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绪平 吴国英 王 凯 朱向伟
(平顶山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2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平顶山 467000)
前列腺增生(BPH)作为中老年男群体患病率较高的泌尿外科疾病,多数患者的发病症状为尿频、尿流中断或排尿时间延长等,而尿液长时间潴留于膀胱内,易引发尿路感染,形成膀胱结石,损失患者的肾功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与剜除术作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外科手术方式,前者因术后并发症较多,预后不理想,逐渐被新兴的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替代。本研究通过对BPH患者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比较患者的手术疗效差异,旨在探究更适合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术方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A、B组,每组44例。甲组年龄54~71岁,平均年龄(64.4±4.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3±2.1)年;腺体重量49~60g,平均(53.4±3.6)g。乙组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4.7±4.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6±2.2)年;腺体重量49~61g,平均(53.8±3.4)g。研究纳入对象经临床确诊为前列腺增生,所有患者都已通过相关医学伦理审核要求,并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肾、肝等功能障碍或有恶性肿瘤疾病等患者。
A组采用TUPKRP术治疗,采取常规的前列腺切除法,在6点处切出标志沟,近端位于颈部,远端至精阜附近,深至包膜;按顺序依次切开左、右叶与颈部12点处塌陷腺体,整修精阜周围腺体,冲洗膀胱内前列腺组织碎块,留置导管继续冲洗膀胱,切除腺体组织进行病理送检。B组采用TUPKEP术治疗,采用电切环切开精阜尿道黏膜,确定包膜后,将前列腺中叶腺体逆行推至膀胱颈处,从6点开始在前列腺尖侧方按照顺、逆时针方向剥离前列腺叶至膀胱颈,沿包膜将左右侧叶剥离至前列腺叶12点处。留存下半部腺体和膀胱颈连接部分,从贯通12点处开始,自上而下依次快速剥离腺体,冲洗前列腺碎块,切除膀胱周围、精阜左右侧与前列腺远端不平滑区域,再次冲洗膀胱内剩余碎片,并进行止血处理,留置导尿管彻底冲洗膀胱,并将病理组织进行送检。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腺体切除量、住院时间、术后半年IPSS(前列腺症状积分)、Qmax(最大尿流率)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
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腺体切除重量、住院时间都明显少于A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n=44)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腺体切除量(g)住院时间(d)A组61.5±7.9230.6±22.326.6±5.46.4±1.3B组50.3±6.8150.8±18.436.9±4.54.2±1.2t6.9318.319.728.25P0.000.000.000.00
B组患者术后半年IPSS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术后半年Qmax指标明显比A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术后出血膀胱刺激征尿道狭窄包膜穿孔并发症发生率IPSSQmaxA组24118(18.2)5.4±1.518.4±4.1B组11002(4.5)4.2±1.120.3±4.2χ2/t4.064.282.15P0.040.000.03
BPH是当前常见的男性泌尿系统疾病,病理变化以前列腺增大、膀胱口梗阻和前列腺间质增生等为主,临床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和夜尿增多等。作为进展性疾病,前列腺增生主要采用保守治疗和TUPKRP术治疗,但TUPKRP术中出血较多,腺体切除量较少,切术后易引发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具有一定局限性,对患者手术预后影响不利。因此,选取新型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对于改善BPH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发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半年IPSS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腺体切除量、术后半年Qmax指标明显多于A组,表明TUPKEP术治疗BPH,手术用时更短,出血量更少,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前列腺症状,避免术后诸多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TIPKEP术是在TUPKRP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经尿道前列腺体病变组织切除手术,手术创伤和痛苦较小,能有效利用电切镜鞘,摘除开放性耻骨上的前列腺病变组织,剥离内、外前列腺间腺体组织[4],而且TUPKEP术可以中断前列腺血供,能有效减少受伤出血量。经尿道前列腺内剜除术手术视野清晰,可降低术中对前列腺组织的损失,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治疗时间[5]。因此,在本次研究中,TUPKEP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手术疗效显著优于TUPKRP术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TUPKEP术治疗BPH,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可在术中起到有效止血的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