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琪,张 艳
(瓦窑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保山 678001)
休闲农业以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农业(包括前期调查和研发、中期生产和加工、后期销售和宣传)等资源为基础,通过旅游服务的方式,将旅游业和农业进行有机融合,该产业模式可为农民生活、农业发展提供资源、信息等要素支持,满足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促进城市近郊多功能产业发展。对城郊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打造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和平台,有序开展农业推广、农事生产、农商互动、农旅结合等活动,促使农业产业融合和延伸。利用动植物种养殖、采摘果园、田园观赏等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园区一体化发展。
二是促进原生态农业发展。坚持走原生态发展道路,利用原生态产品增加农业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力。对于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湿地农田,可采取保护性开发的做法,将其灵活改造为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改变人们对农田的固有印象和看法,实现农田价值增值。
三是促进创意农业发展。第一,创意化的种植方式。在种植目的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耕地用途;在种植载体上,打破农田范围,构建产村景观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模式。第二,创意化的销售方式。深入组织开展瓜果采摘活动,并在采摘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优化游客的消费体验,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
一是引导观光工厂发展。根据观光园区标准打造农特产品企业,增设与产品相关的展销设施和体验设施,例如给游客提供解说、餐饮、导览等设施,使游客能体验到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等过程,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代入感,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二是促进特色民宿发展。依托一定规模的聚落村庄建筑,通过外观美丽、形态各异的建筑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广大游客,借助休闲农业增强民宿的互动性、娱乐性。比如:浙江省湖州市的莫干山民宿区是特色民宿发展的典型模式,其对标A 级旅游景区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原有的公共环境、农业风貌等进行改造和设计,依托民宿发展和壮大休闲农业,又通过休闲农业为民宿增添活力。
一是注重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包括节庆文化、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在内的民俗文化,有效整合环境资源,发扬当地山水文化,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融入一些时尚文化,通过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服务、产品的创新,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品位。
二是促进旅游教育发展。以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为依托,通过增设旅游教育设施、扩展旅游教育功能、举办旅游教育体验活动等途径进行营销造势,在拓宽客源市场的同时,达到了优化休闲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一是发展智慧休闲农业。智慧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三个方面的信息化:第一,设施装备信息化。利用信息自动控制、传输、监管等方式,精准掌控休闲农业的养殖、种植、病虫害预防、仓储管理等工作;第二,对客服务信息化。利用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使游客能随时掌握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动态,提高与游客之间的互动程度,提升服务精准性;第三,管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实现对休闲农业政策走向、市场价格变动、资金流向等信息的及时掌控。
二是发展科技休闲农业。积极研发集康体、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农特产品,满足游客对健康食材的需求,带动医疗农园的快速发展。秉承康体、养生理念,提升个性化接待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康体养生受众的需求。
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交通条件、餐饮条件、住宿条件和医疗条件。良好的交通条件可减少游客在路途上消耗的时间,减少游客的疲劳感,可使游客有更多时间投入到休闲参与和体验农业项目的过程中,增强游客的获得感。卫生舒适的餐饮和住宿条件可大大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良好的医疗条件可有效保障休闲农业的发展,当游客出现健康问题时,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救治和应对,可大大提升旅游地形象,促进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
产品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民俗文化、特色食宿、参与体验性。民宿文化和特色食宿不仅能让游客产生不一样的特殊体验,深刻感受地方文化和民俗民风的不同,提高休闲产品的参与体验性,还能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加深游客对休闲园区的印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充实度,有效增加客源。
运营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服务专业程度、服务态度、品牌辐射、服务诚信度。服务专业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只有提供专业化服务,才更容易赢得游客的认可。良好的服务态度可让游客获得尊重感,提高游客满意度。品牌辐射展现的是品牌知名度,品牌越具知名度,就越容易吸引客源,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服务诚信度尤为重要,诚信度不高会对旅游地的形象造成严重破坏,严重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个别休闲农业园区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宰客问题,严重侵犯了游客的权益,损害了农业园区的口碑和形象。就算是日后进行了改善和处理,也无法转变游客的印象,游客也不愿意进行二次消费。
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可将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级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突出产品特色、强化运营管理等,以更好地促进休闲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