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

2020-03-08 13:25朱金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5期
关键词:真假猕猴妖怪

朱金平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157-01

课前阅读任务:

第56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57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58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在详细阅读《西游记》原著第56、57、58回的基础上概括有关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六耳猕猴这怪与其他妖怪的不同点来激发学生的疑惑,并通过阅读相关段落发现矛盾处,填补留白等方法来培养学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合理想象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读此三大章回体会行者对强盗的“嫉恶如仇”品质,以及行者对师父再三哀求留下的无奈痛苦之情,以及行者在“辨别假猴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胆量与智慧。

二、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文章结尾处写道:孙大圣忍不住打死了“六耳猕猴”,真的打死的是 “六耳猕猴”吗?如果通过深度阅读与深度思考,我们有其他发现,是什么发现呢?这有賴于同学们的思考才能有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那打死的会是谁?驱使学生认真听课并积极去阅读与思考。)2.内容概括

根据章回题目与提示词概括有关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提示词:花果山  沙僧  菩萨 天庭 唐僧  幽冥处  生死簿   地藏王的谛听  如来辨别出真假 六耳猕猴被打死……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此课之前,教师已经在上节课领着大家对这三大回的故事情节有了百分之八十的了解。熟悉文本内容是深入研读文章的基础,也是学生提出“真”问题的基础,更是学生真思考的基础。)

3.共性与个性的对比分析

在通读《西游记》原著以及详读第56、57、58回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来体会六耳猕猴的独特之处。师生结合《西游记》中的精彩情节来例举妖怪们的共性。

第一,《西游记》中绝大多数妖怪不敢、不屑、甚至没必要冒充孙悟空;第二,他们基本在各自所属领地行凶,不会越界行凶;第三,对待唐僧的基本手段是妖怪施妖法诱骗捉拿唐僧或唐僧误入妖怪洞;第四,妖怪瞅准机会捉拿唐僧后,其动机一般是想方设法吃唐僧肉以便长生不老或与其结婚;第五,故事精彩处大都是悟空他们以幻化无穷的法术、无坚不摧的兵器与妖怪们真正打斗,结果都是降妖伏魔,皆大欢喜,并继续西行取经。

紧扣此三大章回内容,我们发现六耳猕猴的独特之处。第一,他竟然敢冒充孙大圣,且一样的火眼金睛、一样的紧箍儿、一样的金箍棒……第二,他有“花果山”的地盘,却跨界来到有强盗出没的地方行凶;第三,六耳猕猴在强盗出没的地方棒砑唐僧(但又不真的打死他),却又没有抓走唐僧。第四,他的手段是这样:六耳猕猴跪在路旁,双手捧着一杯水给唐僧喝,唐僧不喝水,骂了他一顿。他就棒砑唐僧,且把行李抢走了。第五,他要自己拉一班人马(却要乔装打扮为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这是他的动机。第六,悟空并没有与假猴王真正比拼打斗实力,真假美猴王只是大“闹”天地“辨别”真假而已。

(设计意图:在熟悉文本内容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方法,目的是不仅让学生感受六耳猕猴这怪的奇特之处,还想让学生在共性与个性的对比中,提出疑惑或思考,顺势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矛盾处,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4.大胆质疑,发现矛盾。

六耳猕猴的确奇特,细读文本,如来说他有什么特点?结合六耳猕猴的特点,你有没有发现矛盾或不合理处呢?再结合六耳猕猴的动机,你又有什么疑惑吗?

学生疑惑一:如来说六耳猕猴具有“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神奇特点”,六耳猕猴怎么就不知道他会被如来辨认出来呢?或者它既然“知前后”,知道会被辨认出来还来灵山辨别真假,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前后矛盾啊!

学生疑惑二:六耳猕猴的金箍棒、火眼金睛和紧箍这三大标配是怎么来的?真行者的这三样也是来之不易的?

学生疑惑三:六耳猕猴为什么要乔装打扮成唐僧师徒的样子去西天取经?而且还要以孙悟空的名义万代传名,这不合常情。

学生疑惑四:当如来说出他的本象时,六耳猕猴为什么胆战心惊要逃跑?他到底在怕什么?(毕竟他只是打晕了唐僧,没有杀人灭口,罪行不算重的。)为什么他不争取机会跟如来说明他的目的也是取经?凭借他与真行者一模一样的的能力,如来说不定也让他加入取经团队呢。学生疑惑五六七……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紧扣文本援疑质理的能力。)

5.咬文嚼字,破解矛盾。

学生大胆质疑后,老师以咬文嚼字方法与学生一起解读这一句: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为什么“忍不住”?删去“忍不住”,感受句子的表达效果?如果你是孙大圣,你会忍不住很快打死它吗?这样顺势提出了老师自己的假设:所谓的假猴王,是孙大圣的分身罢了。六耳猕猴所具有的特点很可能是如来临时杜撰出来的。请同学们在原著中找出证据证明老师的观点。

(设计意图:当学生提出很多真问题而不得解时,作为老师应该努力帮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此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大胆假设,小心谨慎去求证。求证是考验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与思考深度。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以群文阅读、前后勾连、发挥想象、填补空白、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证据。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找到三个证据就达到目的了。)

6.总结:一切断言与结论都应该基于文本的客观事实。真假美猴王是孙大圣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如来、观音“友情赞助且友情出演”。以此为基点,再去读原文,事实、逻辑和情理基本达成一致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文本研读在于不仅要说服自己与他人,还要忠于文本,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本文是2019年度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科研小型课题《初中生整本书阅读实践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XKT31.

猜你喜欢
真假猕猴妖怪
真假厨师
小猕猴侦探社⑩
小猕猴侦探社
小猕猴侦探社
小猕猴智算珍珠数
真假大富翁
妖怪来了
妖怪来了
真假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