治生态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涵养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来抓,从未松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11]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整饬政治秩序,治理政治顽疾,驱散政治雾霾,根除政治“污染源”,使政治生态发生明显好转,守住了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为党的政治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要始终坚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涵养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政治生态的恶化往往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庸俗化相伴随行。抓好党内政治生活,优化政治生态也就有了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克服错误倾向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党内生活政治化”的重要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提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是要造成“六有”的政治局面。这里所指的“六有”的政治局面是我们党对良好政治生态的设计和展望。“文革”期间,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原则被彻底破坏,党内政治生态也随之遭到严重侵蚀。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党的优良传统恢复正常;在此基础上,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逐步开启新局面。实践证明,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关键变量,党内政治生活健康与否,关乎政治生态的清浊良劣。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涵养政治生态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积累了丰富经验。一是立“明规矩”,破“潜规则”,严肃查处踩纪律“红线”、越规矩“雷池”的政治行为;二是从严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推动党内政治生活程序化、组织化、规范化;三是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把好思想灵魂“定盘星”,念好思想防变“紧箍咒”,推动党员思想的政治化,增强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
要始终坚持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涵养政治生态的治本之策。党内政治文化渗透于管党治党的方方面面,浸润着共产党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态度、价值取向以及精神状态,对于良好政治生态的构筑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在影响,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更加基础、更加持久、更为根本的文化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内仍残存着旧式的、落后的、腐朽的政治文化残渣。为此,党中央下发一系列文件,着力清除封建糟粕和小农思想残余,促进政治生态发生持续好转。改革开放新时期,落后思想死灰复燃,外来腐朽思想悄然渗透,一些病态的政治文化腐蚀了党的思想道德基础,污浊了党的政治生态,损害了党的政治形象。为此,党着力恢复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所要求的浩然正气”[12],有力扭转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培育厚植党内政治文化,推动政治生态气象更新。健康清爽的政治文化塑造良好政治生态,落后溃散的政治文化只会带来政治生态的失调和紊乱。因此,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重视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涵养党内政治生态。
历史一再证明,我们党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的。在即将掌握全国政权之际,毛泽东通过估计革命胜利以后党内外新的复杂形势,敏锐地注意到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要比拿枪的敌人更加危险,及时警告全党,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将会成为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主要政治风险。为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两个务必”的政治警示。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新形势,党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着力战胜“赶考”路上的艰难险阻和政治考验,防范化解了各种困难局面和危险局势。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于我们党内存在和面临的危险因素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如果不在整党中解决,就会留下祸根,成为定时炸弹”[13],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上述那些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绝对不能走过场”[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基于国内外复杂形势作出重大判断,提出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四大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要求全党同志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防范政治风险能力。因此,坚持底线思维,防范政治风险是党能够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则和优良传统。
防范政治风险是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着重关注的重大命题和重要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实践进程所积累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一手抓外来政治风险的防范,一手抓党内政治隐患的消除,排除影响政治先进性、纯洁性的各类顽瘴痼疾,使党的长期执政得到持续巩固。作为指导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围绕防范政治风险这一命题作出一系列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充分说明防范政治风险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防范政治风险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养成的良好政治习惯。党诞生于内忧外患、成长于磨难挫折、壮大于风险挑战,正是因为秉持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才能屡次摆脱复杂、严峻、危险的政治局面,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另一方面,防范政治风险是任何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临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政治风险防范不当,极易诱发政治动荡和政治风波。因此,全党必须切实避免嗅不出敌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启示我们,防范政治风险既要有先手,也要有高招。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视防范化解政治风险和政治隐患,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有益经验。第一,要坚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摸清楚政治风险的多灾区和频发区,对防范政治风险和政治隐患要保持高度思想自觉。第二,从根源上着力防范党受到外来政治风险和内部政治隐患的侵蚀和干扰,必须敢于亮剑,切实增强斗争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刀口向内革除自身弊病。一是要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建立保护党的肌体抵御外来伤害的防线和屏障,着力增强党对抗外来政治风险的免疫耐受力;二是要围绕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行为不端等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避免党的“重要脏器”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及时切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渠道。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具有的最为鲜明的政治本色。新中国成立之初,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摆在面前,党面临如何在全国执政的新考验。此外,面对革命的胜利形势,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在生活上出现腐化堕落倾向,在工作上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把党的政治本色置于褪色、变色的危险境地。对此,一方面,党一如既往继续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的重要论断;另一方面,坚持党要管党,严厉惩治腐败,着力克服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弊病。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长期在政治上不同中央保持一致,或者表面上保持一致实际上另搞一套的人”[15]列为党内最危险的“三种人”之一,多次指出“他们是一股有野心的政治势力,不可小看”[16]。在接续以往党内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通过部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党内教育活动,不断夯实党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念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使党的政治本色得以筑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管党治党实践充分说明,必须紧紧围绕永葆政治本色这一落脚点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考察一名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首先就要看其在政治上是否能够站得稳、靠得住,也就是要看其政治底色鲜明不鲜明。但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永恒的,如不注意保护,很有可能会发生变色和变质。党的政治本色一旦褪色异化,党的政治属性、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掣肘和干扰。党的政治本色能否得到切实保持和维护,事关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质量和成效。因此,永葆政治本色是党的政治建设最为紧要的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把永远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全力正风肃纪,清理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的党内毒瘤。新时代进一步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必须牢牢立足于永葆政治本色这一落脚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永葆政治本色方面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第一,要长鸣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警钟,保持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腐败变质是异化政治本色的最大毒瘤。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党一以贯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对此,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第二,要着力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预防理想信念的变质与失色,敦促广大党员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筑牢信念坚定的政治本色。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一旦异化,会把党置于变色失色的危险境地。因此,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夯实政治本色的关键一招。第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人民,彰显为民务实的政治本色。习近平反复向全党同志强调:“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17]因此,必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放在首位,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是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高度注重政治能力建设。全面执政初期,百废待兴,党面临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迫切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把握方向、把握大局,切实提高风险研判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为此,一方面,针对政治立场动摇、政治方向迷失、政治原则模糊等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从政治上有针对性地克服在政治能力方面存在的政治问题;另一方面,在全党范围内大力提倡调查研究,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决策力、政治动员力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心工作的调整与回归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员干部能否正确把握改革开放这一大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此,党的十六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带来了极大政治考验。因此,明确提出“注重提高政治能力”这一党的政治建设重大命题,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切实提高政治能力,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其所担当的政治责任能够相适配。
必须把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作为落实管党治党的一项有力举措,这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展进程中总结的重要启示。重视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是党在长期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所积累的优良传统和有益经验。党在选拔任用干部时,首先要看在政治方向上清醒不清醒,政治立场上坚定不坚定,政治态度上坚定不坚定,说到底就是要看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政治能力强不强。因此,不抓政治能力建设,党的政治建设也很难取得理想效果。习近平指出:“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18]这一重要论断既深刻阐明了提高政治能力的确切指向,又确切指明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是落实党的政治建设的有效举措。总之,要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关键是要把提高党的政治能力作为关键突破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政治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第一,加强政治能力建设,首先要进行基层实践锻炼。政治能力是在斗争和实干过程中练就的。党员干部不能当坐而论道的清谈者和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而是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在基层历练中壮筋骨,在摸爬滚打中长才干,在大风大浪中强本领。第二,要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来武装头脑。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练就一双政治慧眼,就必须学会用理论讲政治。第三,要在忠诚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中淬炼政治能力。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是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杆标尺。锤炼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关键是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第四,要进行“靶向治疗”。党对各级各类组织以及党员干部政治能力的具体要求各有侧重,因此进行党的政治能力建设必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