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雷,汪承平,高瑞阔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语言具有社会性,任何语言的使用都与其所在社会环境因素关联。具有特殊语言形式的公示语,其社会功能和作用更不容忽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外交流机会的增加,规范的公示语译写除了能为外籍友人提供准确的城市信息引导,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其所处地域的社会风貌等,更有助于推动地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重构中国国际化形象。有研究基于国内三大翻译核心期刊,对公示语翻译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认为公示语研究呈百花齐放态势:有的从规范和形式层面展开分析,有的从错译案例进行剖析,也有的结合不同翻译理论或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1]。这些前期研究显示公示语译写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报》登载一篇题为“重视研究公示语翻译的‘生态环境’”的文章,呼吁从宏观角度研究公示语的译写问题[2]。2017年《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以下简称:《英译规范》)发布[3],为公示语译写提供了国际标准,标志着公示语译写研究进入新阶段。然而《英译规范》能否有效实施涉及公示语译写部门、相关机构和译写人员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笔者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六安市公示语译写状况调研,尝试构建公示语翻译的生态体系。
生态翻译学首次由胡庚申在“第三届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上提出。作为国内原创的翻译学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生态理性视角,将翻译学和生态学相结合,为翻译文本研究、译者身份研究和翻译文本外部生态研究提供相应翻译范式。
生态翻译学中观研究即其翻译本体理论的提出,认为翻译本质是生态平衡、文本移植和适应与选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有主动性但也需事后承担;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转换和“整合适应选择”是翻译时可依据的策略;实现“译有所为”是最终翻译目标[4](P175-262)。生态翻译学中观翻译理论促进了微观翻译案例分析,对公示语不同使用场所错译和误译分析印证出生态翻译理论的实用性,同时为生态翻译学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语料。然而无论中观还是微观,多是注重翻译本体,体现了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译写的文本指导,而忽略了公示语术语是作为社会语言工具的明显特点。对公示语译写规范的讨论不能仅限于文本翻译本身,更要从公示语整体翻译生态宏观维度看待,以求公示语译写的长期规范。
生态翻译学的宏观翻译生态体系把翻译文本放置整个社会背景下讨论,整体地看待翻译活动[4](P154-174)。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管理、市场、本体、教育和环境不仅仅是翻译活动所涉及的重要成分,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影响,最终形成翻译结果和效果。早在1897年,梁启超曾对术语翻译提出“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的原则[5](P109-111),从三个方面强调了实现译写规范化的路径。朱自清也认为若规范译写,则需通过“政府审定、学会审定、学者鼓吹、约定俗成”途径来实现[5](P257-260)。生态翻译学的宏观翻译生态体系在思维模式层面既包含了此前梁启超提出的三个原则,也囊括了朱自清所说四个方面,为《英译规范》公示语译写提供广阔观察视角,让研究者能跳出翻译文本去寻求公示语译写规范的途径,以实现公示语的社会功能和效应。
六安市地处安徽省西部,别称“皖西”。六安市现为四线城市,虽然缺乏北京、上海以及沿海城市的经济、地理和历史优势,但其潜在的商业资源、就业机会、生活方式等让这个城市开始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更可喜的是六安市因其青山绿水,红色文化为人所熟悉。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得六安市近几年旅游业发展迅速,并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多种称号。
随着外企数量的增加和旅游业的逐步成熟,六安正在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不断加大对外开放,迈开国际化步伐。除了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也要与国际接轨,公示语英译就是一个侧面。六安市公示语译写整体状况与北京、上海等地方有相同,也有差异。然而六安市的公示语状况不容乐观,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有研究发现当地部分景区的公示语英译出现了词汇拼写、语法和语用错误以及信息缺失等问题[6]。也有研究针对当地红色文化宣传资料,发现红色旅游景区的英译存在语法、语用错译,专有名词英语不统一以及中式英语等问题[7]。除此之外,更有市民向六安各网站记者反映景区指示牌英文标注在翻译地名和人名时使用存在拼写错误,以及新竣工投入使用的六安火车站里若干指示牌英文字母“莫名失踪”等问题。这些显示出六安市公示语译写已经获得关注。随着当地居民知识文化层次的提升和近几年城市形象工作的深入,六安市市民对城市国际化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公示语译写规范不仅仅是翻译文本和译者的事务,它涉及整个翻译活动的提出、参与和实施主体。目前《英译规范》已出台,六安市公示语译写也可因时、因势进行完善。如何让公示语译写在整体上达到统一?各个翻译主体如何各司其职?生态翻译学的宏观翻译生态体系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思路,有助于译写活动中各模块实现有效互动,达到较佳的译写传播效果。
生态翻译学将整体翻译生态体系简称“4+1”体系,包括翻译管理生态系统、翻译市场生态系统、翻译教育生态系统、翻译本体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依托体系,各个子系统互相制约和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翻译生态体系。胡庚申借用整体翻译生态体系示意图(图1)形象地展现每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4](P151)。
图1 整体翻译生态体系示意图
从图1可见生态翻译学宏观翻译生态体系将传统关注的翻译本体只视为其译学架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目前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对外交流的增多,公示语译写依托的翻译生态环境体系良好。青山绿水的红六安正快速迈入发展的新时代,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入境旅游人数都较前期有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对公示语译写的需求有增无减。但若实现“和谐而有活力”的公示语翻译生态体系,其翻译管理、教育、市场和文本分散而又相关联的四个子体系仍需进一步关注,以求翻译生态系统的“合理、合法、合情、合意”[4](P151)。
因此,结合六安市公示语译写状况,从公示语翻译管理、翻译教育、翻译市场和翻译本体四个层面讨论,可为该市公示语译写规范提供整体观察途径和系统间协调途径。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管理体系在翻译活动中起到管理、协调、维护和评价等总领作用。因此,翻译管理体系常涉及职能、执行部门或行业协会等;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出台,对翻译生态体系有发起、促进和维护的作用。虽然近几年政府职能部门对公示语译写多有关注,但仍需政府部门的多介入、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英语译写工作不仅限于译者个人行为,更依赖行政约束。
《英译规范》出台后,在不少专家的持续关注和推动下,北京率先做出表率:北京市政府下属部门,如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织委员会和外事办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处专门处理公示语纠错、反馈和更正等事务;收集语料,征集意见,整改公示语不规范译写状况。规模偏小的城市虽然没有组建北京市这样的专门机构,也从顶层设计开始进行规划,如湖北襄阳市。2019年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协调,湖北文理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基于当地旅游业和地方文化,襄阳市《景区(点)英文翻译规范》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正式启动。
六安市在旅游业逐步发展,红色文化传播逐渐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其公示语译写同样需要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实现译写规范需从顶层设计开始做出改变。北京市和襄阳市的经验为六安市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模式:当地文化和旅游局或外事部门可牵头,或高校学者与当地文化名流合作自发组织成立皖西旅游与红色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中心,整合优势资源,统一提供专业服务,从而使相关公示语译写更加规范。
此外,翻译管理生态系统还涉及各种行业之间的协调和管理。这种管理虽然不对翻译个体行为产生行政约束力,但有利于行业的自律。由于公示语服务领域涉及行业较多,隶属于各种不同系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倘若行业间缺乏沟通、交流,即使公示语译写遵循“国标”,公示语译写规范也难以得到实施。国内某些城市早已制定出地方性相关规范,然而其执行和推广工作还需要“后规范”期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企业部门、翻译者或公司的共同合作。
不过也有企业在公示语规范译写方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如航空业、通信业、金融业等领域行业已有较为成熟、系统的公示语译写范式。这些范式的形成应归功于大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联络机制,有专家把关,从源头、安装、验收方面严格排查,从而减少公示语出错的概率。六安市在公示语标牌制作、校对和安装等方面也需要建立此类机制,其地方企业或机构甚至可参照以上标牌英译和制作较为成熟的企业,效仿其流程,形成企业内部英译范式,实现公示语标牌的一致性,以达到翻译外部管理体系之间的协同合作。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环境体系,其中翻译教育是中心,产生、存在和发展等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翻译行业需求在不断增加,由于翻译不仅仅涉及文字上的编译,还涵盖了多道业务、技能和知识,翻译人才严重缺失。目前一些高校教学目的不明确,类别区分不清,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多倾向理论指导,缺乏实践培训;学生知识面较窄,思辨能力较弱等原因造成许多外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又因应用翻译在我国的关注度并不高,造成对应用翻译人才的教育鼓励和研究度不高,缺乏相关人才。
生态翻译学把翻译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指翻译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体系,涉及翻译教育发展体制、方向和相关策略;微观层面涉及学校课程设置和具体学校教学活动及个人学习。由于公示语不规范译写也体现出翻译教育中的缺失,许多高校已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口笔译能力、应用型”等几个培养层面。
六安地方高校可基于城市发展趋势、结合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从学生能力出发,有重点、有目的培养外语类人才,紧跟国家和社会需求,逐步实现在校学生外语能力战略转型。公示语译写规范问题也可从高校英语教育课程设置层面寻求办法。王银泉将公示语翻译纳入外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中考虑,借助内容依托教学模式,把公示语翻译作为一门后续课程,让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初步接触公示语翻译领域,并能获得社会实践机会,以助于将来较快融入相关岗位工作[8]。六安市高校开设有ESP后续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相关授课老师可以用本地自然或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点)外宣资料的语篇作为课程教材补充,内容以“国标”《英译规范》为蓝本,在为学生提供实际学习资料和训练机会的同时,为六安市走向国际化提供语料和人才保障。
翻译语言服务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该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六安实体翻译公司寥寥无几,如若产生翻译需求,常常有标牌制作公司自行处理,或公司负责人员直接借助翻译软件,如金山词霸、有道词典进行机器式翻译;或公司负责人员求助当地英语教师或学者进行人工翻译。这样的翻译服务存在着译者入门门槛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知识产权和翻译后期责任追究难等各种问题。尽管公示语译写暂不能完全依赖机器翻译,柴明颍基于AlphaGo案例提出前瞻性意见,认为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相关企业的技术开发、运用能力和从业团队能力[9]。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机器全自翻译和人工翻译成为可能;科大讯飞和糖果翻译等率先实现翻译工具型产品研发,为人们出国旅行提供便利。而这些翻译机仍有缺陷,如无法涵盖所有领域语篇、无法满足所有客户需求,故仍需后期人工编辑。因此,智能翻译与人工翻译结合就会形成翻译服务行业的主要模式。目前,为了实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信息标准化交流和合作,“‘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信息平台”暨“标准化中英双语智能翻译云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借助神经网络翻译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译后编辑技术,具备4200万中文字符和2200万英文单词的权威标准化英汉语料库;同时平台用户也是该平台的“共享共建”者;即时更新的便利和强大的语料库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标准信息互换与共享提供保障。此平台上线也为国内各地、各行业的翻译服务提供可标准化的操作模式。
在“共享”模式下,六安翻译服务专业化指日可待。六安大学科技园就是一个可实现专业化翻译市场的平台。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可在专家的指导下在此创办翻译服务公司,针对六安地方性话语建立语料信息化平台。六安市有其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公示语的使用必然有地域特征。此类翻译公司可从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简易式网络端口入手,建立有六安特色的公示语中英双语平台,用户可通过自愿、招募、研学等互动形式参与,共同建设和集合当地公示语语料信息和语料译写资源,为六安公示语规范译写提供六安特色的“共商共建共享”平台。
翻译本体生态系统是翻译生态的核心。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起主导作用、文本做载体、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活动;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生态翻译本体论认为译者在译写过程中需要对源公示语进行“多维”的“选择”转换。公示语翻译在语言维上要注意中英文在词汇语序、词汇选择、语态、时态以及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性;在文化维上要注意中外民族感、社会价值观、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在交际维上要注意语势效果和信息的取舍。通过“三维”转换翻译策略的使用,实现公示语译写的外宣目的。
公示语在交际中具有告知、警告、宣传等语用功能。中文的公示语具备用语礼貌、表述含蓄、形象有趣等特点,迎合中国公众的情感和认知需求。赵秋荣、马会娟在分析自建国外英语原生公示语语料库的基础上认为国外英语原生公示语不同于中文公示语,名词使用频率高,信息传递量大,但句式短小、简洁而有力[10]。因此在译写公示语文本时,存在着英汉语言形式不同和文化差异等问题。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首先需要“适应”源语文本,在遇到表达较为含蓄的中文公示语时需要对源语进行信息提炼,这对译者主体的多方面素养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在六安市一新建小区内有这样一条公示语“拒绝高空抛物 您行动了吗?”这句公示语有警告和号召特点,旨在提醒小区居民不可从高处抛物,并号召大家为小区文明建设行动起来。这句公示语在语言形式上动词使用频率较高,句式较长,语气从命令转为倡议。基于英语公示语的特点,在翻译这句公示语时,应考虑英语表达习惯,体现英语公式语喜用名词,词少信息多以及简洁明了等特点。相关物业公司却张贴了英译为“Do not high-altitude parabolic”的公示语海报,无论从词性还是从受众接受度都有问题。从生态翻译的文化、交际和语言角度看这句公示语译写,可以给译者提供解决办法。在国外无类似文化背景,与“禁止扔垃圾”对等的译写“No Littering”也无法从交际目的角度满足这类公示语的译写。为了避免文化和交际的误解,从公示语语用功能角度看“拒绝高空抛物 您行动了吗?”实为一句警示类公示语,有“禁止”之意,可用“No +名词性词组/语”的英结构。而“parabolic”是个形容词,“抛物线的、抛物的”之意,无法表达向外扔东西之意;“high-altitude”也没有高楼的概念,所以从受众接受度,这句公示语可尝试译为“No object-throwing from tall buildings”,这样译写从句子形式和句意上一目了染,实现公示语的警示语用功能。
公示语规范译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工作效果的提升不仅靠翻译界、学术界的“一己之力”,更依赖于整个社会。社会公众对公示语译写的关注度、政府管理部门对公示语译写规范的监督、翻译公司和服务市场对公示语翻译的投入、翻译人才的培养及标准的准入等方面形成整体公示语译写环境生态,决定了译写的公示语能否成为新时代下中国对外宣传的标准“名片”。像六安这样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城市,更需要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借《英译规范》的“东风”,将公示语译写工作各方面统筹协调起来,实现译写效果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