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绍俊
提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行动指南、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在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主要是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政治保证,确保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道路不断推进;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本目标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主政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①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周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评论指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参见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之后该论断不断丰富拓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正是习近平同志坚持问题导向,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考虑,从人与自然生存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气息、时代特征、中国气派的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表达和论断、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推向了新境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系统治理提供了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中呈现的突出问题,既从小处着眼、又从长远考虑,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指导。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新修订的党章,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的思想和行动指南。从思想内容体系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其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其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和创新的重要体现。从话语生成来看,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基础上才得以产生的。”①李海青:《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湖北日报》2017年11月29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正是立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突出短板”的实际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论述,这些都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新时代指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思想论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所蕴含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话语表达,但是马克思曾指出,“人与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3页。恩格斯还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思想,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和经验教训,多次重申了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应有的哲学立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体系中基础性的观念;这一命题在新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强调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这就根本改变了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为我们批判和纠正一些肆意征服自然、盲目破坏自然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提供了自然观哲学基础。
习近平同志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高度,深刻强调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意义,正是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底线”,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最终伤害的将会是人类自身。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20-21页。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正是从哲学深度和高度来指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让党和人民从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规律上来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所以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要重视生态文明理念的塑造,在具体实践中要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阐释、政策宣传、观念塑造、文明教育等方面的强有力价值导向和良好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仅设立了专门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工作小组,而且通过各种媒介平台和渠道加大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宣传教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大家耳熟能详、举目可见的生态标语,这些对于塑造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时代要继续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法制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共同建设和谐美丽的文明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在谈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等问题时反复强调、多次使用的重要论断。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命题,之后习近平同志又在多个场合对这个论断进行阐述,系统论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强调在未来时期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价值,为人民幸福和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生态环境基础,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常青树成为摇钱树”②参见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20-21页。这就更加系统辩证地阐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论述和思想体系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乃是习近平同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广泛使用并集中强调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的始终,高度凝练,意蕴深刻,正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最重要的论断,这一理念也被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成为指引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直接的思想指导。就像习近平同志2018年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所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也就抓住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中最核心、最根本、最具哲学指导意蕴的思想内容。
如果进一步从内涵和特点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指出了自然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的民生价值,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指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2、19、21、4页。,指出“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2、19、21、4页。。实际也就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协同共生的关系,为我们化解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难题指明了道路。习近平同志还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2、19、21、4页。,因此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重在告诉我们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对于发展来讲具有长久优势,良好生态环境对于人民幸福而言具有“金钱不能替代”的重要价值,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并且假如企业经济的发展要是以损害环境健康、导致资源严重破坏、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我们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就像习近平同志告诫党员干部所言:“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等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2、19、21、4页。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根本上是为了清除那些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修复的体制机制,是为了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形成严格的制度体系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并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思想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辩证思维方式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符合当前和今后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也有利于严格的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和执行,有利于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环境资源保护的监督检测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防止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同时防止出现消极怠工的问题,促进加快建构有利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执行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推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2、19、21、4页。,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论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价值取向。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公共产品的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萨缪尔森指出:公共产品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对于该产品的消费”⑥转引自张馨:《公共财政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9页。,这里强调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金格马则认为:“只被一个人消费的商品叫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是被不止一个人消费的商品”⑦[美]布鲁斯·金格马:《信息经济学》,马费成、袁红译,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这里从消费角度来界定公共产品;国内学者比如崔卫华指出:“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直接或间接介入其供需的物品”⑧崔卫华:《城市公共物品的界定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2003年第4期。,这里强调了公共产品的政治和制度属性,等等,但是生态产品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属性是得到广泛认可的。正是因为生态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能够受用的公共产品,也是最容易获得、最能公平享有的公共产品,所以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就会因为失去健康的生态和生态产品而失去健康的根基,导致生产生活难以正常进行,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也难以得到保障。习近平同志在中央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①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正是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在谈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多次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59页。正是体现了我们党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民生价值取向和坚决保障人民群众生态健康权益的根本政治立场。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提高体制机制运行的效率,为更高质量、更加和谐、更加健康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制度支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从最基本的民生出发,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优美环境的需要出发,从生态健康为人民健康提供基础保障出发,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全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生态惠民的良好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正是综合了生态环境公共产品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多重属性和价值,着重强调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民生问题上应该对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加以重视,并肩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生产生活环境、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服务的责任。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既要遵循国家整体战略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要从解决实际民生问题进行具体谋划,通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来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的民生政策,结合各项民生工程的具体实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创造、改善并丰富生态环境方面的公共产品。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思想之所以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习近平同志在谈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最为重要的论述之一,在于其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生命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总体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全球治理出现新挑战新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和奋斗目标。习近平同志多次倡导并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并形成了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指出我们要“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从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来看,其始终从全球治理、互利共赢的角度,并且始终把生态环境的共同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目标。从生态治理来讲,从世界共治共享的角度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战略构想不仅为解决人类面临共同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而且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自身来讲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7、99页。这实际已经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治理要坚持系统思维,坚持用联系的、辩证的方法来看待生态问题。因此,“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对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践指导价值,也是指导我们以系统思维做好体制机制改革,从制度之间的联系、体制机制之间的协调上,来思考如何通过改革理顺制度关系、发挥机制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也明确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6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在阐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问题时首先就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从生态文明建设来讲,树立“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具有与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思想高度一致的内涵、同等重要的价值。在根本上两者最终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站在“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局部利益、部门利益的思维,改变生态管理中碎片化、短期化的问题;以“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也可以更好促进党和国家各部门运用系统思维、协同思维、整体思维和和谐思维来开展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更好地以“和谐共生”的理念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甚至人类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命运关系,而这实际上也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视野和更高的定位。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0页。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强调以严格的制度来加强生态治理,这些思想和要求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有更加直接的指导作用。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多是与制度不完善、与体制机制不健全、与法治不严密、与制度执行不到位等有关,所以,他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7、99页。因此,要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际成效、长期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重要问题,必须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走向体系化、定型化、成熟化,为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治理奠定基础。可以说,也正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等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的指引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⑤《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决议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要“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等多项制度,并要求“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从生态文明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出发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统筹谋划,这就为贯彻习近平同志的“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思想要求指明了具体的道路方向。
当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8页。,再好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没有严格的落实和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在不断建立健全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走向成熟完善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得到具体执行就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正像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的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执法部门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0页。。由此,继续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强化制度执行力,为落实各项制度建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而要强化制度执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能仅仅立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本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有关制度之间的配套与衔接上还要多下功夫,特别是要强化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监察,发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等专门部门的领导监督责任,进一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做好“关键少数”的责任落实和监督,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上裹足不前、消极懈怠、顽固侥幸、弄虚作假以及逃避制度、钻制度空子等各种行为和应负相关责任的领导干部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地严格问责、坚决惩处,对于违背党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要通过严格的行政司法程序对其进行处罚或定罪,以绝不手软、严加惩处的态势保证生态文明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到位,保证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落地生根。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尽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但是语言风格极其精炼生动,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除了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高度凝练的话语表达和命题之外,在指导实际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也是简练有力,易于贯彻、便于实践。比如,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深刻强调:“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③《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4月27日。这些话语简单质朴又铿锵有力,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和明确态度,又能够为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直接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指导,这些还需要在今后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除了要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论断和思想指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之外,实际上从他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论述中都可以看到,新时代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政治保证,确保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道路不断推进。
历史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在我国政治制度和领导体制下,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形成来讲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等重要制度和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是党的集体领导的智慧结晶。因此,“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民族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只有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②习近平:《论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20-321页。。进入新时代,党执政面临的环境和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党领导改革要完成的任务更加艰巨,需要破解的难题亦更加复杂多变,所面临的风险更多、挑战更多。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更加坚定地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而且也要更加重视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的领导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为需要坚持和完善的一系列制度体系的“第一个”(首要),再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并要求“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做好我国各项工作特别是谱写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篇章,必须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传统和优势,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艰巨,而且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复杂多变,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进行全局和长远的战略考量,是很难完成改革的艰巨任务的。正像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3-34页。。新时代,也只有在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保证下,在不断完善和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优势下,才能够保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令行禁止”,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也只有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在根本上保证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效果不断提升,进而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优势在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在全国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体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布局的系列权威性、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在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得以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的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形成了全面铺开、点上突破、上下互动、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今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逐步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来发挥各项制度间、体制机制间的协调推进作用,这更加需要中央团结带头、各级党组织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杜绝深化体制改革中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基层组织或企业为了眼前利益、短期效应而“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或其他各种实际上违背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现象出现。各级党委要严格遵守《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党内重要法规,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履职尽责、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等重要制度,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部署和执行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包括“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会议精神、工作部署和重要文件,积极做好对接协调和配套工作,落实抓好地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具体工作,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保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框架结构上已经基本成型,多项制度已经发挥实际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任重道远的总体形势没有改变,同时由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很大的探索性,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的确权和管理体制整合难度较大,一些制度改革落实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建立或修订完善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上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等等一些问题,决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正是当前和今后需要继续加以解决的问题。
从发展历程来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了“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包含了对生态环境源头保护、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生态修复、环境治理、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等多方面的制度和体制建设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八项制度”建设全面展开,主体功能区制度等都正在走向成熟完善,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责任体制机制、生态文明检查监督机制、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机制、生态环保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正在试点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已经涵盖决策、管理、考核、评价等多个领域、多个环节,处于总体成型并正在逐步走向完善的阶段。
正是这种背景下,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布局和系统框架下,再次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出了明确要求,并从“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四个宏观维度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在制度建设上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一直在延续和不断完善,而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在未来时期正是要不断围绕制度体系建设的目标,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发展进路,以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完善的着力点,从制度体系的建构整体要求出发,积极进行各项具体的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并在各专项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的基础上来推进形成现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比如,在国土空间的开发规划方面,2019年5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中央文件,各地方党委政府也都在通过实施“规划编制”等工作来建立国土规划体系,根据“路线图”到预定期间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等,这些方面的制度改革和建构,一方面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总体布局指导和具体落实贯彻的改革实践路线,另一方面也说明很多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仍然还处于探索之中,就像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仍然需要探索资金管理保障、生态补偿、特许经营管理、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如何创新等。这些情况,实际上更加凸显了新时代继续坚持以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走向成熟完善必要性。
总之,新时代继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完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必然举措和重要动力,保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围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目标行稳致远,不断突破前进。当然,也要看到,从路向来看,从改革本身来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遵循很多的原则要求继续推进,比如在新时代必须要坚持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要重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要建构多元参与、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和有效机制,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进程中必须继续深入探究的问题,也期冀更多的学者专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