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2020-03-10 12:16蔡彪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2期
关键词:盈江县边疆地区乡村旅游

摘 要: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产业,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果丰硕,乡村旅游也呈现异军突起之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新时代,盈江县要以整体观念,逐步完善基建,注重文化融入和保护,培养专业化人才,悉心打造盈江文化产业,以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致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边疆地区;盈江县;乡村旅游;对策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看“三农”工作成效。盈江县属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森林覆盖面高,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形势下发展乡村旅游是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回应和内在要求。研究乡村旅游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促进边疆地区乡村振兴。

一、盈江县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盈江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多措并举,采取“5+1”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打造“七彩云南?万象盈江”品牌,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线、多点发力的路子。

(一)美丽乡村建设搭建乡村旅游“大舞台”

盈江始终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秉承“重点培育、点面结合、梯次推进”的原则,有力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先规划后实施,统筹考虑村庄格调和民房布局,让村庄依山傍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满足群众生活习惯、礼仪习俗等需要,推动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村庄风貌。目前,全县共建成乡村旅游型、民族团结型、提升发展型、传统村落保护型、生态宜居型、易地搬迁发展型“六型美丽乡村”213个,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舞台”。

在项目安排上,采取竞争选点的方式调动群众积极性,做到“三个优先”。即群众申报积极性高、自筹能力强,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村寨优先;有一定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潜力的村寨优先;村庄布局自然条件好,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村寨优先。

在资金整合上,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部门协同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握指成拳”,整合项目资金27.1亿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二)文化元素注入乡村旅游精神“内核”

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造具有鲜明文化张力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项目,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精神“内核”,闯出一条文旅交融的新路子。

1.把文化的挖掘与保护贯穿旅游村寨的规划、设计、实施全过程。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树木等的挖掘和保护,动员群众多用老砖、老瓦、老料等“老材新用”“旧料翻用”的方式对村庄进行保护性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少拆旧房、不变风格、不填塘、不挪石、不砍树,保留村庄原始韵味。注重村庄整体风格控制,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在外墙体、封檐板、屋檐、村头寨尾装饰民族特色的标识标牌,让各民族的房屋各有特色,切实留住民族文化记忆和“乡愁”。如苏典乡下勐劈、铜壁关乡松克等旅游村寨青山环绕,让游客充分感受乡村的宁静和民风的淳朴,太平镇芒允古镇、勐弄乡龙门寨等古朴清雅,让游客寻访边关文化、体验到古镇魅力。

2.把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各个方面。结合傣族、德昂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傈僳族阔时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日,以及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在乡村旅游村寨压茬开展花海节、乡村音乐节、围鱼节、农民丰收节、山歌节、麻榔节等异彩纷呈的节庆活动。节庆活动中不但有嘎伴光舞、目瑙纵歌舞、上刀山下火海、傣剧、光邦舞等民族文化节目,还结合游客喜好组织开展竹筏比赛、围鱼比赛、钓鱼比赛、磨玉米比赛等趣味十足的乡村旅游节目。民族文化、边关文化、鄉土文化,不但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还成为盈江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招牌。盈江“万人嘎伴光舞”创世界纪录,香额湖围鱼大赛荣获“云南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称号。

(三)“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乡村旅游

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带动不同行业、产业相互融合,提档升级乡村旅游。

1.“乡村旅游+其他旅游”,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性。围绕全县重要的景区景点,就近选择有条件的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加速全域旅游进程。苏典下勐劈乡村旅游与诗蜜瓦底景区观光旅游,旧城大寨乡村旅游与香额湖景区观光旅游,铜壁关松克乡村旅游与凯邦亚湖景区观光旅游等相互融合,走出了一条牛棚变客栈、农民变老板、美景变财源、冷寨变热村、后进变先进的乡村旅游脱贫之路。

2.“乡村旅游+生态”,实践出新绿色发展新模式。依托盈江75.59%的森林覆盖率,“动植物基因宝库”等良好的生态优势,探索推行“乡村旅游+生态”,让更多的游客共享绿水青山资源。太平镇石梯乡村旅游与生态观鸟旅游,那邦镇那邦村乡村旅游与生态观鸟旅游,支那乡澡堂寨乡村旅游与大娘山科考探秘旅游等相互融合,用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四)差异化发展避免走入“恶性竞争”怪圈

坚持把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作为乡村旅游保持长期发展活力的“杀手锏”。把相近、相似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细化,以新手法、新思路将原生态资源打造成为不同风格的乡土文化特色。在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中把控3个关键。

1.坚守本土“乡愁”。盈江县共居住着25种民族,各民族具有各自的民风民俗,不同片区的同一民族也各有差异,只要坚守住本民族、本村寨的本土“乡愁”,也就坚持了差异化发展。打造的旅游村寨涵盖了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汉族等不同风格,同一民族风格的村寨也相互有差异。铜壁关的松克和那邦镇的那邦村都是景颇风格,但松克在细节上偏向于传统的斋瓦风格。那邦镇的那邦村因为与缅甸相邻,或多或少受到缅甸克钦人的影响,细节打造上呈现景颇异域风格。

2.坚持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盈江县最高海拔3404.6米、最低海拔210米,巨大的海拔落差,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不同的村寨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可以说是乡乡不同、寨寨有异。依托不同旅游村寨的资源禀赋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在不同村寨中形成差异。

(五)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旅游市场主体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配置者。通过“引”“组”“联”“扶”,多措并举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

1.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随着盈江旅游产业的崛起,外界对投资盈江旅游呈现出浓厚兴趣。2016年至2018年,全县引进旅游项目25个,实际到位资金40.15亿元,其中涉及乡村旅游投资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2.58亿元。2019年10月份集中开工的云南之蓝特色小镇,总投资50亿元,项目包含允冒、贺哈老寨打造等乡村旅游子项目。诗蜜瓦底景区开发,总投资6.28亿元,项目包含上、中、下勐劈打造提升等乡村旅游子项目。

2.组建盈江本土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先后成立了恒亚旅游投资公司,帆盛旅游社、汇通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本土旅游市场经营主体,有效促进了盈江旅游业的发展。

3.加强了外引内联。一方面,加强与辖区外的旅游经营主体联合发展,瑞丽市西部假期旅行社有限公司、云南携程旅游百事通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等3家旅行社到盈江设立分支机构,西汇通旅游公司等5家旅行社与盈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推动旅游村寨农户、旅行社、宾馆酒店、饭店、客运公司等经营主体联合发展,不断做大旅游经营主体。

4.强化了扶持措施:立足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重点扶持旅游村寨农户发展民宿客栈、农家乐、特色旅游产品销售等,让部分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到旅游产业中来。积极引导农户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户抱团发展,提升抗风险能力。全县共有乡村客栈32家,农家乐47个,农特产品销售点34个,组建旅游专业合作社2个。

(六)创新宣传营销,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坚持把宣传作为展示乡村旅游形象、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精心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平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着力提高盈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宣传平台由省、州向国内外拓展,先后举办了3届国际观鸟节、盈江“十一”黄金周花海乡村旅游节等宣传推介活动,借助盈博会、南博会等平台组团宣传推介。

再者,紧紧抓住德宏州参与“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的契机,全力做好拍摄宣传服务,下勐劈、石梯乡村旅游点以及“鸟导”小蔡伍、傈僳族上刀山等纷纷上台亮相,为德宏州创建“十佳魅力中国城市”做出盈江贡献的同时,向全国、全世界推介盈江县的乡村旅游。铜壁关散朋、松克,弄璋镇古里卡,支那乡芦山等先后走进国家、省、州主流媒体,盈江县旅游综合影响力持续提升。同时,走好“亲民”路线,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介进行旅游宣传推介,让新媒体、游客成为宣传盈江旅游的重要生力军。扎实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让盈江乡村旅游与全省各大景区景点一道鲜活的呈现于掌上,营造了浓厚氛围。

二、盈江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整体比较滞后

1.旅游通达性不够。盈江县旅游村寨中除平原镇拉勐、旧城镇大寨靠近交通主干道外,其余旅游道路都是县乡道路和环乡道路,道路等级低、通达情况差,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如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的下勐劈和石梯,因公路等级低,路弯而险,严重影响了整体收益。晴通雨阻现象存在,乡村旅游呈现季节性。

2.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村寨内部的水电路、旅游厕所、旅游景观等整体还比较薄弱,离高质量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很多旅游村寨电线没有入地,4G信号没有开通,严重影响旅游服务质量。

3.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村寨中配套建有民宿客栈、农家乐、餐馆饭店的较少,数量和规模有限,无法满足日益火爆的乡村旅游需求,旅游旺季经常是一房难得、一餐難求。乡镇举行民族节庆活动日时,往往人满为患,通行不易,限流限行做法严重影响乡村旅游发展。

(二)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低

1.旅游经营主体少。全县仅有本地旅行社3家,旅行社分支机构2家,正常经营的仅1家,旅游从业人员2000人左右(含宾馆、景区景点附近餐饮等从业人员),具有导游资格证人员仅3人,导游从事旅游行业的仅有1人,远远无法满足盈江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第二,市场化转型慢。旅游村寨的打造大多靠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投入较少。建设过程中边摸索边干的多,专业旅游项目开发公司进行市场化打造的少,建成后的管理机制比较松散,没有一整套成熟科学的市场运营模式,整体运营始终在比较低的水平徘徊。

第三,经营理念跟不上市场需求。经营者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专业培训,严重制约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乡村旅游发展更多的还处在满足游客基本要求上,对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等更高层次服务考虑不够,经营者更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提升服务质量上花钱。

(三)旅游产品创新与市场对接不够高效

第一,旅游产品创新不足,产品相对单一,跟不上游客的需求,没有持久的吸引力。如弄璋镇举办的乡村美食节由于抓不住游客的最新需求,游客也越来越少,2015年举办时人山人海,2016年举办时游客有较大程度减少,2017年再举办时就只有廖廖数人。第二,旅游产品供给持续性不强。有的乡村旅游产品一年仅提供一次,难以形成持续的游客量。如昔马山歌节、新城拉劳麻榔节等是一年提供一次旅游产品,难以形成稳定游客量。第三,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盈江市场上能够提供的旅游商品除初级农产品外,主要还有玉石毛料、玉石成品,坚果、芒允三宝、勐弄山茶、鹿茸酒、竹编等,看似旅游商品种类不少,但是规模小、知名品牌少,没有真正拿得出、叫得响、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商品,部分旅游商品还存在脱销问题。旅游纪念品非常少,市场上基本见不到具有强烈盈江印记的旅游纪念品。

(四)文化融入不够精细深入

1.文化融入不够精细。有的旅游村寨存在把文化符号简单的进行堆砌,不但沒有透露出应有的文化气息,还让人有粗糙的感觉。支那澡堂寨把太多刻有民族文字的石头堆放在村寨不同角落,让人有很强的违和感。

2.乡村文化存在缺失和退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器代替了炊烟、香烟代替了旱烟等,让家家户户起炊烟,老大爷迎着晚霞抽旱烟等传统乡村景象难寻踪迹,造成了乡村文化的缺失。部分民族村寨,特别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村寨,在民房建筑风格、民族风俗习惯等或多或少的出现汉化,民族元素出现退化现象。傣族的小竹楼基本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景颇族传统的吊脚楼出现了去吊脚现象,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乡村旅游发展中。

3.有相互模仿的痕迹。盈江的旅游村寨各有特色、各有风格,但在细节上还是出现重复和相互模仿的情况。一些村寨都把过去使用的石磨、石槽等镶嵌在庭院围墙中,难免让人产生雷同、模仿的感觉。

(五)品牌效应和整体效应未充分发挥

1.乡村旅游品牌打造滞后。盈江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面上拓展研究得多、质上提升的少,很多旅游村寨没有认真研究自身的特色亮点,真正能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几乎没有。

2.品牌意识不强。乡村旅游从业服务人员大多来自农村,素质整体偏低,没有品牌意识或意识薄弱,很多从业者更多关注的是“吹糠见米”直接经济利益,对塑造和维护品牌等间接利益重视不够,影响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

3.营销手段相对单一。除少数几个景点能够在“一部手机游云南”上长期宣传推介外,其余景区景点大多还停留在人力宣传,阶段性、短期性的电视和“两微一端”宣传,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机制。

4.整体联动性不强。除勐弄乡龙门寨与苏典乡下勐劈,太平镇石梯与那邦镇那邦村等少数几个旅游村寨之间有相互联动外,其他旅游村寨基本处于各自为阵状态,整体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六)对专业性人才重视度不高

盈江县曾是贫闲县,虽于2019年摘帽脱贫,然地处边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重而道远。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很多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盈江县有些乡镇离市区和县城较远,大部分优秀的人才不愿去偏远乡镇工作。再加上盈江县的乡村旅游起步晚,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于理论生搬硬套,缺乏专业性人才制定市场规划和整体营销策略,极易出现雷同或者模仿的行为,景区缺少新颖的看点,没有做到真正从游客的角度出发,从而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加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邻近居民,其中大部分人员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知识培训,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节假日大数量游客的接待力不从心,进而导致景区服务质量偏低。因此,经营效益也难以得到提高,严重抑制了盈江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统筹兼顾,尽力推动边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

(一)通盘考虑,科学编制规划

注重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市政建设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有机整合生态、历史和人文资源,合理布局旅游村寨,加强乡村旅游内涵建设,以乡村性为核心,在民房、客栈、农家乐、景观等细节中融入乡村文化,避免出现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以高水平、高品质的规划引领乡村旅游提升。

(二)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美丽乡村建设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统筹考虑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景点间的旅游通道,提升景区通达能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加强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民宿客栈、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境美化等方面,积极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极力推进乡村旅游由点向面拓展。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民间资本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建设和运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

乡村旅游有别于科考探秘,游客寻找的是“乡愁”记忆,体验的是乡土生活,而不是挑战自我或自我磨砺。所以,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就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成熟的乡村旅游应该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处于起步期或发展期的乡村旅游六要素也要有相应的配备。城市周边的旅游村寨吃、行、娱必不可少,边远地区的旅游村寨吃、住、行、娱必不可少,这些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把握好“度”,杜绝脱离乡村实际,把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搬到农村,把旅游村寨建成浓缩版的城镇,破坏“乡愁”记忆。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坚实平台,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水电路、客栈、农家乐等基础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接待能力、旅游收入、可持续性等。盈江县的乡村旅游都是基于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而来,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不但是盈江“六型美丽乡村”之一,而且是要求最高、标准最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好的美丽乡村。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会带动乡村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盈江县的旅游村寨从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等方面来看,较其他村寨来说都是比较好的,也诠释了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

(三)深化文化融入,多元化开发,加快市场化转型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支撑的乡村旅游,或没有原真文化支撑的乡村旅游,仅仅将乡村文化的表象进行放大和复制,缺乏原真性和独特性,就容易陷入文化上的“千村一面”。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边关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等边疆地区的特色文化符号,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展演,创作推出一批植根本土、讴歌时代发展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游客养生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从村名来源、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劳作方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细节中挖掘乡村的原真文化,进行总结提炼,精巧运用于建筑风格、景观打造、标识标牌、饮食安排、文艺演出等乡村旅游活动之中,用不同的文化支撑起不同的乡村旅游特色。简单的讲,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有“故事”可讲,有“故事”能讲,有人能讲“故事”,用不同的“故事”编制起七彩的乡村旅游蓝图。重点打造三个组团:第一,重点开发以生态养生、运动休闲、田园风光、漂江旅游、生态观鸟旅游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第二,组团式打造以民族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带,重点开发以养生度假、民族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第三,围绕边境民族风情,整合边境乡镇旅游资源,建设一批沿边美丽村寨,组团式打造以热带雨林、边关风光为主的边境风情旅游项目。

健全旅游经营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治理运作机制。立足优势资源,加强本土经营主体培育,鼓励旅游村寨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客栈、采摘园,探索推广“景区景点+合作社+农户”“特色村寨+农户+实体经营”等多种模式,创造条件让群众全方位参与到运输、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导游服务等乡村旅游中来。应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着力引进旅游产业项目和旅游经营主体,采取单独成立旅行社、设立旅行社分支机构,积极与国内、省内大型旅行社合作开发含金量高的旅游线路等多种形式,迅速发展旅游市场主体。高姿态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打造盈江乡村旅游的“特”“秀”“真”。建立完善政府、媒体、企业、中介“四位一体”的宣传体系,做好乡村旅游项目包装策划,全面推进“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争取更多的乡村旅游点接入平台,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推介活动,全面宣传盈江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

(四)重视引进高素质人才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对乡村旅游的意义不言而喻。一流的人才和强大的企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完善用人制度,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在现如今充满竞争的时代,市场竞争也就是人才竞争。对于旅游行业而言,只有建立健全规范化用人制度,同时弓|进高素质人才,使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抓好保护,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

坚持把保护贯穿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實施、验收、运营全过程,合理、适度、保护性进行开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完善重大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严格落实环保措施,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在价值,坚决避免“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产品”,坚决杜绝断子孙路式的开发。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乡村旅游环境。

乡村旅游都是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寨发展起来。只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干净整洁的村庄院落以及淳朴的生产生活习惯,才能迎合游客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自然、感受淳朴的需求。须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真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提升群众参与度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点,离开了乡村性的旅游也就不再是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不能抛开群众、任意为之,也不能让工商资本挤压当地群众参与空间。反而,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想办法让群众参与进来、融入进来,用当地群众的充分参与、充分融入,让农民在乡土生活中唱主角,留住乡村的本真,确保乡村旅游保鲜、不变质变味。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对群众进行餐饮、接待、客栈服务等培训,扶持群众开办民宿客栈、农家乐,生产销售农特产品、手工艺品,从事游客接送、“鸟导”服务等旅游经营项目,让群众充分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共享乡村旅游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廖元昌.边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03).

[2]代春瑶,黄玲.云阳县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央广网,2018-02-04.

[4]陈鹏.红河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6).

作者简介:

蔡彪(1985—),男,汉族,中共党员,历史学硕士,中共盈江县委党校科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三农问题。

(中共盈江县委党校科研室   云南  盈江  679300)

猜你喜欢
盈江县边疆地区乡村旅游
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
Additions to Goniothalamus (Annonaceae) in the flora of China
对盈江县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云南省盈江县水系分形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