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我国工业和制造业主要载体的产业园区呈现出去同质化、产城融合、平台强化和品牌发展等趋势,要求各级政府和产业园区尽快顺应这种潮流,采取提前规划和调整的战略途径,以其在未来发展中取得主动并赢得先机,成为新一轮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关键词:产业园区;趋势;战略
促進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必然命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应尽快适应我国战略转型的要求,以其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主动并赢得先机。而认清园区发展方向和趋势、及时调整战略是做好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产业园区去同质化趋势和园区战略
由于顶层设计、政策引进、发展理念和考核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各地各园区、地区之间各产业均出现了程度不一的产业同质化现象,导致园区加速产能过剩、低水平竞争和削弱区域竞争力,影响园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面对去同质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各园区应尽快调整产业结构、重新定位,实现园区之间的产业互补。未来,随着顶层设计和政策定位的逐步调整,区域经济和产业园区将逐步体现地域性特征,在战略转型后园区定位将逐步清晰,园区之间的竞争性将弱化而互补性将更加突出。
(一)园区产业结构重构。产业结构重构实际上是对园区产业发展过程的反观、查错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园区产业的重新定位,以此为依据进行产业战线延伸和收缩。园区的产业重新定位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因此要充分考虑以下要素资源:一是基于资源优势的重新定位。二是基于区位优势的重新定位。三是基于区域产业基础的重新定位。四是基于区域分工协作的重新定位。
(二)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园区的发展不会仅仅满足阶段、局部的需求,而逐步会从满足现阶段发展或已有的发展需求,向引导、引领需求进行转型升级,以其增加园区产业发展的附加值,推动园区经济微笑曲线的上移。
1、产业智能化改造。从园区整体看,依据产能重组和互联网制造的理念,整合原有企业装备与社会化创客,打造智能化、柔性化、开放化的共享制造平台,并逐步为周边企业、创客团队提供技术改造、小试中试、技术检测、资金融通、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2、产业高端化发展。产业技术升级、品牌服务升级,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产业高端化是传统工业园区优先要考虑的路径。通过对园区企业的筛查,发现有潜力的企业或是有梦想的团队,大力度支持其升级产品技术、品牌服务,或者促进其兼并重组。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分析现有产业链的高端方向或拓展方向,有选择地促进企业裂变、培育关键环节、提升产业链位置,向价值链高端靠拢。3、科创经济培育。对于传统工业园区来说,要努力打造科创经济载体和环境,一是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和科技加速器;二是吸引科研院所分支机构、公共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等;三是引进多元化的创新人才,打造互动交流平台,促进跨界创新。4、创意经济发展。园区要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能够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产品和新服务。在传统工业园区中融入文化、创意相关元素,将会极大增加园区的吸引力,这些元素可以小到现代艺术雕塑,大到现代艺术馆、社交体验式书店、文化创意产业园。5、服务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园区,应积极探索服务业的扩大开放,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业态,打造跨境电商、新兴金融、服务外包、国际医疗等服务业集聚区。6、产业循环化发展。传统工业园区推进绿色化、循环化发展,不能囿于园区的红线范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间耦合系统,包括资源综合利用、原料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四个层面。
二、园区产城融合趋势和园区战略
我国的产业园区多设在城市的偏远郊区,在早期发展中多以优惠的政策和低廉的土地成本,吸引企业投资和集聚,再通过企业提供就业机会导入人口。这种发展模式,常常与生活配套服务不足相伴生,从而出现了企业员工白天入园、晚上回城的“鬼城”现象。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产城融合是居住与就业的融合,服务于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于一体的新城建设,核心是使产业结构符合城市发展的定位,实现以产促城发展的目标。产城融合是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高级形式,二者在时间上同时并起,在布局上功能分区,在空间上产城一体,在结构上“三产”融合。
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产业园区应主动谋求战略转型,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规划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城市。
1、建设“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的耦合机制。模块化建筑起源较早,最早出现于工业化时期,其含义是通过构件的加工来开展系统的装配工作,通过整合最终形成模块式发展链条。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模块逐渐形成完整的空间单位,并通过不同的设施装配来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同时,提升模块化建设能切实提升空间配置,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形成良好的功能表现形式,切实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体系建设模式。
通过相关理论研究发现,产城融合由产业、空间和社会结构三部分组成, 三者对于具体的产城融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是产城融合的基础与核心,空间结构在产城融合过程中发挥着载体作用,科技社会结构对于产城融合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的城市社会结构差异性较大,导致不同而复杂的社会需求产生,不同行业、不同社会背景的生产者在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自身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正是产城融合的基本前提。
产城融合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应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产业升级、空间布局、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及生态景观。 根据产业园区发展的模式和阶段建立时间轴和产业轴,规划轴、产业轴和时间轴共同组成了产城模块空间建设体系。 这个体系不仅包含产业、居住、交通及旅游等城市空间,而且还有完善的内部设施结构。
2、探索和实施TOD发展模式。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是通过发展轨道、BRT(Bus Rapid Transit)等大运量交通方式带动空间集约开发,完善货运路网更好服务于产业发展,从传统产业园区交通特征及转型发展需求出发,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递进的空间层次上,综合考虑交通模式、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产业园区 TOD 模式的框架體系。
(1)宏观层面:构建与园区产业、空间相协同的综合交通体系。宏观层面上要遵循产城人互动的规划理念,打造科研、生产、商务、服务功能有机组合的生态群落,空间布局要满足不同性质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交通方面重点研究“两网两枢纽”与产业布局的关系。
(2)中观层面:确立TOD 走廊轨道站点差异化功能定位。由于区位条件、功能定位、土地利用等因素不同,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构建分层次、功能各异的枢纽布局,满足站点功能对服务规模的需求,可有效提升沿线城市功能的整体吸引力。在区分空间转型重点地区及一般地区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土地可利用情况、开发强度梯度等因素,将轨道站点划分为区域型、片区型、社区型和产业型四类中心,通过枢纽站点功能定位的差异化,制定差别化土地开发策略,达到均衡沿线各种类型建设用地规模的目的。
(3)微观层面:多元混合高效开发,精细化交通设计。多元化、高密度混合开发策略
合理的路网结构有助于推动TOD 开发的成功。轨道站点周边高密度的道路网是扩大轨道覆盖面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应采用“小地块、密路网”的开发模式。
TOD开发模式需要紧密结合轨道站点周边的容积率分布,可通过提高轨道站点500m范围内用地开发强度和功能混合比例,降低产业园区开发强度,将人口和主要人流吸引设施向轨道站点集中,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以及混合的紧凑型发展模式。
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和园区战略
从园区层面看,产业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招商引资上,产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优惠政策上。随着园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园区的发展已从孤立的房地产开发逐渐发展为综合的工业发展,从单一的环境建设到全方位的产业培育。在创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开始重视园区的文化氛围,建设软环境,加强软实力。其中,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园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公告服务平台建设已日益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话题,并已被列入园区的工作时间表。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园区品牌,吸引投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而且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市场开拓,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效增强园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因此,各地园区应顺应公共平台建设日益提振园区竞争力的趋势,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构建集成型公共服务平台。
集成管理是一种强调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管理行为实践,突出了系统一体化的整合思想。集成管理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是涵盖四个领域: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以管理主体为核心原点,管理对象、
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构成三个坐标维度。
1、遵循建设运营规律,确定综合战略发展目标。根据园区服务平台建设要求与运营规律,依据政府、园区、市场、企业等多个管理要素的客户需求,提出切合园区自身实际的平台建设发展目标,满足多方面的期望。2、为各类客户提供高水平服务,奠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基础。充分挖掘政策支持、国家补贴、市场化运营、科研合作、志愿者行动等各种服务资源,通过合作试点、经验总结、完善建议、合作推广等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各类客户提供服务。3、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实际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本着为园区创造“开放、合作、发展、共赢”的管理运营招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综合服务,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应该协同服务、资源共享、统一形象、规范标准,增强公信力,增加宣传力度,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4、发挥服务平台的信息化辐射和带动作用,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加强信息化综合集成,建立信息平台,为跨专业领域、跨业务职能、跨不同地域的人员协作提供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准确、及时、共享、高效等线上优势,结合线下企业对接具体服务的方式,实现线上交流沟通,线下服务对接,一方面扩大服务的辐射面,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资源。
四、品牌建设趋势和园区战略
随着园区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软实力”已成为构建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由于园区经济的发展正在从追求数量和规模转向质量和品牌,创建优质园区和建设品牌园区已成为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作为一种溢价增值的手段,园区品牌经营必将成为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的重点。因此,培育、优化、提升园区的品牌内涵和价值,不仅可以激发园区的产业集聚力和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加深企业对园区的认知度,增强园区的发展活力,同时,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园区品牌也将与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城市品牌形成有效互动。
1、市场调研。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园区营销的大环境。经济状况、企业运营、现有居住环境、建筑风格等都是研究区域营销大环境的重要因素。通过专项研究,结合相近城市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就可以初步推断出此区域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然后根据发展趋势,给项目做一个合适的角色定位,使项目的发展能顺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其次,要详实了解企业家。把握消费心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这是操盘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决定了以后整个园区销售策略是否能够顺利执行和达到预期的理想目标。
2、传播途径。报纸、电视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对园区宣传来说不是最好的选项,只是从属性和品牌性媒介。在园区地产行业必须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和目标客户群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广告投放途径。(1)从战略的角度确定本项目的市场定位,传播主题定位和传播推广策略;(2)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广告运作决策、执行、监控、评价和反馈机制;(3)制订涵盖项目全程的市场推广战略和阶段性的市场推广计划;(4)确定市场推广的优势合作伙伴,确保市场推广的作业品质;
3、广告创意和形式。制作产业园区的广告作品要有品质感,通过传播接触点的管理更加有力地提升园区的形象价值。(1)找准项目强销点,包括优惠政策、入园价格、服务品质等(2)关注客户敏感点,包括企业自身利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4)捕捉市场机会点,包括园区的唯一性、项目入市的准确性、客户需求的迫切性等。
产业园区招商要做的就是必须把自身产业配套做好,执行好产业园区招商策略,找到目标客户,并把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知道、认可、并记住产业园区。在他们产生需求的时候能够最快捷最大程度地被触动。
参考文献:
[1]李滨《基于集成管理理论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管理科学,2016.9
[2]王亚洁等《交通引导产城融合:产业园区的 TOD 发展模式探索》,综合运输,2020.7
[3]冷虎林《产城融合形势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的规划建设方法》,科技,2019.8
[4]苏晓杰《产城融合背景下传统高新区转型提升路径探索》,2020.9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