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类专业系列教材为例,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材的定位、形态、内容、管理和运营方式、建设情况开展实践性研究。专业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纸质媒介与数字资源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对专业教育的渗透,校际间、校企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为该教材的编写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类专业系列教材;专业链;产业链;数字化
【作者单位】梁爱荣,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4.024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以教材建设推进本科高校转型工作深入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启动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类专业教学情况调研工作,并先后召开“全国部分普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类专业向应用型转变推进研讨会”“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教材建设工作研讨会”“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类专业系列教材编写研讨会”等会议。通过这些会议,30余所有关院校专家和老师对相关系列教材的建设理念、教材定位、创新探索、运行方式等达成广泛共识。在此基础上,2018年底,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正式立项“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类专业系列教材”,并将其作为该社申报“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的重要项目,第一批立项建设30种,目前大部分的编写工作已接近尾声,已出版教材2种。本文总结了该社最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类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思考和实践,以期为其他专业教材建设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教材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指导意见》指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巨大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为此,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当前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各地高校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转型发展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院校都在积极推动转型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等都已做出调整,转型工作有序推进。但是,在深入推进过程中,许多院校遇到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不能适应转型的需要,离《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甚远。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建设成为推进转型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一环。
1.所选用的教材过分注重系统性,应用型专业内涵不足
虽然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明确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教学上也相应做出了调整,但限于现有教材的情况,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只能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偏向学术型和研究型的教材。一方面,这些教材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缺乏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素质养成的需要;另一方面,面对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教材内容的更新也不及时。
2.各高校各自为战,缺乏与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的联合
与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的专业、实践、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而发挥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但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资金、场地以及学时数量的限制,未能将实践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实训教学模式落后,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不强。另外,各高校各自为战,同类型、同层次的高校缺少联合,也很少有企业参与教材编写。高校之间的优势不能互补,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缺乏衔接,教材缺乏公认度和权威性,这些问题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战能力。
3.以传统的纸质教材为主,数字化教学资源少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为传统的纸质教材,表现形式多为图表、文本,只能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内容。教材因缺乏數字化技术的应用,无法呈现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导致内容更新慢、展现形式单一、信息量较少。更为关键的是,纸质教材平面化的限制使得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内容不能立体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影响了教学效果,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以专业教育为主,与思政教育相脱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安全教育中成为当下高校食品专业课程教育所需。食品技术发展越快,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就越迫切。许多本科院校长期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着眼点往往落在专业技术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各自为政。思政教育课程比较枯燥,未能结合有关食品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类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策划思路
1.在教材定位上,以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于研究型的重点本科大学,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为目的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其教材建设也是如此。在深入调查全国高等教育食品科学类专业教材出版和使用情况,以及与200多名食品院校专家和老师三次召开教学研讨会的基础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与30余所相关院校就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使用的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类专业系列教材的教材定位等问题达成高度共识:以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具体而言,教材编写内容体系要突破学科学术体系的限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的编写体系;系列教材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多开发实践性课程教材;编写队伍要改变以院校教师为主的现状,邀请一定数量的生产岗位技术人员参与编写。教材体例可坚持因课制宜的原则,不做统一要求。与生产实际关联比较紧密的课程教材,倡导以项目式、案例式为主,坚持问题导向、生产导向、流程导向;基础性课程类型的教材,提倡与生产实践衔接,为后续应用型课程的设计奠定基础。总体来看,各类教材应在引导式、讨论式方面做出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