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对周边外交的思考

2020-03-10 06:44赵可金
世界知识 2020年3期
关键词:周边地区大国外交

赵可金

周边外交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周边地区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依托,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于推进新时代的周边外交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精准判断周边战略局势

2010年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各种争端、对峙、竞争呈现出“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态势,一些大国也不断释放出各种对抗信号。这到底是一个功能性的问题,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如果是结构性的问题,就要用结构化的调整来加以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防守反击式对策性思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从2013年10月召开中央周边外交座谈会起,习近平一直强调周边地区是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要落实这些要求,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性调整的思路,既涉及“形”变,又涉及“势”变。“形”是结构,“势”是趋势。结构性的变化又是双重的,既有传统的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也就是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也有比国际体系变化更宽泛的生态体系的变化,意味着在周边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新的角色,比如一些过去可能默默无闻的中小国家,甚至一些非国家行为体,现在变得非常值得重视。

2020年1月17日晚,在習近平主席访问缅甸期间,中缅建交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在内比都举行。图为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致辞。

对此,习近平对周边地区的最大判断就是,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周边地区形势最大特点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具体来说,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周边外交需要应对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变化对周边地区不稳定的冲击。周边地区“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关键,是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它很可能将决定着这个地区的面貌。大国竞争是我们绕不开、无法回避、也必须跨越的一个坎。

二是地区各国的战略对冲造成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升温的背景下,周边地区中小国家的外交行为呈现出对冲特征,就连日本、印度等周边大国的外交行为,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对冲的特征。

三是“制度过剩”问题。针对周边地区的众多区域公共问题,各方提出了大量区域合作方案,包括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亚峰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东盟10+3峰会、亚信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澜湄合作机制等等,导致外交成本节节攀高,因此需要在众多合作框架中进行取舍,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架构建设。

妥善处理周边战略关系

周边外交面临的上述问题应怎样解决?习近平站在服从和服务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行了理论思考。以什么方法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呢?是采取近代以来欧洲列强的殖民主义办法,变成一个新殖民主义国家;还是采取美国的霸权主义办法,变成一个新的霸权国家?习近平的回答是,要用与这两者不同的新的办法,中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其核心就是“强起来”。习近平的周边外交思想中,有三对关系非常突出。

一是重“威”不重“权”。“威”就是威望,获得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尊重和支持;而“权”则是看重权力,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霸权。习近平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强调亲诚惠容,其核心应是塑造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大国威望。二是以“义”为先,“义” “利”相兼。习近平提出树立正确义利观,重视平衡利益与价值的关系,坚持互利共赢、公平正义的原则,努力实现中国与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三是促“合”反“分”。一个分裂的周边还是一个融合的周边对我们有利?习近平的回答是后者。我们不是要像美国那样采取“分而治之”的方法,去建立一个排他性的同盟体系,而是要构建一个包容性的“朋友圈”,在“和而治之”基础上共建周边地区命运共同体。

战略路线图与外交工具箱

为实现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中国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周边外交战略路线图。它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体现着中国智慧的局、略、势。

“局”就是要从战略全局上强调稳定周边。中国在周边地区的战略框架,始终是坚持维稳(维护周边局势稳定)和维权(维护中国合法权益)两项任务。维护周边地区局势稳定不能以损害我们的核心利益为代价,在维权和维稳之间努力寻求平衡。中国要把自己塑造成周边地区的稳定之锚,绝不允许在这个地区生战、生乱。

“略”就是从战略运筹上强调经略周边。经略周边实际上主要是经略大国关系。例如,联俄、维稳、通欧、融亚,成为经略周边的一条非常清晰的路线。尤其是推动中俄关系达到新高度,成为我国北部周边稳定的重要战略依托,为运筹中美战略竞争提供了空间。

“势”就是从战略规划上强调塑造周边。中国领导人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同时,致力于区域合作架构建设,提供更多周边地区公共产品,塑造一个互联互通和开放包容的周边地区。

在一系列周边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下,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积极有为,“工具箱”更加丰富,外交手段更加多样。

高层引领成为主要引擎。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共计出访80余次,其中访问周边国家43次,占总数约52%。接待来访及出席活动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480余次,其中接待周边国家领导人为233次,约占总数的48%。除国事访问外,习主席在国内外共会见其他国家领导人660余次,其中周边国家领导人为344次,约占总数的52%。此外,习近平主席还通过出席重要多边会议,频繁会晤周边国家领导人,成为推动周边外交的强大动力。

互联互通成为重要抓手,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外交实践中越来越成熟。

敢于斗争成为重要工具。例如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巡航正常化、南海岛礁建设等,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合作,越来越刚柔相济、攻守平衡。

双轨并行成为重要方法。在参与和处理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外交也呈现出双轨运行、弹性灵活的特点,在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也日益强调“创造性介入”和“建设性参与”,将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在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南海问题上,均提出双轨运行的思路,在地区热点问题的治理之道上立场更灵活,工具更多样,效果更明显。

主场联动成为外交常态,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贡献了更多中国智慧,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

社会协同成为新增长点。十八大以来,民间外交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对外宣传等社会协同的“立体化外交”格局。尤其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盟开始成为重要参与力量,呈现为千军万马参与国际交往的态势。

习近平的周边外交思路有章法,有格局,有胸怀,概括起来,就是“积极平衡”,建立以“和”为中轴的周边命运共同体,以正确义利观和亲诚惠容理念指导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和互利共赢,打造覆盖周边的“人脉网”和“朋友圈”。

猜你喜欢
周边地区大国外交
吐槽大国
春秋时期中原与周边地区的联姻探究
多想记住你的脸
古代临济宗在泰山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承发展
201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基于BIM的北京路及周边地区城市规划微环境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