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铠良
(廊坊市畜牧站,河北 廊坊 065000)
畜牧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行业,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畜牧产品消费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虽然目前我国的畜牧养殖饲养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产业中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还偏低,探寻科学的畜牧养殖管理措施,对于提升基层畜牧养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基层推广现代畜牧养殖管理技术和服务,要针对目前的现状总结经验,以此提升畜牧养殖管理理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振兴畜牧养殖。
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基层地区的动物养殖产业相对比较分散,养殖规模较小。很多养殖户在发展动物养殖中,普遍存在盲目扩大养殖规模的现象,没有引种计划,盲目从外地引种,新品种引进缺乏规范性,使很多新的引进品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产价值。基层地区的中小规模养殖户为降低养殖成本,对引进的动物质量没有太高要求,在引种前并不能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到场隔离观察和疫苗免疫接种,使品种在源头上出现问题,同时在新品种引进中,饲养管理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卫生检查,没有将动物疫病防控在重要位置去抓,使某些带病动物引入到养殖场,新疫情在养殖场内传播蔓延,进而造成致命威胁。养殖户品种引进中,新品种引进手续和渠道不正规,这也是造成后续养殖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层养殖户由于养殖观念落后,所以并不注重养殖管理制度方面的建立和完善。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作用,从而使得部分养殖人员在养殖过程中无法做到按时投喂,影响畜禽健康成长,导致养殖环境较为恶劣。在规模化养殖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生产分工不明的情况,也很容易导致日常饲喂、卫生清理等工作开展不及时,大大延长了畜牧养殖周期,而且无法保证畜牧产品质量。
从各地基层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养殖户存在着侥幸心理,对于防疫工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防疫工作更多停留在口头上,未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不按照技术人员指导实施免疫,不从正规途径去购买疫苗,这样的防疫工作开展效果自然显而易见,大大增加了疫病传播的概率,为基层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现代畜牧养殖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只有在思想上对其正确的认识,才能付诸于行动,所以在前期工作中,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思想动员和科普宣传方面。农村地区居民分布不均匀且分散,推广难度较大,要求工作人员以最为直接的方式与养殖户面对面,将现代畜牧养殖管理技术的优势进行详细讲解,让养殖户了解到使用现代技术的好处。工作人员要多走向田间地头,以灵活性的宣传方式将科普知识传递给养殖户。
引种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关键环节,但引种不当也会造成疫病在养殖场的传播蔓延, 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引种程序,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养殖户引种前,应将引种行为上报当地的动物防疫部门,并选择具备资质且未发生过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种畜场引种。引种过程中应由当地的专业兽医到养殖场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严格检疫检验, 同时还应查阅该养殖场的养殖管理档案、疫苗免疫程序,确保畜禽身体健康后由官方兽医出具相应的检疫证明才能进行运输。畜禽运输过程中也应执行严格的运输检疫,保证整个运输环节安全合理,尽量减少运输时间,缩短运输距离,减少对畜禽产生的应激刺激。引种时最好以本地的畜禽品种为主, 因为本地的畜禽品种适应了当地生长环境,具有生长发育速度快,生产潜力大的特点,同时还能防止疫病的传播流行。若必须从外地引种,则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严格把关,科学筛选,防止患病与带病畜禽引入养殖场。到达养殖场的畜禽必须严格隔离观察1 个月以上,进行有效的检疫、抗体监测与疫苗免疫接种,保证合格后才能混群养殖。
在动物养殖管理中,首先应确保饲料质量,要结合养殖动物的种类, 养殖目的与动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确定适宜的饲料品种,科学购进饲料,保证饲料营养丰富, 可以满足动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以此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场的成本。要逐渐转变基层地区中小规模及散养养殖模式, 逐渐向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模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将散养养殖户的动物集中养殖,统一管理,统一接种,保证饲料科学调配,确保营养供给充足,满足动物的生长发育所需。在饲料搭配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控饲料品质,禁止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是防控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在疫苗接种前,应全面监测动物抗体水平,构建合理的免疫程序。疫苗接种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保证免疫质量,规范养殖户的药物使用行为。出现疫病后应第一时间上报并进行严格诊断,明确具体病原后,选择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基层畜牧养殖对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效益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畜牧养殖管理工作,结合当下农村畜牧养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对策,从源头做好疫病防治,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养殖业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