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研究*

2020-03-09 00:25刘志永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民法典法规价值观

刘志永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1 前言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首都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1]”;2020年5月,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立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社会转型时期激荡的社会变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24字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法治建设及完善治理体系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使命。这一过程既包含有正式的法律规则体系所需的社会价值、结构标准,也囊括了这一制度体系实践运作的形态和动态,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的逻辑生成和战略部署。因此,融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内核和现代文明法治意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法律、法规和党内的规章制度,进入研究视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2]”。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三大体系”

2.1 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道德体系,是基于人们关于是、非、善、恶、对、错、荣、辱、誉、毁等朴素的人际交往、社会认知而进行的价值判断。在当下,尤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理念,坚持在比较、借鉴和继承中创新,以适应现实法治建设、完善治理体系的需要。从历史溯源,“24字核心价值观”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向现代延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明精神奠定法治建设的道德准则。为了使道德境界有法律保障,基于“礼”而衍生出来的“和谐”“公正”“敬业”“诚信”“友善”已经通过《宪法》修正案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是将约定俗成的文明道德礼仪纳入法治化的治理版图的具体载体和特定形式;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会同社会各界的法律专家,“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引编纂民法典的重要历史时期”[3],通过《民法典》的公布、实施,将“24字核心价值观”载入我国的民事基本法典、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诚信、友善是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接洽了法律与道德,尽心弘扬人间正道、社会正气和世间正义,使伦理体系在法律方面得到保障和确认,道德体系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道德的价值元素赋予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内在正当性和强制执行力。

2.2 政治体系

自古以来,政、法不分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政治体系延续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政法传统。“爱国”“敬业”是对一国公民在其岗位上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从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政治体系,其核心是将“24字核心价值观”纳入执政党自身的执政理念中。国家公职人员要做到:忠诚干净而不离心离德;令行禁止而不要阳奉阴违;廉洁自律而不违法乱纪;防微杜渐而不放纵小节;诚实守信而不背信弃义;克己奉公而不损公肥私;勤俭节约而不铺张浪费;弘扬正气而不明哲保身。党和政府在“平等”“公正”等理念的主导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家的施政纲领中、展现于政治蓝图上、落实在政策制度里,确保政治秩序和政府机关的良性平稳运行,实现社会各阶层在经济、政治上的自主与自由,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3 法律体系

在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的宏大历史叙事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法律体系,主要是以法律理性为导向、以正当程序为独立价值,使人们信仰法律、尊崇法律、依法办事、按律行权,形成法律对公共关系、社会秩序和人们行为的刚性规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律继承”或“法律移植”的方式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法治体系,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彰显当代社会生活的法治基因和法律逻辑,凸现法治的张力、魅力与影响力,形成伦理道德的重要法治保障。“在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各个环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对于开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三大融合”

3.1 法律大众主义与法律精英主义的融合

“24字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融合了人民司法的法律大众主义和法学教育的专业化、法律职业科层化的法律精英主义,从根本上弥合了普罗大众“实质非理性”、机械的法律主义“形式理性”之间的鸿沟,整体上推进法治建设和治理体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法律大众主义培养的是公民对法律文化、法治精神和法律信念强烈的认同感,倾向于保证法律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规范而又令人信服的司法服务;而法律精英主义的主张则是保障专业的司法从业人员的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服务水准向更加公平、理性的层面提升,赢得政府、社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24字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既能够体现了法律系统自身的程序正义,社会各界面对问题又将法律体系置于矛盾解决的前端地位和作为首要工具选择;同时,将日常生活与矛盾解决的实质正义,共同作用于矛盾的解决。“24字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很好地将两种共存的法律理念实现了有机融合,切实保障了法律法规的规制与信赖保护作用。

3.2 国家政权建设与现代法治建设的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建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经历的惨痛教训,对构筑新时代现代法治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权也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国家政权结构,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渗透到国家政权建设,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国家管理方式,破除成例、撑起法律体系的权变。通过司法改革为国家政权建设和治理模式、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进步创造条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确立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约束和限制国家公权力,保障公民和市场主体合法的私有权利和经济社会生活权利,在法律实践中实现了国家政权建设与现代法治建设共识性的适时转化。法治建设为深化社会各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助力,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法治建设的政治前提,为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添彩。

3.3 静态“法制”与动态“法治”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法外因素,并不能天然地被适用到裁判当中[5]。”当代中国,法律制度在实践中呈现出既有静态“法制”(rule by law)的评价和规范,又有动态“法治”(rule of law)的运行和调整,法律秩序展现的是道德体系、政治体系、法律体系三者的实用混搭与完美结合。毋庸讳言,在某些领域,“法”并未呈现其首位的应有位阶,机械化的传统法律有时对解决矛盾于事无补,这时蕴含道德元素的核心价值观往往具有较好的治理效果。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要以改革之力度、发展之速度实现法制与法治的动态平衡。以民间的“缠讼”“涉诉信访”为例,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在矛盾化解的民间情境中,广大市民并没有自发的法律认同,有些市民在“缠讼”的乱局中表现为政治体系、道德体系以彼此挟持的方式被抛置于法律体系之上,最终的结果通常又是在社会维稳的人群中被纳入政治的板块予以处置。“24字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既能够解决现实矛盾,又制定了规则体系,不失为一种良策。

4 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党内法规建设

4.1 党内法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期待性

党内法规,是在我国特指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在“24字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制定的各级、各类、各种规范性的文件。党要依据政策法规治党管党,这个“规”对于当前面临国内外重大风险的时刻显得格外重要。完善落实党内法规建设,“规”在特定语境中主要是指党内的政策及党内的规矩。党内法规建设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24字核心价值观”相融通贯通,并将它视为制度约束和制度保障。基于我国当前国情,党内法规在国家法治体系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加快了不同层级的党内法规的建设步伐,党内法规建设业已成为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只有通晓党中央是怎么决策部署的,才能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从党内法规体现其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以党内法规扎紧扎牢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开创党内法规建设的新局面。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内法规的新渊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作报告时强调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内法规。没有党内法规,国法就很难保障,也必须依靠党来推进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现行党章是于十八大修订的,修订党章同样坚持了“24字核心价值观”,用党内法规来治国执政。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被誉为党内法规中的“宪法”,体现了贯彻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果。十八大报告提炼了“24字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后中央明确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改革,这是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的总纲领,也吹响了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号角。《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对党内法规的名称做了具体的规正,明确了不同形式的党内法规的名称为章程、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党内法规建设的关键就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在这个背景下制定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用“24字核心价值观”立根固本,目的是要倒逼责任落实,倒逼“24字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着力解决党的观念淡漠、聚焦“24字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发展。《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纪律是严于法律的,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24字核心价值观”视野下对加强和规范党内生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体现党内法规建设时时刻刻以“24字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2019年3月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条例的形式明确加强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推动选人用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4.3 “24字核心价值观”引领党内法规新局面

党内法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深刻领会“24字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首先,党内法规的完备才能使其行之有矩。法律不能直接以强制的执行力来调整美德,所以说党内法规建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现在,虽然党内法规制定很多,但仅仅是搭起了一个框架,还需要大力推进“24字核心价值观”在党内法规体系化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党内法规执行到位才能令行禁止。党内法规并不完全具备国家法的全部要素,党内法规的建设所体现的是“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也就是说,制度重在执行。党内法规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有了制度之后,还要重视制度的执行力才能真正落实“24字核心价值观”。再次,当前需要大力培养党内法规建设的人才。相对而言,党内法规建设是一个新的事物。当前,我国研究国法的人特别多,但是研究党内法规的人还比较少。党是先锋队,要全面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就要大力加强党内法规队伍建设,意识到党内法规的重要性,加大“24字核心价值观”对党内法规的研究力度,保障党内法规人才。最后,领导有力让核心价值观体现实效。有了党的领导,才能切实贯彻“24字核心价值观”。党的依法执政,坚持政治、法律的一体化建设,作为执政党要通过党内法规落实“24字核心价值观”。“24字核心价值观”与党内法规,两者并行不悖、紧密结合。党内法规时代已经来临,在“24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其发展空间非常之大。

5 《民法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法典》立法

2020年5月28日,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共同努力,结构完善、逻辑严密、体系规范的《民法典》问世。我国有几千年的成文法法典文化传统,从古及今高度重视成文法典的编撰。进入新时代,在“24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民法典》的精神实质和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民法典》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和原则在新时代终于得以确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一个市场经济较为完备的法治社会,广大民众和民法学者渴望建构和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民法典》在“24字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对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作了极为详细的规范。法典的内容所彰显的平等、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与“24字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

第一,“24字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法典》的立法是时代的追求。在“24字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编纂的《民法典》体现了中国特色、时代精神。“24字核心价值观”将《民法典》内容高度凝练,形成体现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这些内容深刻感染着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民法典》将“24字核心价值观”融到其中,形成社会共识,有效地调整新时代市场经济下的财产、人身关系。

第二,“24字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法典》的编纂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民法典》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制度意识,增强道德感化,倡导合同契约,维护公序良俗。在总则部分宣示“24字核心价值观”的立法目的,规定了平等、公平、诚信、公序良俗等体现“24字核心价值观”的民事基本原则,为人们的民事交往活动提供价值遵从。《民法典》将“24字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分编中,回应了人民的法治需求,实现了社会生活对民事基本法的期待。

第三,“24字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法典》的实施有利于培育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法精神。“24字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民法精神相结合,能够强化民事主体的平等意识、权义意识,落实诚实信用在社会生活中基础性作用,进而培养社会公众的民法精神。把推动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孝亲敬老等中国传统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通过细致的义务规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培育和提升我国社会的民法文化。

第四,《民法典》以道德标杆锤炼良法善治,以制度强力的约束力陈述法的道德标准,是民事国法的全民教科书。在“24字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编纂的《民法典》,实现了将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相融合,体现了新时代民法精神。《民法典》全文的内容充分体现了“24字核心价值观”,通过合理的规范配置,确认了广泛的民事权利,充分地保护了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使民事主体既相互尊重,又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5.2 《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民事关系作了全面规范,确立了“24字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如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私有财产保护原则等,适应了“24字核心价值观”的新需要,在法律结构和具体内容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第一,总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法典将“24字核心价值观”写入总则并从始至终贯穿于各章节的全文,对社会有很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第一条开门见山明确“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立法目的到法律原则再到具体条文,《民法典》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承载着引导人们落实“24字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第二,全面保护人格权。进入新时代,人们的追求不仅是吃好、穿好,更期待活得有尊严。《民法典》设立人格权编,突出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等重要权益的保护,同时规定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研究活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违背伦理道德等内容,强调对人的尊严要充分尊重,维护每个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权利。《民法典》第184条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规则制度层面最生动的体现,该条明确自愿紧急救助免责,充分回应了国人对一段时期以来“好人难当”“英雄流血又流泪”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关切,是弘扬助人为乐、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等核心价值的重要制度设计。

第三,强调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创造财富。《民法典》各分编均规定保护权利的新路径,通过强化业主的权利、增加不动产收益的权利、强化动产登记效力、降低公共维修资金使用门槛等制度设计,完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为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民法典》第942条第2款,对物业服务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消防等法律法规的行为,物业服务人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制止。物业安全涉及民众基本利益,物业服务人应尽安全保障义务,《民法典》规定了物业服务人两方面义务,对于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一方面有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制止的义务,另一方面有向消防救援机构报告并协助处理的义务。《民法典》的上述规定,不单体现人文关怀,既为今后处理物业服务人和业主之间的民事关系提供法律依据,也为预防减少城市住宅火灾危害提供解决之道。

第四,完善婚姻、收养、继承制度,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法典通过制度设计,弘扬夫妻互敬、孝老爱亲、家庭和睦的传统家庭美德,通过规范亲子关系确认之诉、完善夫妻共同债务等相关规定,从法律制度层面进一步弘扬家庭美德,维护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民法典》增加“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规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婚姻家庭中的引领导向作用。增加协议离婚冷静期制度,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心,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婚姻家庭观。取消公证遗嘱、增加被继承人宽宥制度、扩大法定继承人范围等,都体现了“24字核心价值观”有序入法的立法追求。婚姻家庭编第1043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些规定把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法理,从而为婚姻家庭编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法理依据。

第五,完善民事责任制度,加强对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救济。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救济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法典》增设“好意同乘”、共同饮酒人责任、自甘冒险规则、自助行为等内容,明确了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高空抛物侵权责任,放宽了精神性损害赔偿适用的条件,回应了“霸座”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推动构建和谐、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

第六,“24字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众根本利益的反映,通过《民法典》立法,既能体现法律定分止争的实践价值与作用,又有利于弘扬“24字核心价值观”。伴随《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整个社会都将形成抑恶扬善、崇德向上的社会风尚。

5.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完美整合

《民法典》实现了把“24字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法理,转化为权利、义务、行为、责任等法律概念,转化为法言法语形成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国家价值导向等,均较充分地体现在《民法典》条文中。

“24字核心价值观”入法让《民法典》原则、制度、精神、规范等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体现中国特色。把弘扬“24字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的立法宗旨。《民法典》以其逻辑的严密性、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解的便宜性而成为“24字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民法典》在内容上体现了“社会化”的立法精神,维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平衡,通过法治建设更加深入人心。从《民法典》以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到内在价值体系引领下逻辑严密的外在规范体系的成就,都在更高程度上体现和表达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在矛盾化解的过程中,移植而来的核心价值观道德体系与自生自发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之间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计划和规划,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内涵、核心理念、理论架构、实践要求,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通过思想建设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推广的工作机制、责任机制、保障机制;同时,鼓励积极参与“24字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传播、交流和实践,做到入脑入心,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规范全体国民行为新的规则体系。

猜你喜欢
民法典法规价值观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我的价值观
民法典诞生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