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
(阜阳市公路管理局,安徽 阜阳 236000)
截至2018 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484.65 万km,公路养护里程475.78 万km,占公路总里程98.2%。随着交通量的增长和重载交通的增加,加剧了公路的损坏速度,直接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为了确保道路安全运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公路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以保证道路桥梁的使用安全和性能。
公路养护工程按照养护目的和养护对象,分为预防养护、修复养护、专项养护和应急养护。预防养护是指公路整体性能良好但有轻微病害,为延缓性能过快衰减、延长使用寿命而预先采取的主动防护工程。修复养护是指公路出现明显病害或部分丧失服务功能,为恢复技术状况而进行的功能性、结构性修复或定期更换,包括大修、中修、小修。专项养护是指为恢复、保持或提升公路服务功能而集中实施的完善增设、加固改造、拆除重建、灾后恢复等工程。应急养护是指在突发情况下造成公路损毁、中断、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等,为较快恢复公路安全通行能力而实施的应急性抢通、保通、抢修。
公路工程的建设工作固然很重要,但后期的公路管理与养护工作,才是公路在使用期限内始终处于完好技术状态的根本保证,管理和养护工作在公路事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普遍存在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养护机械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我国的养护管理工作投资渠道不一,致使养护机械配置不同地域存在明显差异,养护机械设备不能配套,养护机械化水平不高,先进的养护设备缺乏,影响了养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各地虽然已经出台养护定额,但修复和预防性养护资金受地方财政收入影响,经济欠发达的地方难以做到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科学的管理手段较少,养护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道路和桥梁的轻微病害,导致病害蔓延,甚至严重病害的发生,降低了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
部分从业人员养护和管理意识淡薄,“重建轻养”的思想问题严重,养护人员缺少对公路养护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桥梁经常性检查和路况调查流于形式。随着我国公路技术等级的提升、特别是长大桥梁的大量应用,对于公路养护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在岗人员的知识结构严重不适应,公路管理机构,尤其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专业人才不足的现象,养护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已经成为我国公路事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交通运输事业的日益发展,尤其大型车辆数量猛增,大型货运车辆的比重不断增加,一些刚修建好的公路工程,在投入运营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路面损坏的现象,使用寿命也就缩短很多。近年来,由于超载车辆引发的桥梁坍塌事故屡见不鲜,后果极其严重。
目前公路养护正在向机械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技术落后依然是养护工作面临的大问题。出于养护成本角度的考虑,一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没能在现实养护中大规模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仍需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在养护检测手段上,也要不断配备现代化设备,以适应公路长距离、多点位的快速检测及分析方式。可以说,要改变公路养护质量不高、技术标准不严、针对性不强等现象,依旧是任重道远。
公路养护的技术档案不全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缺乏公路养护档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没有明确资料管理的范围和移交程序;二是缺少足以胜任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岗人员没有经过档案管理的系统培训,造成技术档案的流失、损坏等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建设年代比较久远的工程,档案的分类、范围、立卷、编目、排列、鉴定、保管混乱,新修建的公路工程不能够及时归档,资料散落在少数技术或质检人员手中。这样在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工作中,就会出现各种资料混乱的情况,给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带来困难。
公路的使用性能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的安全。公路投入运营以后,在车辆荷载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病害,使用功能不断退化,特别在交通流量大、重载交通多的路段,如果得不到正常养护,公路技术状况就会迅速下降。只有根据路况调查,及时进行养护,才能保证公路的服务水平,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预防性养护是一种新的养护理念,是在公路状况良好或病害发生初期,即对公路进行养护,使病害不向更深的结构层发展,从而达到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保持公路完好、降低养护成本的养护技术手段。1987 年,美国SHRP 计划中对养护费用效益的研究结论,整个路面寿命周期内进行3 ~4次预防性养护可延长使用寿命10 ~15 年,节约养护费用45%~50%,延迟矫正性修复或重建时间,最终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制定长期稳定的资金分配、绩效评估、技术总结与推广的管理机制,摒弃“重建轻养”的思想,改变“道路不坏不修”的传统养护模式,确立养护管理的中长期目标。
养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有计划性的培训,提高养护从业人员的技术,使之能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各项技能,胜任养护工作,为公路养护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建设专业养护队伍,培养专业人才丰富、技术技能过硬的养护作业队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养护作业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依靠人工目测和手工丈量的传统方式调查公路技术路况,工作繁重,持续时间长,无法对公路状况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和决策,导致错失最佳养护时机,养护费用升高而效率大幅降低是我国公路养护工作的现状。单纯依靠经验判断或根据公路保养周期需求制定养护计划是既不科学也不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可采用路况快速检测系统(CiCS)及配套“路面损坏识别系统(CiAS)”自动识别软件技术,通过高清晰度路面图像的自动采集和计算机图像自动识别,快速检测路面损坏、平整度、车辙、纹理深度及前方图像等道路性能指标,及时获取路面病害信息,对病害原因和机理进行分析。通过路面养护管理决策系统来进行预测和评价,根据公路抗滑系数SRI、路面损坏程度PCI、路面结构强度系数PSSI 和行驶质量系数RQI 等参数综合分析,评价公路技术状况,确定公路使用性能,根据养护需求分析判断需要养护的项目路段,为进一步的养护决策打下基础。公路养护决策不仅考虑交通量、公路等级和公路使用性能,还要考虑相关的技术能力、自然条件、养护政策以及养护资金、养护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公路良好的服务水平。
要想让公路工程的养护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为道路使用者提供优质出行环境,就需要从根本上出发,提高养护生产效率,加快养护机械化发展,改进养护的工艺,不断地研发出更加适合的新型材料,积极推广使用路面再生、温拌沥青等新技术,满足耐久实用、方便快捷、生态环保的公路养护要求。新的施工工艺促使公路养护机械设备不断发展,新的施工工艺也要求有匹配的养护装备,自动化、一机多能已经成为养护机械的发展趋势。公路养护新材料也在不断被研发出来,高性能材料、降低施工温度、乳化高黏沥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工程档案是工程项目从开始立项到最后竣工验收所有相关记录的载体,包含工程勘探、设计、施工、监理、财务等资料,是公路管理养护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目前工程档案的管理应按照《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交办发〔2001〕390 号)做好文档整理、资料收集和工作交接,并且将一些基础的资料输入到道路桥梁的管理系统中去,最终再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管理。道路桥梁的维修会导致一些数据发生变化,要对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不断地对道路桥梁的档案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公路是交通运输的保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对公路养护管理进行完善,积极地研发新型的施工材料,提高养护的技术,让公路工程的养护不断科学化、合理化,才能让公路事业更好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