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兰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2018年《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印发以来,高校共青团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抓手,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并获得大量的实践成果。但如何让“第二课堂”实践成果再转化,再发展,再作用于“第一课堂”成为一个可探讨的问题。
(一)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以往大学的素质教育中,第一课堂起着绝对主导作用,单一教学模式使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偏弱,适应社会能力差。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这一教育目标来说,第一课堂是不能完成任务的。[1]高校素质教育中,“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承担着助推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的任务。而引导学生推进实践成果的利用与转化,将实践经验升华为可间接传播的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转换中灵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利于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二)有利于提高理论教学课的亲和力。从现代教学理论来看,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优劣不只是受教师教授水平、教授态度和方法的影响,更取决于教师教学的亲和力。在理论教学课的整体规划中科学结合第二课堂实践的相关部分,再在引导学生实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助推学生对第一课堂学习内容的领悟,提高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课亲和力。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和丰富性促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情操、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例如,西华师范大学2018年开展对四川凉山喜德的“推普脱贫攻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脱贫攻坚的艰巨性,更让学生开始思考长效推广普通话的方式并以此开展新的实践活动。从中可见,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成果转化利于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一)成果转化意识不足。目前,由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学生、用人单位认可度不够,数据管理平台及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等客观问题,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本身,对成果利用与转化的关注度不够。
(二)保障不到位,形式化难以避免。目前普遍高校的第二课堂教师数量和水平都严重不足,导致第二课堂在管理和指导上容易简单停留在“完成任务”这一层面,其次是学校经费预算和报销制度使很多师生望而却步。这些问题不同程度打击了师生进行“第二课堂”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三)制度不健全,学生疲于应对。目前“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行在进行中总结经验,许多高校的评价机制、学时学分转化机制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师生对如何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还有很多迷茫的地方,学生的主动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一) 在长期教育的目标下统筹规划大学生社会实践。高校共青团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导机构,要根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关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论述不断更新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理念,构建与第一课堂目标一致、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活动制度。[2]高校共青团要在“第二课堂”顶层设计、活动规划、组织力量、实施细则、奖项设置、学生自主参与等方面考虑各项活动的成果转化方式,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兴趣和需要,在改革创新中开辟发展新路,发挥出“第二课堂”更加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坚持以成果转化为导向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借鉴第一课堂工作模式和机理,科学化设计第二课堂项目活动是发挥共青团育人价值的前提,也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基本理念。[3]高校共青团统筹规划“第二课堂”实践项目时,应切实制定具体详实的活动方案紧密配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坚持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做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相辅相成,深度融合,以此保证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又能在第二课堂作出成果时予理论以支撑。
(三)坚持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要通过丰富实践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理论构建,协商互助,共同解决的方式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切实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在参与或完成一项“第二课堂”活动后思考如何实现成果转化。
(四) 坚持用优秀实践成果引领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着力提升教学成果的延续性和实效性。高校要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择优选拔和淘汰退出机制,对于审核不合格的项目予以降级或退出处理,选拔延续性好时效性高的优秀项目进入项目库。例如,西华师范大学青马班赴喜德县开展推普脱贫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之《凉山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以喜德县为例》成为后续“建立彝汉双语能力评价标准及评测方法”这一项目的启发性资料及参考资料。高校可不断积累优秀实践成果,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实践活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