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莲
(云南省宁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宁蒗 674300)
牦牛在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发病率高,是健康养殖重点防治的对象,以此来确保牛群的健康,进而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为了让更多的养殖户能够全面了解牦牛寄生虫病,提高防范意识,针对牦牛寄生虫病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予以了详细阐述,为该疾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肉眼检查中,可发现牦牛体表是否存在蜱、虱、蚤、蝇等体外寄生虫,查看其体表是否出现皲裂、结节、脱毛等症状,检查是否存在体表寄生虫等[2]。然而,肉眼检查无法看到虫体,当怀疑其患有疥螨病、痒螨病时,可使用显微镜对其体表进行细致的观察与重点分析。
滴检查法、血液涂片染色标本法是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例如,巴贝斯虫病、锥虫病则是寄生于血液中,必须采取血液检查才可予以诊断[3]。
粪便检查是牦牛寄生虫病最直接的检查方法,检查操作便捷,一些吸虫、绦虫、线虫等体内寄生虫原体往往会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内,通过对粪便的检查便可发现寄生虫卵,进而准确鉴别出牦牛患上哪一种寄生虫病。具体操作为:首先,用肉眼观察粪便的硬度及颜色,然后细致查看粪便中是否存在虫体、黏膜和粘液,对其进行初步筛查。最后,制作涂片标本或者采取饱和盐水漂除法,对粪便进行细致检查,准确找到虫卵或球虫卵囊。另外,也可采取漏斗幼虫分离法,可准确检查出牦牛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是否存在寄生虫卵。
解剖已经死亡的牦牛,并判断分析出其是否是由于寄生虫病死亡,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信息。
对于牦牛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的合理选择是关键[4]。首先,应对患上的寄生虫病种类、流行特征、感染部位、危害程度等情况了如指掌,还应重点权衡药物的理化特性及不良反应。然后,基于养殖牦牛的种类、生长阶段、营养状况、体质情况等对药物、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权衡。最后,基于寄生虫发病特征、牦牛身体素质、养殖场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对剂量、剂型及疗程进行明确,进而实现有效的治疗效果,促使牦牛尽快恢复健康。例如,针对牦牛肝片吸虫、线虫,尽量在一月份服用20—25mg/kg 的丙硫咪唑片,不仅可有效杀死寄生虫,而且还可抑制病虫在春天大规模繁殖;针对牛皮蝇,尽量在九月份上旬到十月份上旬期间服用0.2mg/kg 的阿维菌素。
通过大量临床用药实践得知,有的抗寄生虫药物对牛体的影响较大,诱发了一些毒副反应。同时,如果不准确把握药物浓度,患病牦牛中毒致死的几率较大。对此,根据寄生虫强耐药性的特征,早期用药剂量不得过多,用药疗程也不宜过长。例如,呋喃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应对其用药剂量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在混水、拌料中,必须均匀混合,预防用量超标而造成中毒。
另外,严格控制用药疗程。针对顽固型寄生虫病,需要适当地延长用药时间。若长期使用同一种小剂量、低浓度的药物,寄生虫抗药性便不断增强,治疗效果则差强人意。对此,治疗前,应基于牦牛病症确定合理的用药疗程,并精准计算用药浓度与剂量,尽量轮换使用不同的药物,避免出现脑药性强的虫体。
寄生虫病情十分复杂,且比较隐蔽,发病期长,治疗难度较大,所以预防是关键所在。发病牛、带虫牛是寄生虫病常见的传染渠道,所以饲养过程中应对牛群进行定期药物驱虫,及时将粪便清除干净,并实行无害化处理。维持周围环境,定期消毒,避免滋生出各种寄生虫。同时,对牦牛群进食、体型、体态等情况进行密切关注,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必须细致检查,只要发现病情,迅速隔离,并接受针对性有效的治疗,对群体进行驱虫处理。
牦牛奶制品、肉制品是牦牛养殖行业的关键性经济效益来源,所以在寄生虫病治疗过程中,应对牦牛体内和乳汁中的药物残留量进行定期测量。抗虫体药物服用后,牦牛体内及乳汁内便会残留一定的药物,影响肉制品、乳制品的口感,有些甚至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因此,对于畜牧业,很多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休药期,对抗虫类药物的食用时间进行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在牲畜屠宰前十天内不得服用寄生虫类药物,这不仅可降低体内药物含量,保证售卖的产品满足国家食品安全要求,也不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新经济常态下,牦牛养殖业不断发展,并积极防控各种病害,但是却忽略了寄生虫病的防范,造成寄生虫病不断出现,并逐渐恶化成慢性消耗病,牦牛育成率持续降低,养殖效益差强人意。对此,我们应积极防控该疾病,首先基于寄生虫病流行季节、流行病史及致死率进行初步诊断。然后根据实验室检查(肉眼检查、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等)确诊疾病类型,及时隔离治疗,选择合理的药物,并对药物剂量、浓度及疗程进行适当控制。另外,严格执行休药期,有效降低寄生虫病害的影响,确保肉制品、奶制品的安全。由于该类疾病危害性大,应加强牦牛群的管理,加强预防驱虫,留意观察牛群的生长情况,提前防控,这些都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