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农业生产综合服务队,山东 东平 271500)
番茄脐腐病是番茄生产过程中常见一种生理性病害,由于土壤中营养成分少或植株吸收营养能力较低都可导致植株营养不良造成。过多的水分、低温以及植株根部受伤和病害的侵染等都有可能使植株、茎叶和果实发生营养不良。由果实缺钙引起,先在果实中部出现症状,然后扩至果脐部。轻者果实变扁、变轻、变甜失光,严重时整个果实变黑腐烂,减产10%-30%,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降低农户的经济效益。番茄脐腐病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是:
番茄脐腐病发生后植株生长缓慢, 叶片褪绿。发病初期果实发育不良, 结果数量减少。在幼果和青果脐部形成水渍状绿色斑点,随着果实的长大, 逐渐变成暗褐色,病斑扩大发展到果实顶部至大半个果面,病部形成革质、褐色或黑色坏死区域, 果肉组织腐烂,失水收缩,顶部凹陷。在干燥时病部为革质,在潮湿条件下,形成黑色或红色霉状物,严重时果底腐烂或产生斑点。坚硬的褐色区域可以扩展至果实内部, 病果提早变红, 属于典型的生理病害。
施氮肥过多,刺激植株生长, 而消耗了对果实有用的钙, 土壤中钙素不足,番茄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素,引起果脐周围细胞生理紊乱。连年种植番茄,土壤中番茄所需营养相对减少,尤其是植株吸收的钙离子低于临界值造成脐腐病。钾、镁、铵供给量太大 元素之间有相互竞争关系,土壤中钾离子、镁离子、铵离子含量太高,导致根系发育不良 ,将影响钙的吸收。连年种植番茄,土壤中番茄所需营养相对减少,尤其是植株吸收的钙离子低于临界值
土壤水分供应失调或不稳定,尤其是在结果期土干旱,供水不足时,浇水不及时,土壤水分变动剧烈,幼果和青果脐部大量失水而引起组织坏死;或施用未腐熟肥料或肥料过浓引起烧根,影响水分正常吸收。
高温引起叶片蒸腾作用增大,使得大量钙进入叶片,而高温又加速果实膨大,运入果实的钙相对减少,故易引起脐腐病。气温高,土壤干湿不匀,水分供应不协调,影响植株对养分的正常吸收,最终导致植株体内缺钙,无法供果实生长发育。根际温度太低,根系代谢缓慢,影响水分和钙的吸收,从而发生脐腐病。
选择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品种,尤其是对土壤溶液中钙离子偏少不十分敏感的品种。选用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肥沃大田土和适量有机肥及含钙量高的肥料充分混匀作育苗床土,使植株从幼苗起就不缺钙,及时分苗,培育出根系发达、茎秆健壮的幼苗。
除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增强土壤畜水能力外, 增施钙质肥料,控制氮肥用量,避免使用含氮量过多的肥料,提高植株耐病能力;施用一定量的过磷酸钙, 以防土壤缺钙。
适时灌水,尤其是结果期更要注意水分的均衡供应,严禁忽干忽湿。浇足定植水,保证花期及结果初期有足够的水分供应。在果实膨大后,应注意适当给水。育苗或定植时要将长势相同的放在一起,以防个别植株过大而缺水,引起脐腐病。开花结果期如遇高温干旱要及时浇水,雨季要注意雨后排水,确保根系的正常功能。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保持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减少土壤中钙质的流失。一般情况下,番茄边定植边浇水,浇定植水后3-5天再浇1 次缓苗水,一直到第一穗果坐住如蛋黄大小时,再浇1 次。以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着果数增多,通风量加大,蒸腾量增大,应缩短浇水间隔天数和增加浇水量,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一般可5-7天浇1 次水。
生长前期要少施氮肥,避免营养生长过旺,在坐果期可叶面喷洒1% 的氯化钙液或1% 的过磷酸钙液,每周喷洒1 次,或用美林高效钙和其它钙制品喷洒刚退出的幼果,间隔3-5 天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 次。在番茄果实膨大期,选用含有较高浓度的钙、硼肥,每亩地喷肥液45 千克左右,每15 千克水加入硼肥50 克+钙肥150 克混匀喷雾。
在幼果期发现得病的腐烂果实,要及时摘除掉,并对没有发病的嫩果及时喷施硼、钙肥预防,以减少植株体内的养分消耗和避免交叉传染,保证果实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