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伶
(临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风景园林的研究已经突破模山范水、美学与艺术表达的束缚,转向综合考虑社会、生态和文化价值,其中包含土地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等工作。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盲目过快建设,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浮于表面的问题,具体表现:盲目模仿西方或大城市园林景观,采取与实际土壤、气候环境不相符的设计元素和园林植物,过度追求高要求和高品位等。简而言之,我国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矛盾”“传统与现代矛盾”的问题。鉴于此,文章简要探析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广场建设盲目性大。城市广场是一处集集会、休闲和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场所,其建设面积一般根据城市等级来定:(特)大城市10hm2、一般城市3 ~5hm2、小城镇2 ~3hm2。但目前,我国城市广场建设普遍存在盲目求大的问题,一些县城的广场面积甚至达到15 ~25hm2。据统计,我国662 个城市和20000余个建制镇中,“形象广场”近两层。另外,我国城市广场建设还存在奢华且与地方实际严重脱离的现象,比如广场铺地的面层选择厚于30mm 的花岗岩,而事实上,20 ~30mm 的花岗岩足以满足广场的观赏与使用需求。
(2)绿化模仿现象严重。除建筑物外的用地都是景观园林用地,它是城市形象特征的最好体现。但在园林绿化中,一些城市存在盲目性,比如盲目移植大树或引入外地品种而忽略乡土植物,这种“模仿照搬、贪大求洋”的行为导致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千城一面”。例如,20 世纪90 年代,我国普遍以种植草坪为时尚追求,并引入名贵草种,甚至为此砍伐茂密的树林,同时为了减少草坪维护成本,被迫将绿地列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禁区;随后一段时间,城市新建绿地又广泛种植秃头树,甚至将椰树种植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北方城市。
(1)主观原因。一些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成为了设计师个性宣泄的场所或是官员意志的产物。第一,管理人员相互学习、效仿和攀比。关于管理人员“大兴土木、加快城市建设”的问题,表面原因是为了顺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实质是城市主政者抱有“求大、求洋、求变、求新”的心理,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认为是政绩的表现。第二,模仿风气盛行。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库哈斯指出:“中国建筑师数量仅占美国的1/10,却在1/5 的时间里设计出5 倍数量的建筑”,说明中国建筑师的效率达到了美国的250 倍,而事实上,我国同一建筑师在不同城市的建设方案仅有细微的差异,套用嫌疑明显。
(2)客观原因。从世界文化的视角来看,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在全球意识的支配下,一种“世界文明”正在逐渐形成,导致不同民族和地区在风景园林设计上的审美、功能、技术趋同,同时随着信息传播与交通的发展,某一类风景园林可快速蔓延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对此,最为根本的原因是现代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与地方性相脱离,这一点值得每一位设计师深思。
为了将城市风景园林打造成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开放空间,并能长久地服务大众,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巧用资源”“降低维护成本”的原则。
风景园林是人类生产和改造的结果,它力求满足人类不断丰富的生活需求。鉴于此,首先,风景园林设计应当满足大众的生态需求,以保证其生理和安全需求得以满足,即在设计风景园林时,科学规划园林植物群落,并利用生态学理论,发挥园林的生态作用,同时通过改善区域性环境来为大众打造一处健康的生活空间。其次,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审美艺术,其应当满足大众的美学的艺术需求,即利用烘托、对比和变化的方法,增添园林的美学价值,并通过科学搭配景物和塑造整体结构来展现相应的条理、秩序、韵律和节奏。最后,风景园林是一处公共空间,其应当满足大众的社会活动需求,即合理规划空间、安排场地和排布设施,并利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来实现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以方便大众有效开展户外活动。
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残酷局势,人类在开发自然环境方面逐渐转变了态度,即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以“遵循自然规律”为理论基础,并以“维护生态平衡”为重要依据。总之,风景园林设计对自然的尊重,有助于控制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有助于修复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并有利于园林的长久发展。
为了降低城市风景园林的成本,要求控制好整个园林建设中的资源消耗,而最为有效的办法是根据园林设计要求和场地条件,合理开发场地,并充分利用场地既有的地理条件、水源条件、植被条件、土壤条件等,降低园林设计成本;科学配置资源,减少材料在购入、运输中产生的费用,并改造工艺,以降低工作难度;通过自愿参与和捐款捐物的方式,充分利用有益资源,从而节约资金。
为了促进城市风景园林的长久发展,应当追求园林的长期效益,并正确预估维护园林的成本。园林的维护成本控制要求综合考虑以下内容:选择使用寿命长的耐用材料,并以人工方式延缓材料更换周期,以降低材料消耗;找寻有效的水源补给或有效降低水资源消耗,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合理使用电能等资源,以支持园林养护工作的高效开展;根据季节变化合理调配人力,并选择耐受性植物和建造自然的植物群落,从而降低园林维护的人工成本。
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转化运用场地中的资源有助于减少材料的购置、降低建造成本和减轻环境破坏,同时通过保留地方性文化,有助于场地内文脉的延续和内涵的丰富。场地中的资源包括自然、人造资源两种。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地形、山体、土壤、植物和水体资源;人造资源包括既有建筑、结构、硬化场地、道路和荒废设施等。从美学价值考虑,风景园林设计对场地中既有资源的运用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新、旧元素的有机结合。对此,可从材料的形态着手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式:原状保留是指原状保留场地中具有较高价值的自然、人工元素,用以纪念既有景观或延续其功能;修复更新,即修复现状景观,使其发挥作用;拆解重构,即将既有资源拆解成为个体或小的群组,然后再重组利用;新旧渗透,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它是指将新、旧元素整合形成相互融合的、统一的整体,比如在自然河流的合适位置修建人工驳岸,将新的植物品种引入既有的绿地中。
地方性材料是对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对当地景观特征的表达。研究认为,地方性材料本土化是人们对归属感的暗示。地方性材料的购入来源多,且距离场地较近,所以开发地方性材料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另外,相较于外地材料,地方性材料对当地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更强,这既可以使风景园林更好地融入环境中,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又可以避免人工介入破坏动植物的栖息环境。面对“千城一面”的局面,风景园林设计选取地方性材料更具科学价值。
乡土植物是一类具有文化内涵且当地植物特色的植物。经过长期的人工引种和栽培、自然选择、物种演替,乡土植物的群落结构稳定,且生态适应性很好,从而保护了当地的生态安全。相较于外来植物,乡土植物所采用的繁育方法更简单。在营造郊野氛围、环境修复和荒地复绿中,乡土植物的种植方法包括:直接在种植地播撒种子;先在场地周边种植接种母株,再依靠风力或鸟群传播种子;移植表层土,将乡土植物的种子播撒在园林建设地中,从而实现种子的自然萌芽。研究表明,乡土植物的购入来源广、价格低且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降低了园林的维护与替换成本。
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大众的需求。风景园林设计师应当坚持的最高设计准则是满足大众的喜好和需求,即:设法为使用群体提供质量更高的休憩、娱乐、体育、观赏和交流等环境体验空间,从而满足使用群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了在成本投入最低的情况下满足大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风景园林设计可以采取以下实现方法:第一,因为当居民的文化层次、年龄、性别和阶层不同时,他们将有不同的游园需求,所以要求区分大众属性,以此为设计前提,合理取舍和组合园林景点,如在设置体育休闲活动空间时,组合设计孩子和老人的活动场所;第二,在生理需求上,风景园林设计最应满足大众对活动场地安全性、耐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同时还应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上提供良好的体验,从而使受众群体放松心情;第三,在心理需求上,将风景园林打造成为大众的心灵家园,让大众拥有更强的满足感、新鲜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无论如何,风景园林设计都应以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为首要原则,所以园林设计师不得按照自己的思维盲目设计场地,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是维护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盲目性。对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巧用资源”和“降低维护成本”的原则,然后简单探讨了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对策,用以指导园林设计师科学设计出满足大众需求的、符合当地城市发展的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