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园冶》是中国古代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由明末造园家计成于崇祯四年成稿,全书共分为3卷,11篇专论,完整地论述了宅园等园林的筑园原理和具体手法。本文对其内容进行解析梳理后进行提炼,从造园思想、造景手法、空间体系的建构、借景、植物造景方面论述该书造园的精髓所在,并结合明代之前的园林建造案例对要点进行了佐证。
关键词:造园;造景手法;空间;借景;植景
《园冶》是中国古代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由明末造园家计成于崇祯四年(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1634年)刊行。全书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方面,论述了宅园等园林的筑园原理和具体手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该书中造园的精髓所在,并结合明代之前的园林案例对要点进行佐证。
一、《园冶》中所蕴含的造园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传统自然哲学思想
《园冶·园说》中有言:“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段话的意思是,因借自然环境营造景观,在涧流边应培植兰花,在合适的环境中做围墙、屋架、路径、植物等要素,彰显出在中国的园林的设计建造过程中,需根据实际的地势环境,借助原有的自然因素, 巧用匠心,努力追求最高的视觉及身心感受。这种因地制宜的建造方式弥补了环境原有的缺陷,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应物性,正与老庄自然观相互呼应[1]。
《园冶·相地》中:“园林唯山林最盛,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这句话的主旨是惟有大自然的美才最能陶冶人之情操。山林之所以最胜,是因为人可以从原生态的大自然中获得怡悦。这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宇宙哲学思想相统一。
(二)巧于“因”,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
《园冶·兴造论》中“‘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这里的“因”是客观存在,在这里指的是自然环境的地势地貌;“宜”是构筑意识和造作行为。說明在造园中要讲求布局得体,分寸合宜的精髓。《园冶·园说》中“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窗牖指设在房屋、车船等顶上或壁上,用以透光通风的口子。《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窗。”[2]“无拘”与“信画”虽可不拘一格,随意创新而画,但并不是乱涂乱画,只有在遵循“融合周边环境、气氛表现”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题材和表现方式才能“信画”,如同栏杆的尺度、形制需受制于其装饰所在的亭、台、楼、阁、厅、堂等不同场合的制约。窗牖栏杆“无拘”“信画”的造法与“合用”“因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能拘泥于形制只顾“得体”,也不可不顾法式只追求“合宜”,反映出“人作”与“天作”和谐共生的思想。苏州园林“艺圃”,又名敬亭山房,全园布局简练开朗,从山水、亭台开间到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都恰在体、宜,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以凝练的手法塑造出隐匿于苏州深处的园林佳作。
二、《园冶》中造景的设计手法
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列举了不同要素的造景手法,尤以相地、立基、屋宇(建筑)、墙垣、掇山、借景最为详尽。现将其中部分章节的造景手法归纳如下。
(一)因地制宜
《园冶·序》中“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苑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可以看出计成的造园主张,并非单纯地利用原来的地形地貌,而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循势填高掘低,使高者更高,深者更深;结合审美情趣,构造亭台并错落有致地在池面之上,使园林美景不但直观地映入眼帘,还能带给人另一个想象的画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拙政园”,以水体为主,沿池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堂、厅、轩、阁等以回廊相连,布局疏密自然有致(如图1)。
(二)因借制宜
“因地制宜”造景是造园的主要手法之一,巧于“借景”则是《园冶》造园者智慧的再现。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将园外景收入园中形成远借,由此及彼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形成邻借,由下向上而形成仰借,由上而下形成俯借[3]。《园冶·借景》中“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就是对此最好的印证。《园冶·兴造论》中说“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这里借的实质是“巧而得体”,巧有两层涵义,一是碰巧的可能,而这里的“巧”则是造园家必须具备智巧的能力,用智慧去发现值得借之景致,无论是园内景观,亦或是园外景观,巧妙地借就是如何使所借之景与所构园体契合,巧之于宜。明代无锡寄畅园选址惠山东麓,造园者有意借了惠山塔之风姿,可谓借景之“巧”,而原本面积不大的寄畅园,经此一借,望高见低,本是园靠山,反觉山在园,因借制宜(如图2)。
(三)掇山的造景手法
《园冶·掇山》中“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意为掇叠峭壁贵在突兀直立,垒砌悬崖则一定要使其后部坚固牢靠。岩、峦、洞、穴要显得幽深莫测,涧、壑、坡、矶要显得自然真实,信步漫游时“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抬头仰望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情。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是元代画家倪云林应高僧维则法师的邀请,协助构建的掇山名作,林中凿石堆山,叠石成林,假山叠石,变化多姿。
《掇山·峰》中“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为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或峰石两块三块拼掇,亦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意为山峰上的石头形状相似,选择合峰纹石,令匠挖笋眼为座,理应上大下小,有的峰石两块、三块拼在一起,也应上大下小。说明在营造“峰”之景观时,对石纹、形态的选择以人观景时所形成的心理感受为重,将人在观景时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强化人对景的主观体验。以苏州留园中的冠云峰为例,高约6.5米,是一块奇美无比的太湖石,具有瘦、皱、漏、透、清、顽、丑、拙的特点。在建造时对其周围草木和冠云台等建筑的高度也进行一定的限制,使得冠云峰更加显得俊俏挺拔,一峰独秀。
三、《园冶》中对园林空间体系的建构解析
《园冶·屋宇》曰:“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庑是堂周的廊屋,俗称“廊檐”,廊是在庑的基础上又向外延伸的一个独立空间,在园林中不但可以连接各个景点,还形成了建筑室内到室外的一个过渡空间,造园者在廊之沿途设置花石竹木、水池假山,形成了诗情画意的又一番“虚无”空间,成为造园中借景手法常用的空间形体。此外,廊在园林中的曲、直、转、合又将整个园区的环境进行了切割与划分,化静为动,塑造出了园林空间的多样性。苏州“留园”的空间结构采用建筑分割法,将景区分成东、西、北、中四部分:中部以山水闻名,池水清澈幽明,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飞檐画栋, 曲院回廊;西部景区安宁清净,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如图3)。建于明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寄畅园的秉礼堂,有石砌小池,池边花木湖石玲珑,还有精雅的厅堂、碑廊,四周回廊复合,形成寄畅园的园中之园。这是对大空间中小空间的设计,应该是最早的母子空间雏形。
四、《园冶》关于借景的概念以及思考
借景的目的是“得景”,通过地宜条件和时宜条件等有利条件的创造与利用,以及对不利条件的转化,来强化人的“得景”感知,实现借景。按照人对园林景物的感知方式的不同,把借景手法分为因视觉借景、因听觉借景、因触觉(肤觉)借景、因嗅觉借景等4种方法[4]。《园冶·立基》中的“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一语双关,不但从“荷风”的触觉方面借景,还从“递香”的嗅觉方面借景。《园冶·园说》:“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不但从的视觉方面借景,还从听觉方面借景;不但将眼前的近景纳入眼帘,偏宜的远景也成为园林的天际线,形成了多维度延伸的视觉空间感,这在当代的景观设计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苏州狮子林中的漏砖墙,恰到好处地将另外一空间中的峰石进行了框景。《园冶·借景》中有言:“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平湖上的浮光一望无际,山峦中的秀色满目可餐。意即不但可以从山、石、化、草、厅等实体中借景,还可以在水面的倒影中借景。苏州留园中就处处运用了此借景手法,通过对池边厅、廊等建筑和植物的巧妙组合,使其在水中的倒影也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五、《园冶》中对植物造景理法的解析
《园冶》全书虽无花木专篇,但内容以植景贯穿始末,从开篇“园说”中的“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到末篇“借景”中的“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反映了植景设计与造园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计成在花木造景方面独特的见解。桂林理工大学的胡露瑶、郑文俊对《园冶》中所涉及的26种有具体名称的园林植物进行了统计,其中乔木12种(梅、梧桐、槐、柳、梨、杨、桑、桃、李、松、柏、桂花)、灌木2种(蔷薇、薜荔)、草本11种(兰花、白芷、白苹、红蓼、芭蕉、芍药、麻、芦苇、荷花、菊花、溪荪)、竹类1种(竹),提及次数最多的园林植物为竹、柳、梅、松4种,这与当人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品节有极大的联系[5]。
文中涉及的20余种植物皆为适宜于江南气候条件的特色植物,同时充分尊重植物的生长习性,如“溪湾柳间栽桃”“堤湾宜柳”“在涧共修兰芷”,意即在溪涧水畔选择柳、兰花、白芷等耐水湿植物,在高冈山麓处“植黄山松柏”等,展现植物蓬勃生长的生态美。《园冶》强调植物应与用地类型相适应,以形成独有的园林特色。《园冶·相地》论及6种不同的用地特征,并有不同的植物景观与之相呼应,如山林地植景“杂树参天,繁花覆地”“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凸显山野趣味;村庄地则“团团篱落,处处桑麻”“门楼知稼,廊庑连芸”,尽显乡土气息。苏州“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还有许多分布在不同景色之处其他植物,形成了院内一时一景的独有特色。
六、《园冶》中诗画的意境塑造
古人将诗、书、画三者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体现和代表,尤以绘画为上,因为它能够直观地将自然界的物呈现在人们的视觉之中,是最为直接的感官方式,晋代陆机更以“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6],表述绘画在传情达意中的重要性,所以绘画成为历代文人宣义明志的重要手段。从宋代开始,中国园林受到诗画的影响就意义深远,出现了以自然山水为蓝本而建造的写意山水园,诗画与园林之间相互影响渗透,以小型多样化呈现在宅邸园林之中,为明清时期的园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园冶》作为明以前造园的总结,在《园冶·屋宇》中提到“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不但在整个园林的构园要素和构造手法上,体现天然图画的意境美,更在各个要素所在的景观節点的细节中,重视绘画形式的表现。苏州“狮子林”中于水边植竹,光线照过,于水面,犹如墨竹画卷,竹丛摇曳,竹影斑驳,疏影横斜,增添几许幽雅情趣,更具画意。
七、结语
明代的私家园林,是以漕运据点扬州为中心,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为园林内容、样式的丰富性提供了保障。比如扬州望族郑氏兄弟的四座园林影园、修园、嘉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江南名园之四。还有一部分造园者是由在朝廷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归隐兴建,他们饱读诗书,思想上富有卓见,当遇到朝廷不能开言纳谏或者因其他原因被贬时,便希望建立一个园子,不闻世事,从而寄情于山水之间,通过各种造园手法仿效自然,营造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世外桃源,这一类的私家园林都带有极强的个人意愿。《园冶》详细记载了这些造园艺术的精髓,时至今日仍旧具有指导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陶楠.《园冶·掇山篇》与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实际应用[J].艺术科技,2015(12):128.
[2]郭廉夫,毛延亨.中国设计理论辑要[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316.
[3]孟东生,曹龙凤,李敏.基于景观设计视角下《园冶》中的造园理念研究[J].现代园艺,2017(15):96-97.
[4]李飞,王欣,姜长稷,朱海雄,刘文军.“借景”概念再思考:以“风”的得景主题为例[J].风景园林,2016(6):16-23.
[5]胡露瑶,郑文俊.《园冶》植景设计理法探析[J].中国园林,2018(12):122-125.
[6]韩久海.从古画论到《园冶》看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理论的内涵[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3):84-86,93.
作者简介:张利利,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