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故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10 11:20高燕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讲故事课堂教学

高燕

摘  要:“讲故事”使《百家讲坛》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一跃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这对高中思想政治理课课堂教学工作应该有所启示,将其“讲故事”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运用于课堂教学环节当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教学模式,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本文以《生活与哲学》为例,分享笔者讲“哲学故事”在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收获。

关键词:“讲故事”;课堂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发现,近几年原本在央视的收视率靠后的《百家讲坛》节目,凭借“讲故事”的形式使它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一跃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事实上,“讲故事”是电视节目中不能缺少的、最常用的、最有效的表现手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回归生活,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

然而,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都无一例外地证明:死守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进行单向的灌输和枯燥、死板的照本宣科,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习惯于“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支粉笔”,条件好的也许有“一个课件”,但其实质上无多大区别,教师只是充当起“画面解说员”的角色,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也很难真正地学好理论知识,这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旨相违背的。

本文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思考如何将《百家讲坛》“讲故事”的成功经验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理课课堂教学之中,高中思想政治教师通过“讲故事”,运用于课堂教学各环节当中,即通过选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哲学故事,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教学模式,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二、“哲学故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引用“哲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引用“哲学故事”导入新课,可以造成悬念,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有利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例如,《生活处处有哲学》这节课时,以“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故事导入新课。

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在为外国记者举行的电影招待会的请柬上,周总理把原本准备的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几页的说明书改成了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果然,外国记者们都来了,看得如痴如醉。讲完这个故事后马上设疑: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什么在国外大受欢迎?你认为周总理的这一改名怎么样?

外国朋友对中国的传统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了解甚少,而对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和朱丽叶》却很熟悉,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周总理灵活的工作方法,在于他从外国朋友的实际出发来介绍中国传统名剧,这就充分体现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哲学思想,从而顺利导入“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新课。

通过“讲哲学故事”导入新课,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每一个故事内容都是不同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用“哲学故事”理解新课,启迪学生思维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哲学概念和哲学原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引用经典的“哲学故事”,扣响学生的心弦,既可避免教师在课堂上言之无物、空洞说教,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体会哲学启迪智慧的功能,理解哲学原理。

例如,在让学生讨论:“作为哲学,它是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这个问题前,引用了经典哲学小故事——“渔夫与哲学家的故事”。这是伟人马克思给他心爱的女儿劳拉法格所讲的一个故事。

一位哲学家搭乘一个渔夫的小船过河。行船之际,这位哲学家向渔夫问道:“你懂得数学吗?”

渔夫回答:“不懂。”

哲学家:“你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哲学家又问:“你懂得历史吗?”

渔夫回答:“不懂。”

哲学家:“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哲学家再问:“你懂得哲学吗?”

渔夫回答:“不懂。”

哲学家叹道:“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这时水面上刮起了一阵狂风,把小船给掀翻了。

渔夫和哲学家都掉进了水里

渔夫向哲学家喊道:“先生,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回答说:“不会。”

渔夫非常遗憾地说:“那么你将失去整个生命了!”

渔夫与哲学家的故事对学习哲学有什么启发?它寓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没有学会在人生长河中游泳的人,即使其他的东西学得再多,他也无法在这人生的长河中生存下来。因为他缺乏基本的適应和生存能力。因此,作为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哲学应当也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通过“讲哲学故事”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实现从知识层面到理论层面的升华,从而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与效果不断提高,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3.引用“哲学故事”巩固知识,感悟人生道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觉悟,但由于特别是《生活与哲学》课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和抽象性,使学生倍感艰难。引用趣味的“哲学故事”,能让学生从感知具体事例入手,调动其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积极性情感体验不断积累之后,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认同,进而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习惯、思维定势和行动惯性。

例如: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内容时,先让“動物给我们上课——两只老虎的故事”开始。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

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

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他再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中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故事中的老虎,生活在大自然和笼子里都是客观实际,各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如果违背各自的生活方式,它们这种意识活动是错误的,从而指导着错误的行动,最后导致死亡,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通过“讲哲学故事”来开展教学活动,应选择学生感兴趣、喜欢读,并能引起学生关注、深入思考的典型故事,从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促进学生思考并获益。

三、实践后的成效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中。目前,讲“哲学故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首先,它应具有真实性。柏拉图在谈到用讲故事塑造学生心灵时就特别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为了培养美德,他们(年轻人)最先听到的故事应当是最优美、最高尚的。”教师在叙述故事时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信,没有个人的观点与好恶,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其次,它应具有针对性。教学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展开,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内容为主线来选择故事、组织材料,以达到目标明确、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说服力强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所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三,它应具有启发性。故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故事只是切入点,一定要注意典型性和启发性,不能随手拈来,而应精心筛选有针对性、时代性较为典型的故事。

所以,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应该有所启示,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具备“讲故事”的意识,我们是否擅长讲故事。

综上所述,通过“讲哲学故事”来开展教学活动,即通过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凭借故事中的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的认知能力,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理论,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以讲述分析、讨论互动等多样的方式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朝译.[古希腊]柏拉图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张璧君编.高中政治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1).

[4]王阵军.对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的认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讲故事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听妈妈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