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保法下甘肃重化工业发展的前景和对策分析

2020-03-11 09:42郭晓明
甘肃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甘肃省全省工业

郭晓明

(兰州科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50)

1 甘肃省重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转型升级的前景分析

重化工产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包括石化、煤炭、冶金、化工、水泥、电力等工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新的《环境保护法》框架下,处理好重化工业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对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2017年,甘肃省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62.7亿元,下降1.0%;第一、二、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3.85∶33.38∶52.77。全省规模以上重化工业(包括石化、有色、电力、冶金、装备制造、煤炭六大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44.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总量的77.6%,同比增长-16.2%。主要重化工业产品产量,除有色金属产品外,其他产品在全国占比普遍较低。从甘肃省重化工业发展趋势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重化工业将依然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不同规模企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17年全省大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47.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1.6%,比上年增长1.1%,增速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2.8个百分点。全省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13.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7.0%,比上年增长0.4%;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0.0亿元,占比为15.6%,增长0.6%;省以下地方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0.0亿元,占比为27.4%,下降11.6%。中小型企业极不发达是甘肃省工业结构最大缺陷。

从甘肃省重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看,甘肃省重化工业技术成熟、竞争力较强,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重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国际空间,较为丰富的能源原材料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源空间,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体制机制空间。新常态下,全省重化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创新和市场这两个杠杆,不断拓宽重化工业发展空间。

从国际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看,国际上新兴经济体开始进入工业化初中期阶段,且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虽然它们在工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结构性问题,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新兴国家共同的主题。甘肃省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应该与此相适应,聚焦主业、聚焦高端,实施主辅分离,开放搞活中小企业,放大国有资本辐射功能,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批“专、精、新、特”中小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

从经济总量看,全省GDP由1978年占全国的1.78%,下降到2017年的0.93%。全部工业增加值1769.7亿元,比上年下降1.5%,仅占全国的0.63%。因此,甘肃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工业化的上升阶段,既需要一个量的扩张,更需要通过重化工转型升级找到全省经济发展的切入点,从而支撑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2 甘肃省重化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重化工企业生产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但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近年来甘肃省经济虽有较快发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如,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控,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已常态化,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铁矿石、氧化铝、铜精矿、稀土、炼焦煤、原油等主要原料,需要全部或大部分外购,重化工产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种种原因迭加,致使甘肃省重化工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2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4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1%,较同期上升2.14个百分点。石化、有色、电力、冶金等重化工行业的亏损额占整个亏损企业亏损额的84.1%。受宏观经济调整、产能和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省重化工企业整体经营形势严峻。

2)重化工产业基础较好,但产业链条短,聚集效应有待提升。甘肃省重化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够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业链条短,骨干节点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特别是有色金属加工产品总量远远低于冶炼产品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如铝加工业,2017年全省加工铝管、带、箔、型材77.53万t,仅占铝产能的30.95%。主要原因是区域市场化程度低,需求不足,没有有效拉动有色金属加工业市场需求的关联产业,导致有色金属延伸加工发展缓慢。再如冶金行业的钢结构材料,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约占建筑总量的45%~50%,我国钢结构建筑约占建筑总量的7%,而甘肃省尚不足5%,约二分之一的钢结构原料需从外省购进。

3)重化工核心企业竞争能力较强,但产业整体发展后劲不足。全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高度集中在城市中的大型重化工企业,先进的大型企业与比较落后的中小企业在质和量上形成强烈反差,小企业分布较散,产品单一,技术创新能力弱,项目实施能力不足。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极强,重化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以石化行业为例,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2%以上来自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原油勘探和开采能力建设,石油炼制以清洁油品和初级化工产品为主导,精细化工率较低。炼油占产业比重的70%以上,成品油近60%销往省外,精细化工仅占化工生产的20%,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产业链的上游。

4)企业循环经济水平逐年提高,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压力。近年来,甘肃省重化工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企业转型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两高一资”的工业结构特征仍十分明显,而新环保法的实施,使重化工企业雪上加霜,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回落,库存大幅增加,铁合金、电石、碳化硅等高载能企业大面积停产,企业资金链条紧张。以窑街煤电为例,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企业陷入了负债经营、亏损面加剧的艰难困境。

5)煤化工产业有一定的资源基础,但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虽然平凉、庆阳具有能支撑大型煤化工项目建设的资源,适合建设大型矿井,但甘肃省仍属于煤炭调入省,且大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只是在卖原煤,以煤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程度较低,技术、人力资源保障方面支撑条件较弱,除传统的化肥和煤焦化项目,只在平凉建成了60万t/a甲醇项目,其他煤化工项目因环评问题而停滞。环保问题已成为煤化工项目核准、融资和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对甘肃省正在建设的煤化工项目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6)科技创新引领能力逐年增强,但区域协同创新的机制有待完善。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需要从区域乃至跨区域的广域视角,通过发挥各产业、各地区的协同作用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聚集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甘肃省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2017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 (R&D)投入88.4亿元,投入强度1.19%,居西部各省份平均水平,但低于全国2.13%的平均水平;一些创新性强的项目,由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存在融资、经济、技术方面的风险。全省部分项目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大规模运输受限,产销空间分离,且周边地区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品就地转化能力不足,面临较大的运力、运费等成本问题。

3 新环保法下,甘肃省重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

1)避免重视工业而忽视服务业发展,切实把拓宽产业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新常态下,面对产能过剩、原材料供应不足、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挑战,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另一方面要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世界特别是中亚多个原材料和能源输出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切实把拓宽产业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白银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苦练内功、深挖潜力,创新体制机制,再造管理流程,实现了资源“吃干榨尽”和放大资源价值,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初步实现了从基本金属转向基本金属与贵金属并重,从地方区域性企业转向跨国公司,从生产制造业转向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融合。

2)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切实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把“绿色制造”的理念贯穿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开展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延伸产品链条,同时做好副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稀土公司,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延伸发展并形成了稀土加工分离、稀土金属、稀土研磨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氯碱化工、热电联产等八大较为紧密的产业链,稀土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占到销售收入的95%以上,使公司成为我国稀土行业产品品种最多、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也是我国稀土行业唯一能够实现稀土元素全分离的企业。

3)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切实把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优化所有制结构作为重大战略举措。重化工业化是新常态下甘肃省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中长期趋势,但发展重化工业一定要适度,不能走传统的粗放型重化工业化道路。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庆阳市,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开发,于2013年3月注册成立了庆阳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推进“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在混合所有制发展、地企多层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长庆油田、华能、大唐等能源开发企业装备需求为市场切入点,建成了装备制造产业园。通过上争下控,内引外联,优势撬动,先后与中石油、中石化、华能、中化集团等20多家知名企业和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权或项目合作。同时,公司把效益融合、引领地方民营企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闯出了一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优势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收益的新路子。

4)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鼓励龙头企业从自身调整,向企业重组、产业链整合和产业升级迈进。新常态下,推进重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应以高加工集成类重化工业为主导,着重提高钢铁、石化、有色工业的加工深度和产品的附加值。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银光公司为核心,围绕TDI等相关产业和产品,开展了液氯生产、HCl副产品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配套产品生产,将上游企业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下游企业的投入原料,构建企业内部、企业间循环经济产业链,加速形成了异氰酸酯、氯碱、有机氟、锂盐生产、煤化工等五大产业链,有力促进了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工作的开展。

5)重视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引导,避免各地都以重化工业为发展重点而形成新的重复建设。以规划为先导,通过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目标、财政体制,规范生产要素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生产规模的门槛,在重点区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化工业。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和有色金属冶炼过程副产二氧化硫、氯气、镍铜弃渣等资源,统筹协调区域内产业、企业、基础设施等要素资源,健全地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为主导,配套发展冶金、硫化工、煤化工、磷化工、氟化工、氯碱化工、建筑材料、清洁能源、再生资源利用十条产业链,产业关联度达90%以上,有色金属深加工率提高至55%。

6)发挥重化工核心企业作用,做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这篇大文章。甘肃省重化工产业不可避免存在着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率低的问题。反映到具体工作中,就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无法完成循环经济示范区目标。这说明,工业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制度约束作用不强,缺乏激励民营企业和吸引金融机构投资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引导机制。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金川公司,围绕主导产品、副产品及其废弃物,协同其他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建设有色与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采矿-选矿-冶炼-精炼-化工、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烧碱-氯气-PVC-电石渣-水泥、合成氨-硝酸-硝基复合肥”等循环产业链,带动了区域氯碱化工、磷化工、硫化工、煤化工和氟化工等化工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甘肃省全省工业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工业人
全省已建成水库数量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