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秀存真,构建“鲜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0-03-08 14:23谭杰雄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道德与法治

谭杰雄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原有的《品德与社会》、常识、生活、手工、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课程整合,根本宗旨在于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的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为了提高儿童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采用“互联网+”生活化教学策略、主体性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因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所谓“互联网+”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指课程教学以互联网搜集儿童现实生活为依据,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元素和创设生活情境,尽可能地让儿童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和建构道德的美好生活。本文将以在市《道德与法治》优秀课例展示中,孙素贞老师执教的《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为例谈一谈“互联网+”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的应用。

【关键词】  定位准确 活用资源 环环相扣 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4-056-02

《道德与法治》要求教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教学要情境化;2.教学目标要精细化;3.教学过程和方法要多元化。本文认为,当今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要充分把互联网功能应用于我们的课堂,同时,又不失生活化的味道,真正做到去秀存真。如何让这一新的理念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得到体现呢?在孙素贞老师执教的《一方水土一方生活》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纵观本节课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主旨不失圭撮——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充分体现课程的价值

综合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特征,从课程目标层面看,本课程教学不局限于一个领域,而是涉及到学生生活的多方面,要使学生通过主体参与的学习活动,将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达到认知、情感、行为和能力的统一发展。在课程分目标的表述上,又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列为首位,体现了课程以育人为本、注重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凸显明理、循情、导行。

《一方水土一方生活》一课,主要是了解我国地形整体是复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点;了解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知道自己家乡的生活特色,懂得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课堂中,其中一个环节,孙教师跟孩子们聊天:“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家乡,那么你的家乡在哪里?”孩子们纷纷介绍自己的家乡在何处,然后教师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结:“看来有很多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家乡”,情境创设独特自然;然后要求学生通过用平板电脑查阅自己家乡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俗资料,并跟同学讲述,最后来个小结:“你们的家乡肯定会有很多的名人和文人游览过,写下了许多的好诗美文,现在请轮流诵读,大家一起欣赏吧!”教师通过把学生引入生活中,使学生入情入景,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孙老师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从时间观念来看,孙老师能合理支配时间,开头简洁直奔主题,谈话精练,环节紧凑,其目的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动多练,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学生道德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道德形成的源泉。学生在诵读好诗美文,拓展了本节课的内涵,学生的认知情感得到了深入,心理品质得到了拓展,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

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目标的定位必须要了解文本的主旨,通过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科学地抓准文本的重点来实现,尤其是要注意在理解教材内容构建的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多重教育价值。

二、设计匠心独运——创造性地活用资源,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新的综合课程,以生活的逻辑建构教材和内容,需要考虑儿童生活的特性。一方面,儿童生活具有多重性,因此,教材尽可能全面反映儿童生活的多重性;另一方面,儿童生活是不断扩展的,具有动态性,因此,教材的结构也是多维度、多层次不断递进和拓展的。

《一方水土一方生活》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中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包括《我们神圣的国土》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孙老师针对五年级的小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了解不多,在课前鼓励学生通过上网、翻阅图书等多种途径收集各种文字材料、照片、图片、音像等资料,并上传到班的微信群,在过程教学中,孙老师适当展示这些资料,为学生提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从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孙老师的匠心独运,她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外课程资源,通过呈现多种资料,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其次是巧用这些图片资源,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地方是哪里,气候怎么样,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层层深入,由了解各地到随机检查,由现实生活知识归纳为生活经验,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体验过程,随着体验的逐渐丰富,热爱家乡的情感不断增强了,道德自主发展逐渐建构起来。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整堂课的教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关键在于老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沟通课本内外,创新课堂结构。我们应用教材“留白”时应当坚持让学生去丰富教材资源,不要照搬教材或其他参考书籍的现成的事例。同时更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有如此,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项信息渠道的打通,不同层次水平的孩子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展示自我,相互启迪,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三、课堂别样精彩——活动环环相扣,引领学生积极体验

德育来自生活。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生活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为学生道德品质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依托。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处处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这一理念。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孙老师能立足学生生活,取材于学生生活。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参与进来”,如导入新课时设计了“聊一聊,了解学生的家乡”教学过程设计了“涂一涂,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赏一赏,了解一些地方生活习俗”、“猜一猜,认识一些地方的建筑特色”、“讲一讲,升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等环节,活动环环相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们也看了课堂生成的别样精彩。

在这样的互动体验中,不仅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维空间,实现智慧的共享,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能体现学生的道德学习活动是一个互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是要设计的每个环节和活动环环相扣,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实践体验之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以促道德能力的发展。

四、评价熠熠生辉——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功能,珍视孩子的点滴亮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表现,同时,教师的语言评价本身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形成技能,提高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洋溢魅力的评价语言可以给评价穿上形象的外衣,让评价生动起来,使学生在美的评价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获取得思想上的启迪。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孙老师能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功能,评价角度是多元的,課堂上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珍视孩子的点滴亮点。如有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的时候,老师鼓励她说:“她不用麦克风都那么大声,你们能做到吗?”孩子听完以后,重拾信心,回答问题的声音马上提高了很多。再次,孙老师的评价语言具有具有启发性,如当学生说:“我喜欢家乡的建筑特色。”老师马上引导说:“你家乡的建筑特色怎么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我家乡的建筑很有特色,它不仅坚固而且冬暖夏凉.....”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孙老师的整节课教学,让我们明白道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时,孩子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才会流光溢彩。总而言之,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必须恰当灵活地运互联网,去秀存真,多想方法,不断创新,构建“鲜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我们的孩子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充分利用好儿童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适当创设生活情境,让儿童在生活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朱佩.沟通课程与生活的渠道——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生活化的探索.小学各科教与学[J].2007年第1期.

[2]费勤芳.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育.科普童话[J]2018年07期.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