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辛
摘 要:始于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入其来的疫情,公众出现恐慌等心理情绪,并产生一系列的非理性行为。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初期、全面爆发时期、缓解期以及常态化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分析个体的风险感知情况,掌握危机情景中个体的风险感知变化,为后疫情时代的风险沟通提供指引与方向。
关键词:新冠肺炎;风险感知;风险沟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其爆发的突然性、且不受时空限制,具有极强的扩散效应,造成社会的恐慌情绪。部分公众出现诸如抢购口罩、欺瞒谎报等非理性行为。这些情绪和行为直接关乎疫情防控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厘清公众的风险感知,分析个体风险感知不同疫情发展态势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为公众的心理干预和应急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
一、风险感知的相关概念
风险感知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是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经验和认识。Slovic(1987)指出风险感知实质上是个体面对风险情境的应激反应。这个感知是公众对目标风险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体现,包括公众对风险的信息需求和应急行为,它决定了公众将如何管理与应对现有和未知的风险。
二、不同时段公众的风险感知
1.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病毒的突发性和未知性以及地方政府的信息隐瞒,公众对于疫情情况并不了解,一方面新型病毒的未知性让公众无法察觉到病毒的存在与危害。另一方面,疫情初期地方政府隐瞒疫情信息让公众无法掌握到疫情危害。此时,公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无法察觉风险,呈现出较低的风险感知。
2.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时期,由于没有及时的采取防控措施,造成大面积的传染。此时真实的疫情信息被披露,公众了解到疫情的实际情况,出现恐慌、害怕等情绪。加之“居家隔离,社区封闭”的防控措施,打破公众的生活节奏,无疑增加个体面对风险的负担。在恐慌心理和风险未知性的影响下公众呈现出高风险感知,并且部分公众出现抢购、隐瞒等非理性行为。
3.新冠肺炎疫情缓解期,我国发挥制度优势,联防联控协同合作使得疫情得以控制住。这个阶段,公众掌握了一些疫情的知识与信息,同时政府部门及时、准确的公布疫情相关动态以及防护措施宣传。政府部门的积极主动增加公众应对危机的信心,同时做好防控减少被传染的可能性,所以此时个体的风险感知有所降低,但依然处于谨慎状态 。
4.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在党中央的指挥领导下,我国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复工复产的有序开展,社会功能的启动恢复。公众经历了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对病毒预防有清晰的认知。同时,政府部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应急响应机制,能及时的应对疫情风险。所以在疫情常态化时期,公众认为疫情已经被控制并且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应对,具有较低的风险感知。
三、启示
1.及时公开疫情信息。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多渠道多平台的信息傳播方式及时的向公众公布疫情的动态信息,一方面运用信息内容降低个体的不确定感,另一方面信息的真实透明在增加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之外,也可以减少各种谣言对公众的心理冲击。减缓因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惧,增强公众的应对信心,提高疫情防控的有效性。
2.信息内容有效性。信息内容要满足公众需求。在疫情风险沟通时,较多是单向的风险沟通,信息源公布疫情相关信息。但信息传播中因公众个体的内部因素。所以有必要在信息公布时,从受众者角度撰写内容,减少因语言带来的风险沟通障碍。使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进行沟通,让个体充分的了解到疫情发展情况以及采取何种防护措施,降低公众的高风险感知。
3.推行心理服务。通过宣传教育、专业心理治疗等方式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在疫情发生时,心理干预一定程度上减少公众因恐慌情绪产生的一系列非理性行为。疫情后,对重点人群进行专业心理治疗,治愈因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与此同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建立相应的情绪表达途径,针对不同的人群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更为精准的心理援助服务,以应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短期心理应激反应和长期的心理健康影响。
4.精准疫情风险沟通策略。疫情发展态势以及防控效果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而个体面对危机情境时的风险感知呈现非线形的动态变化过程。构建以人为本的公众情绪引导和风险沟通策略,及时准确的监测个体的心理感知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引导公众树立理性的风险感知,减少心理偏差和行为决策失误。针对疫情发展态势和公众风险感知精准的制定风险沟通策略,有效的应对疫情防控。
总之,后疫情时代需要我们学会如何与新冠肺炎同行,所以有必要根据已有的疫情防控问题特别是公众风险感知的动态变化过程,制定科学灵活的风险沟通策略,提供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昕.专栏导语:公共管理学术研究的“新冠”大考[J].公共行政评论,2020,13(03):1-5+193.
[2]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02):102-107.
[3]景怀斌,胡斌.公共危机中民众负性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机制及其对公共管理的启示[J].公共管理研究,2006(00):129-149.
[4]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J].Science.1987,236:280-285.
[5] Folkman S.,Lazarus R.,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Gruen R.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05):99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