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强
【摘要】 随着教育部2013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尘埃落定,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就真实呈现在一线语文教师面前,其中,“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8.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14.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相关描述,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活动破除了疑虑,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能,提供了平台。通过不懈努力,笔者在“清障辅读”“激趣导读”“共读分享”等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解决了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部分难点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 文化经典著作 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5-002-02
一、思考: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从未停止过。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的列出“《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作为整本书阅读书目,在“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中,与上述书目亦有较大范围的交集。
在高中阶段,精心指导学生充分学好几部文化经典著作,意义非凡。单从中、高考语文试题看,有关考查文言文能力的题型、题量、赋分,涉及面之广、分数之高可不容小觑,显性的自然是默写、文言文阅读理解、古诗词鉴赏等,隐性的则体现在能否学以致用、能否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成语辨析题和写作方面的炼字能力、引经据典能力和思想高度上。大部分学生备考时选择放弃背诵默写,而对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古诗词鉴赏等考题则祈祷“考的全会,蒙的全对”。其实,新课改更注重的是培育好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锻造学生的精神品质,注入强大的传统文化基因,初步建构文化层面的思想体系。
因此,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的优势日益显现,这不仅能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篇目的畏难情绪,培养语感,还能让学生在更为完整的思想体系中记诵名篇名句,积累文言词汇与句式,熟知文本创作背景,理解古代先贤的生活志趣、思想境界,在文质兼美的篇章中汲取写作方面的灵感和技法。就拿《论语》来说,学生整本书通读后的收获是有目共睹的,哪怕只是对“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之类语句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从孔子的弟子子贡的身份地位、性格特性、思想见识等方面出发,更好品读出孔夫子对子贡所说这句话的思想精髓。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应对默写题,还能运用到考场写作中,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会成为学生精神层面的底色,受益终身。
二、实践: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可行性
鉴于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的障碍、文化经典著作写作时代背景久远、思想性较强和课堂学与教的低效行为、学生相关学习活动可支配时间较少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的教与学是充满功利色彩的,属于考点的教师反复讲,学生被迫拼命记,不属于考点的就浅尝辄止甚至束之高阁。这是短视行为。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亦是如此,指导学生潜心阅读几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它们是学生写作的例子、生活的例子、做人做学问的例子。就学习《论语》而言,我们能够找到“家”的方向。
实践出“金点子”,我们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开展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在此,笔者以《论语》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例阐述相关做法。
(一)辅读:清除阅读障碍是关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于《论语》的常识介绍,大家再熟悉不过,但要真正走进文本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不过,学生如果没有多次通读文本,老师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杨白劳”。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清除阅读障碍,甚至是减低阅读门槛,就显得尤为关键。
1.算一笔账。《论语》共20篇,512章(其中,7章重复),合计15900多字。可以和学生算一笔账,以写一篇800字的考场作文计算,老师们只要评阅20名学生的习作就有16000字的阅读量;以声情并茂的在早读课诵读8分钟或在周一升旗仪式上演讲8分钟计算,20天就可以读完一部《论语》。
2.买一本书。今人初读《论语》,比较头疼的是用《新华字典》或上网“百度”查读音很费时间,也实在无趣。初中阶段,学生只需通过教材学习《<论语>十二章》,其他的碰都不想碰。其实,时过境迁,相信孔夫子在世也不愿意看到学生查阅读音的窘状。我们建议学生购买一本“大字”“拼音”版《论语》(全本)来解决读音问题。至于为什么这么读,可以不用去管,只要做到“读同音”就好;对于字形,会认即可,不一定都要会默写。
3.做一些记号。雁过留声,读过留痕。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得拿起铅笔,把喜欢的句子划出来,把不懂的地方圈一下。也可以自创一些符号来进行特殊标识,如所谓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還可以把出现的人名标识出来。尽量放下包袱,轻松通读,一时读不下去也可以先跳读后再回读。
4.看一点影视节目。面对纸质阅读,尤其是文言文篇目,学生总有先入为主的抵触心理。我们可以介绍学生听《论语》,或者有关孔子、《论语》的影视节目,甚至是动画片;可以指导学生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背景和孔子的人生阅历,去感受一下真实的孔子;也可以横向介绍与孔子同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摩尼等。
5.来一次诵读活动。集体诵读是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方式,这样既可以“滥竽充数”,又可以“偷师”(不会拼音很尴尬),还可以停下来“喘口气”。开展形式多元的诵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走出无法完成通读一遍《论语》的怪圈。
6.了解一点时政要闻。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2019年3月24日,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尼斯会见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前接受到一份特殊国礼:1688年法文版的《论语导读》。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鸟巢上空回荡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经典语句。2019年5月15日,中国在北京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这也印证了“德不孤必有邻”的思想精髓。
(二)导读:激发阅读兴趣是重头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读《论语》的基础上趁热打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趣读”活动是进一步深入阅读《论语》的重要招数。言为心声,《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这就复原了远古时代的具体生活情境,听孔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听各色人等围绕一定话题说的话,应当不会太累。我们要逐步解决的就是听懂对话内容的意思。大致可以讲,《论语》前十篇大体是在介绍、呈现孔子之道,而后十篇主要在讨论行道以及行道的结果,如参照年表、分期等,基本上以时间为主线。如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式的阅读《论语》并有所收获,这就需要老师们的集体智慧了。
1.明确学习目标。我们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完成阅读任务:略懂《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了解《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可行性;感受《論语》整本书阅读的趣味性;培育《论语》整本书阅读的自觉性。孔子一生推崇的道虽不为大多数时人所接受,但弟子们对他敬重有加,《论语》显然就是一本孔子“纪念册”,学生能品读出这种情愫时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2.开掘“趣读”方法。《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位“有趣”的长者、师者,这里的“有趣”可以理解为追求真知的快乐、获得智慧的快乐、活出真实自我的快乐和与人交谈的理趣等。因此,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就要在“趣读”上下功夫。可以设定一些话题,让学生从原文中寻找“八卦信息”,如:(1)孔门弟子中有没有“走后门”进来的“贵族学生”?有没有高富帅?有没有“问题生”?(2)孔门弟子中有没有“陪读爸爸”或“父子同学”?(3)孔夫子最喜欢的学生是谁?(4)孔夫子骂学生最难听的一句是什么?(5)孔夫子是书呆子吗?他有才艺吗?(6)孔夫子开私塾收费吗?大家都向他问了些什么……通过一系列共同话题,学生想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一次次翻阅《论语》就不在话下了。
3.创设“促读”活动。可以开展一些竞赛,如“拾人牙慧”大比拼,即找出《论语》中的“准对偶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又如“成语出处早知道”比赛,即从《论语》中找出成语来,看谁找得快准多。也可以开展课本剧比赛、书签设计比赛、主题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诵读比赛等。
4.推荐阅读书目。整本书阅读可以解决“1+X”的问题,即我们不是单篇的阅读《论语》,而是围绕《论语》开掘出更多的阅读书目,甚至是跨越学科、跨媒介的。文言文经典著作的阅读,难度相当大,我们也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正品”参考书目,让学生可以学得有趣,学得深入。我们可以建议学生读:鲍鹏山的《孔子传》;钱穆的《孔子传》;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下村湖人的《论语故事》;井上靖的《孔子》;齐人物的《孔曰》;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之《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三)共读:师生分享成果是阶段性目标
“教是为了不教”,检验教师的阅读指导是否有效,成果分享活动的成效如何就是最好的回答。如果我们设定一个月的共读时间,那么第二个月份就是获取收成的时候。当然,《论语》不是一天、一个人写成的,我们指导学生有效阅读《论语》也绝非一日之功,开展阶段性的分享活动既是一种检验手段,又是一个再出发的起点。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必修4有“千古名言·智慧渊薮——《论语》和《孟子》”的拓展阅读活动,还有《论语(节选)》选修课程,因此,开展好相关活动非常应景。
1.正本清源。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分享活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检查学生对《论语》的理解有没有偏差甚至是知识性错误。告诫学生“忌用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要准确理解《论语》的语句,需要借助有份量的著述。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的翻译,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这样理解的:“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我们再参照一下辜鸿铭的《辜鸿铭讲论语》、钱穆的《论语新解》、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傅佩荣的《论语三百讲》等名家的理解,就会豁然开朗。
2.专题研究。我们主张学生开展“走进孔子、共读《论语》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探究方向并指导其形成小论文,这也是师生共读的另一个层面。如:我们提供给学生的研究方向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君子);孔子的交往观;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孔子与儒学……同时,利用本校教师省级课题研究的成果,举办“尚美翠英·智趣讲坛”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借鉴和素材。
三、反思: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任重而道远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指导来说,新课改就是一阵东风、一场及时雨。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反思不足,排除困难,把握好尺度和火候,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让文化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活动落地生根,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注入传统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