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艳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天水 741020)
生物技术专业范畴广阔,应用领域宽广,已大规模应用到农业、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我校结合林业高职院校的特点,于2015年设立生物技术专业,每年招生规模在30~50人左右,并分别于2007年、2010年、2017年由于生源等种种问题而停招,就起主要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个专业很难涵盖它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尤其生物技术专业,每个领域跨度很大,如医学领域和食品、化工领域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专业,因此,农业生物技术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方向,以及与此对应的重要核心课程,专业方向及核心课程设置是困扰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同时,以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新形势下,以优质、一流高职建设专业为带动,各个专业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建设工作,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在这方面与优质、一流高职建设专业之间尚存一定差距。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进行,接受市场需求调控,才能发展壮大,因此,校企合作开展不能仅局限在表面,生物技术在食用菌、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等领域的应用,课程体系均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侧重。为了准备把控市场动向和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合作模式不仅局限于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协同育人、订单培养都是以后探索的方式。
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较为单一,以理论考核为主,其中实践教学环节以平时表现、操作技能以及实训报告书写等环节作为评价因素,但是,新形势下,融入创新创业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多元化,例如鼓励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的提炼与发现,发表论文、参加技能大赛、成立创业小团队等形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空间和媒介。
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是培养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能人才。因此,不管是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还是学校办学特色方面均要突出技能培养。同时,实训条件的提升也是专业发展壮大的最根本条件,更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有效过渡手段,因此,课程改革的根本举措还需从实训条件着手,没有一流的实训条件,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高技能人才。但是我院生物技术专业自设立起建立的生物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室只有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1处,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发展与稳定的需求。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各级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与产业企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对社会就业贡献最显著的一种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现阶段,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创新创业理念(简称“双创”)与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衔接与贯穿问题[1]。
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管理。以工学结合为着力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开展教学评价。灵活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理论讲授法,实践操作法是大多数传统教学所用到的教学方法,但是融入双创理念的教学,应该设计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章节限制,以生产任务需求和需要设置教学任务,采取任务驱动式、项目引导式等方法,进行常规教学,如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将企业对员工生产效率的要求作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参考项目,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实训环节。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二平台+三阶段”的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以学校、企业校内外软硬件资源共享为基础,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学校、企业、教师一体化运作,从学徒、技术员到准员工分三阶段培养,在“工”、“学”教学环节中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招生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创建“二平台+三阶段”的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签订实施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借助甘肃省现代林业职教集团的共享资源及平台,引导和扩大行业、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并以此为契机,为现代学徒制创造条件,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2)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自2005年起与北京顺鑫、大连海明园艺、上海瀚灏生物科技、天水众兴菌业、天水神舟绿鹏等23余家公司完成了每年顶岗实习任务。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共同研发,制订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操作性强的农林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制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关的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实岗实景”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完成了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第一,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制定了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从现有深度合作企业选拔出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同时,学院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第二,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和中介机构对学徒轮训岗位群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植物组织培养技能大赛、“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林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技能大赛以及校级各种技能比赛,并将比赛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参考项目,另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提炼与发现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等,参加创业小团队等活动,均作为考核评价的参考项目,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空间和媒介。
第三: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等先进职教理念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专业依托行业、企业,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与专业委员会研讨,并参照职业标准,开发出符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2]。
联合院校、校外实训企业共同完成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改革优化,建立在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能力模块、项目载体的课程体系[3]。在学分制的宏观调控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目标,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共完成139学分的课程学习,但是还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和爱好选择其余课程,尤其以MOOC形式开设的公共课程,以及开放式网络资源共享课,都很受学生青睐。同时,在核心课程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爱好、兴趣、市场动向以及学科前沿,在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中增设所需课程,既能保证专业明确的专业方向,又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了学生知识结构,也为毕业后的创业拓宽道路。
第四:共建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综合性实训项目。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充分满足“教、学、做”需要及企业培训、生产研发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先进性要求,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提升设备的技术含量,确保实训基地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保持行业领先,形成先进的教学基地,领先的研发中心,强大的技术服务平台[4]。
农业类生物技术专业是注重实践、重视应用的一类专业,在双创背景下,更加需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职业氛围、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贯穿于日常教学,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勇于践行创新创业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专业的良性发展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