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珂
[摘 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起源于不同的文化基础,是两种歌唱形式,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因此,声乐教师要以开放的审美角度看待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笔者通过了解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含义及特点,分析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的共性,着重研究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 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借鉴与融合
引 言
声乐文化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中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演唱形式与风格,声乐文化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它能够充分反映所属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水平。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深,各个国家的声乐艺术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中国声乐艺术形式,有效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含义及特点
1.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演唱方式,它能够从生理学、物理学、音响学等多个方面,科学指挥演唱者控制、支配自身的呼吸器官、发声器官等,使演唱声音更加丰满、圆润,具有强烈的共鸣。美声唱法较为注重声音的灵活性,是一种符合人体自身声音表现规律的科学体系。
2.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特有的声乐艺术形式,其特点是以自身民族语言为基础,将长腔韵味作为演唱的特点,咬字、吐字清晰自然,音调能够与字音完美结合,音色更加明亮、悠扬,能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存在的互通性
1.呼吸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需要利用呼吸来作为发声的基础,呼吸会直接影响整个唱腔发声的正确程度、演唱者音质的优美程度、音色的变化,甚至会对演唱情感的表达产生直接影响。胸腹式联合呼吸是美声唱法的呼吸方式,而民族唱法的呼吸方式讲究丹田之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均是将横膈膜作为气息支点,利用横膈膜的力量调节演唱者声音的状态。演唱者在完成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可以利用自身的呼吸技巧与共鸣转变音色,充分结合相关演唱技巧表现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1]。
2.共鸣
美声唱法的整体共鸣与民族唱法的整体共鸣,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有一定区别,这主要是由于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调节共鸣腔体来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美声唱法的喉头位置与其他唱法相比较低,会使声音表现出一种明亮、丰满又圆润的特性,音质富有强烈的共鸣,会随着整首曲子的情感变化、内容表现需求等进行调节与控制。
民族唱法对于共鸣的运用主要分两点,即头腔共鸣、鼻腔共鸣,鼻腔共鸣是中低声区的共鸣方式,头腔共鸣是高声区的共鸣方式。要使汉语在表达过程中更为清晰,利用鼻腔共鸣的方式能更好地保证字正腔圆,使口腔中的字音得到扩大与美化。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共鸣腔体的相关作用,使学生获得更多、更为丰富的声音表现方式,避免单调乏味的声音影响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3.声区统一
真假混合声区的运用是美声唱法中格外注重的一种技巧,对于演唱者自身的高、中、低三个声区,美声唱法会有一种较为严格的训练方式,使这三个声区在调节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换声点。
而民族声乐对于高、中、低三个声区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演唱者唱高音时不刺耳、唱中音时不显噪、唱低音时不显浊,追求真假声的结合,这样的声音表现方式更具有层次性、丰富性[2]。
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1.在民族唱法中借鉴美声唱法
中国音乐文化起源较早,受民族多样性及地域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音乐形式与民族声乐形式使我国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族声乐的不同题材进行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表现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一般情况下,民族声乐作品体裁大约分为:小调、号子、山歌三类。
(1)小调
小调多半是在城镇中流行的歌曲,又被称为小曲,小调的曲调更加抒情,所蕴含的感情委婉细腻,具有较为强烈的韵律性,节奏匀称而整齐,例如常见的《茉莉花》《孟姜女》。在演唱小调的过程中,声乐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演唱小调的特点。传统民间小调在吐字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形式,经过观察能够发现,演唱者的口型会表现得比较扁,通常是横向拉开,牙齿开口较小,嘴巴会呈现扁圆形,吐字时,在口舌之间形成共鸣[3]。这样较为传统的演唱方式会使演唱者的声音较为单薄,缺少共鸣,而高音演唱又会显得比较尖利,容易使听众产生刺激感,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美声的咬字方式对传统小调的唱法进行有效完善。在训练过程中,要将元音的发音位置固定在演唱者的咽喉部位,使其能够保证咽喉发声的稳定性,加大口腔共鸣。例如,我国著名的民族歌手宋祖英在演唱民歌时,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咬字方式,始终上抬笑肌,口型保持为椭圆形,这样的演唱方式能有效改善面部表情,也更利于发声,使整个演唱过程中的音色表现更为圆润、甜美。
(2)号子
劳动号子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民歌表现方式,起源于劳动时的吆喝、呐喊。音乐整体表现得更为粗犷豪迈,如《船工号子》便是表现船员在工作时的慷慨激昂与热血奋进。号子演唱过程中涉及高音区较多,在训练学生时,声乐教师要为其进行声音的力度与音域练习。美声唱法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及混合共鸣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高音区演唱方式借鉴,使其在演唱过程中保证声音的弹性与穿透力,也可使学生更加投入情感,声情并茂地演唱劳动号子。
(3)山歌
山歌主要是指我国的劳动人民在田野间劳作时演唱的歌曲,这些歌曲多半以抒情为主,歌颂主题是自然、幸福生活、愛情与亲情等。这些歌曲的声音较为嘹亮、高亢,节奏重复,感情表达比较自由、欢快,如《小河淌水》《信天游》等。不同地区的山歌有不同的演出方式,受歌手自身嗓音条件的影响也会呈现不同的发声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学方式存在误差,学生演唱民歌的声音会显得非常单薄、僵硬、气息不稳,在唱高音时也会非常费力,甚至会对发声系统造成一定破坏。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引导学生合理混合真声与假声,利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及混合共鸣调节自身声音,使三个不同声区的位置达成和谐与统一。
2.在美声作品中借鉴民族唱法
(1)美声唱法与民族风格的融合
民族风格是指声乐演唱过程中所包含的与民俗文化相关的特殊韵味,如《月光下的凤尾竹》一曲,优美委婉的乐曲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的纯真质朴。在美声唱法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引导学生练习低喉位,要重视学生演唱声音的连贯程度与圆润程度,可借鉴民族唱法的润腔、咬字,把握好演唱音乐的风格特点及韵味特点,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充分了解作品内容,以更好的声音表达音乐作品,塑造音乐形象[4]。
(2)美声唱法与民族吐字的融合
利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时,要将汉语与另一种文字的发声系统相结合,这时,咬字与唱腔之间已不仅仅是原本的演唱关系。在使用美声演唱汉语的过程中,要根据音节的连贯性与统一性合理过渡声母与韵母,强调元音的声音效果,使演唱者能更好地处理声母与韵母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演唱《枫桥夜泊》这首歌曲时,会混入咽腔,延长母音的时值,强调母音在表达过程中的连贯与丰满,将韵声直接与高位置共鸣腔体相结合,这样的表达方式既能体现美声唱法的效果,又能更好地唱出相关汉语内容,避免出现咬字不清的现象。笔者认为在《枫桥夜泊》这首歌中,演唱者主要是使用美声唱法,但在咬字方面却突出了民族唱法的相关演唱特征,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特点。
(3)美声唱法与民族表演的融合。
演唱形式与表演之间存在直接关系,演唱者自身的表情、形体、动作会对声音产生直接影响,表演对于演唱者情绪的激发、意境的刻画、形象的描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民族声乐涉及内容较多,曲艺、民歌等传统演唱艺术与形体表现结合得更紧密,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统一的、协调的表演形式。演唱者的面部表情、体态动作还会直接影响欣赏者的体验感受。因此,教师在进行美声唱法教学时,应与民族表演相融合,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美声唱法及歌曲中所包含的相关韵味。
结 语
综上可知,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现中国现代的声乐水平。新时代背景下,合格的声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在保证专业化、技能化的同时,还要注意自身审美观的开放性,以开放为导向进行教学,促使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为我国声乐艺术扎根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淑萍:《高师声乐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为核心》,《大众文艺》2018年第14期,第179页。
[2]海米拉古丽·阿不都卡的尔、阿热娜·那比多拉:《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北方音乐》2018年第36卷第16期,第151页。
[3]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音乐创作》2017年第6期,第186-187頁。
[4]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人民音乐》2016年第9期,第59-61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