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玲
(鞍山市中心医院血液科,辽宁 鞍山 114001)
再生障碍性贫血称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造血系统病症,导致这种病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存在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衰竭的情况,使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1]。这种病症在临床上主要特征是存在贫血和出血情况,个别患者会存在感染,所以要提高对于患者的重视。慢性消耗性病症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临床治疗时间比较长,所以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导致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沉重[2]。经临床实践认为,对患者切实可行的进行相关护理指导,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能够对患者的出血概率进行控制,提升临床治疗的总体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便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4例在鞍山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随机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2)。观察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最大值为62岁,年龄最小值为20岁,平均年龄为(42.50±11.50)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为(3.30±0.50)个月。对照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最大值为63岁,年龄最小值为21岁,平均年龄为(43.50±10.80)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为(3.10±0.60)个月。两组调查对象经过临床检验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符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分会制订的相关诊断标准。本研究对象并不存在其他严重和慢性躯体病症,观察组中有1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8例,2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对照组1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2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过临床检验被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的相关原则;②调查对象不存在意识障碍,均可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理解能力正常;③调查对象均首次接受治疗,未接受过再生障碍的相关健康指导;④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临床资料符合伦理委员会的原则[4]。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贫血患者;②存在对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各种器质性病变患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④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的患者;⑤因各种因素中途退出研究导致无法完成调查的患者[5]。
1.3 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实际状况进行针对性治疗,为患者采用静脉滴注淋巴细胞球蛋白20~30 mg/(kg·d),并选择甲基泼尼松龙每次5 mg/kg为患者给药,每隔12 h对患者进行1次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酌情为患者进行输血,并为患者应用重组人工细胞生成素,当患者造血功能恢复后为患者停药。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在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执行常规护理原则。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性指导,具体护理方法如下:①感染控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必须要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所以需为患者进行保护性的隔离,谢绝探望,避免交叉感染情况的出现。病房需保持通风的状态,并严格进行消毒,及时帮助患者增减衣物,避免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勤洗澡、勤换衣服,帮助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患者在公共场所停留,如需外出需佩戴口罩,如果患者存在口腔溃疡,应及时为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工作,如为患者涂抹碘甘油等[6]。对于女性患者,还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工作,选择高锰酸钾坐浴能够有效的预防感染症状的发生。②心理干预。患者会因为自身病情的影响,产生孤独、寂寞、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很多患者甚至对生活充满了迷茫,担心自己无法生活自理,所以会出现消极就医的情况。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采用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通过讲解治愈的病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积极的配合治疗[7]。③用药护理。在进行用药的过程中应配合有效的用药指导,为患者讲解正确用药的方法,科学的为患者进行药物剂量的安排,在用药过程中,定时做好对患者血常规的检查,如果患者存在血常规异常,需停止对患者用药,并告知主治医师进行相关的治疗,做好对药物的调整。④饮食指导。在饮食方面,应该坚持以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在饮食过程中应注意多食用新鲜的食物,保证饮食卫生,避免患者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保证食物的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口腔黏膜损伤。日常饮食应进行微波炉消毒或者高压灭菌。对于患者所使用的碗筷,应做好严格的消毒处理工作,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胃肠道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和摄入[8]。⑤输血护理。输血治疗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措施,护理人员在进行输血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并遵医嘱为患者进行抗过敏药物的静脉注射,保证注射速度缓慢。在进行输血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滴注速度,保证滴注速度的合理性,如果出现出血反应,需暂停输血,并告知主治医师进行相关处理。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调查对象的治疗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两组调查对象的满意度。采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从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关系、一般健康情况等角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9]。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SF-36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治疗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治疗依从49例,依从性为94.23%,对照组治疗依从40例,依从性为76.92%(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总发生率为9.62%,对照组不良反应14例,总发生率为26.92%(P<0.05);观察组满意50例,满意度为96.15%,对照组满意31例,满意度为59.62%(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内科较为严重的一种病症,这种病症不仅病程比较长,而且患者恢复相对较慢,易反复发作,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极大。该病症很容易导致患者合并感染和出血症状,因此临床预后效果往往不佳。很多患者在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需承受来自于精神和躯体的双重痛苦。除此以外,再生障碍性贫血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和病理性改变,使患者存在一定的躯体功能和生理机能变化,还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状态不良情况,对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10]。
现今,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通过为患者进行免疫状况的调节来进行干预,以便于帮助患者改变造血微环境,促进患者造血干细胞的修复。无论通过何种方法进行相关治疗,都需要同时为患者进行全面、有针对性的护理。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躯体症状的改善,促进患者自理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康复,以便于使患者社会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提升这一类患者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可帮助患者达到良好的预后,主要是因为这种护理方法可帮助患者改善机体功能,有效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减少感染的发生,同时能降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对患者进行全过程多方位和动态的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患者心理质量的恢复,最大限度的调动患者参与的积极性和治疗护理的积极性,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病症的信心和决心。优质护理可使再生障碍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得到纠正,避免对患者病症产生危害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通过专业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纠正多种导致患者病症加剧的不良因素,有效消除对患者健康产生危害的不利因素。
对于再生障碍患者,护理干预仅能够作为一种外部引导和约束的条件,使患者在进行干预和护理时能够积极的配合,这样才能使患者病症得以更好的恢复,提升患者自我约束和恢复的能力。此外,还需强化来自于医院、家庭、患者三者之间的配合度,积极对可靠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加以指导,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提升整体满意的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