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教改创新凝聚智慧理工课堂思政飘香

2020-03-09 06:14冯丽颖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理工思政教师

冯丽颖

作为一所理工特色鲜明的高校,如何做好“马克思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三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大道理进入学生心坎里,成为西安理工大学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大课题”。西安理工大学(以下简称“西理工”)针对当下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网络信息复杂化及社会思想功利化对思政课的挑战,结合工科学校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和创新,使思政课变得既动听又动心,为学生拨开思想迷雾,校准价值航向,使一届届青春学子在思政大道理的润泽下成长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以赛促教,锻造思政强师

2019年10月21日,对西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言,是欣喜的一天。这一天,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比赛结果出炉,该院教师马明策、陈文林摘得一等奖,彭蕾荣获二等奖,是陕西省唯一获两项一等奖的高校。

锻造和培养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是西理工长期以来坚持的共识。近年来,学校依托“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等活动,促使一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陈文林感受颇深,“省级赛15分钟,全国赛预赛20分钟,全国决赛10分钟。在这个时间内,要把内容讲透、讲精彩,真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几次比赛下来,我对教材和课堂的把控有了质的转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师马明策也有着同样的心得,为了增加课程内容的广度和厚度,让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他下了很大功夫。“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为例,为了把这个问题讲透讲好,我把毛泽东主席的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基本翻阅,以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问题重新架构教学内容,不再是照本宣科。现在虽然每章内容达不到这个水平,但已经积累了如何达到这个水准的心得,我计划把整本教材都这样处理。”

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学校思政课未来的发展。西理工每年给马院20万元岗位津贴,组织马院教师参加各层次的培训、考察和研讨,比赛获奖教师按照学校“优青”标准对待。“目前,我们学校正在研究出台思政课教师的单独考核办法。”西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锐说。

通过“外引内培”,西理工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思政课师资队伍正在形成。44人的思政课教学团队中,8人为教授,20人为副教授,25人有博士学位。仅在2018年、2019年的两年时间里,就有1人成为全国优秀教师,5人获得陕西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标兵”,1人获得“思政课程教学能手”,還有3人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和二等奖。近年来,这一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1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8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了100多篇与教学和科研相关的研究论文,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巾帼文明岗”“陕西省教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定为陕西省教学团队,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这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为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凝聚集体智慧,激活思政课堂

思政课教学要有品味、滋味和趣味,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为了解决学生不想听、不爱听、不愿听、听了不理解的问题,马院思政课教师一直在探索新的打开方式,不仅让沉闷的思政课“活”起来,更要“火”起来,成为学生喜爱的精品课。

在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思政课上,马明策老师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他给学生展示了一张有以下内容的PPT:他很爱她,她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无法修复。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三个选项分别为:他一定会;他一定不会;他可能会。马老师让学生就以上内容作出选择,学生中选“可能会的”最多。

但是,思政课怎么变成“恋爱课”了?同学们有点不解地看着老师。马老师微笑道,“同学们为什么会选‘可能会的呢,是你们潜意识地把题中的人物关系定位为恋爱关系了。假如他们的关系是父女,答案是不是就变了?!这就是思维定势和惯性造成的结果。”接着马老师又讲了新龟兔赛跑的故事。随后,马老师开始深入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背景和内涵等内容。

“抽象的内容被马老师这么一讲,就变得很有意思了,我一节课也不想错过。”拄着拐杖来上课的电气学院学生卢辰宇饶有兴致地说。

这仅是西理工思政课教学教材语言转教学语言的生动写照。将权威的、科学的、抽象的思政课统编教材,创造性地转化为学生爱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是西理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为此,马院专门组织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大家群策群力,发挥集体优势,集中学习和研讨教材内容、新的思政内容及好的教学手段。先由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拿手戏”备一部分内容,完成首轮“教材体系转教学体系”,再汇编成供马院全体教师采用的校本教案,迄今已完成了18轮的“转换”。

在凝聚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每位任课教师还会进行二次创造、转换。鉴于该校理工科专业较多的特点,思政课教师主动学习,率先通过理工科专业通识关,了解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等专业领域在“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地位、发展状况,以及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本校优秀师生事迹,将这些专业元素融入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思政课看似与专业没有关系,但是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老师结合专业进行讲解,拓宽了我的人生格局,引导我将自己所学更好地聚焦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2018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邓华威说。

此外,西理工还针对性地对每门思政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以增强转换实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深化“慕课”推进工作,实现线上线下学习的互融互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已举办了19届“求是杯”演讲赛,从政治、经济、历史等多角度促使学生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组织学生开展“韶华杯”中国近现代史微电影拍摄、中日现代化比较的讨论、采访老红军和先进模范人物等活动,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进行以叙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专业实践、主题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M-T-S”实践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课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其思想特点,形成了学校领导参与、多部门协同推进教学安排的机制,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清国内外形势。

在教改探索中,西理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创立了“一支撑、两课堂、三结合、四形成”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课内实践”采用案例教学、热点新闻、影像点评、主题演讲、师生互动教学等形式;“课外实践”分别采用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该教学探索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混合式教学改革旨在从思想上和心理上触动理工科学生。连续五年,学生对思政课的评分都在90分以上,深圳大学、云南大学等20所兄弟院校来学校交流,说明我们的教學改革起到了一定实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梁严冰教授说。

知行并重,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

为了落实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本领、收获真知,西理工长期坚持实践教学。2018年暑假前,西安市委督查室联系西理工,希望该校做一份夜市餐饮业对雾霾影响的报告。西理工巩晶骐、孔飞两位老师带领约50名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团队历经一个酷暑完成的调研报告获得了西安市委督查室的肯定。之后,团队细化调研报告,还参加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三等奖。团队成员方晓滨表示他受益匪浅,“这次收获的不仅仅是从校级比赛到全国比赛的三张荣誉证书,还有能力、理想和情怀。”

略阳县是西理工对口帮扶的贫困县,杜仲茶、乌鸡是该县的土特产品,但传统包装影响了销售。西理工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印165的韩雪琳老师带着本硕生团队在略阳县实地调研后,出炉了“一包装一故事”的设计方案。顾客扫描茶叶、乌鸡蛋等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会看到一些有趣的小视频,详细介绍这些农产品的“前世今生”——从生产到售卖的全过程。这个“会讲故事”的土特产项目入选了教育部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类似这样的“脚到、眼到、脑到”和“身入、心入、情入”的社会实践,已成为西理工思政育人的常态,并纳入学分考核要求,还配备了专门的经费保障。该校学生社会实践涉及观察宣讲类、助力脱贫类、红色教育类、创新创业类、社会调研类、文化艺术类、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类、榜样寻访类等,且与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教育、科技创新、专业知识学习和就业服务等相结合,已形成了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服务圈,以汉中市为中心的陕南服务圈和以新疆、甘肃等为中心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服务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带领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踏进社会大课堂,接受一线鲜活的教育,会让他们在深化对时代和社会认识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入思考中国梦如何实现、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什么等重大现实问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院长尹洁教授表示。

参加了2019年乡村振兴背景下“用心扶贫、用行济困”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杨迎同学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深入农村,走近农民,了解农业,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党和政府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视。感慨之余,也发现农村目前依然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我们立足多元化课堂教学,丰富课内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报国行,这是我们思政课改革一贯的追求,也是我们思政课老师的一种情怀。”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带队教师张晓艳如是说。

2018年,西理工邢向阳等18名师生帮助新疆老人顺利在西安就医诊治并康复出院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2018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95岁离休老教师王燕南跌倒,西理工的大四学生王怡琛果断扶起。当年11月,西理工学生任高天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为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患儿送去“生命火种”……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件诠释了西理工师生的奉献情怀。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西理工学子青春勇于担当的社会实践和感人事迹无疑是该校“三育人”实效的生动写照,也是该校思政课建设效果的生动反映。“未来,我们坚定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祖国、荣誉、责任校训,紧紧围绕建设‘重点课程‘重点学科‘重点马院的目标,凝心聚力,守正创新,上好思政课,培养好知行合一和有爱、有德、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西理工党委书记刘德安说。

猜你喜欢
理工思政教师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征稿简则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陈光中:理工男变身“披萨达人”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年征稿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