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琪 王艳琦
摘 要:当下高校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成为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并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阴霾,使他们的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問题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已成为影响其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多数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情绪不够稳定;同时,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容易受到暗示产生负面情绪,如不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极有可能对他们未来的学业、成长以及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侥幸心理
侥幸,源于少部分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疫情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这部分大学生认为,新冠肺炎仅有少数人被感染,被感染仅为“小概率”事件,疫情可能离自己很远。加之大学生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各级政府、社会等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积极防控措施,认为个人不必过于担心被感染,尤其自己又远离高风险地,周围也并未出现感染病例。部分大学生对疫情毫不重视,我行我素,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政府、学校以及居民社区采取的各项严格防控措施没有必要,他们对于防控措施不理解,也不支持。
(二)恐惧心理
恐惧,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是对某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异常强烈的害怕情绪。当人的恐惧心理严重时,可伴有烦躁不安、焦虑、头晕、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表现。此次疫情发生突然、传播范围广泛,全国各地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官方发布确诊人数激增,部分地区口罩、酒精等医疗卫生产品脱销。同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全国各地居民社区都开展了进出小区测量体温,并实行出入证制度。比如,一个家庭两天只能一人出门采购物资等,导致个别群众出现恐慌情绪。许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面对来势如此凶猛的疫情,他们尤其担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恐惧心理。
(三)抑郁心理
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降低、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行为缓慢、言语动作减少、自伤或产生自杀念头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个别大学生可能因为疫情的严重情况产生抑郁心理。一方面,全国新闻媒体不断地对疫情进行报道,大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很多信息。个别大学生对疫情相关信息过度关注,加上自我辨别力不足,很容易被一些不实的负面信息影响,产生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居家隔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交流,很可能陷入自我焦虑、压抑、紧张等情绪中无法自拔,强烈的无助感充斥内心,最终导致抑郁情绪的出现。
还有个别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可能来自线上教学。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学业,各大高校均开启了线上教学模式,做到“停课不停教”。大学生根据学校安排,在家开展了全面线上学习。很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需要时间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及时调整,不能尽快适应在线学习,不对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孤独、焦虑、沮丧、恐惧等负面情绪也有可能出现。
(四)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紧张,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部分大学生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很有可能是受到周遭防控措施和氛围的影响。全国新闻媒体不间断地进行疫情报道,部分地区口罩、消毒液等脱销,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不断上升,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部分大学生因对新型冠状病毒缺乏全面的认识而感到过度害怕,稍有不适便认为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整日担惊受怕,紧张不安;或者身边一些人有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就避之不及,担忧不已。这些都属于过度焦虑的表现,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也有部分大学生产生的焦虑情绪,可能源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为了保障高校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部要求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大学生不得返校,高校不得开学。于是,线上教学就此拉开序幕,各大高校通过使用雨课堂、超星、钉钉等互联网平台,有序地开展了网络课程教学。其中一部分大学生是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要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还要面对毕业、升学以及就业的压力。加之社会上部分企业单位因疫情影响不能正常复工复产,人事招聘受到影响,企业实习也被搁浅。雅思考试、考研复试等也相继被推迟。这部分毕业生无法正常进行实习,工作机会减少,又不能参加升学考试以及出国考试。以上种种问题难免使毕业生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他们茫然不知所措,担心自己毕业答辩被影响,担心毕业后不能就业,从而出现焦虑、烦躁、失望等不良心理。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一)大学生自我的情绪疏导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个别大学生出现过度的侥幸、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当出现这些消极情绪时,首先需要大学生自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加以控制。
1.正确和全面地认识新型冠状病毒
在各种自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很多大学生沉迷于各种自媒体信息中无法自拔,他们无法甄别消息是否属实,无法分辨信息的正确与否。此时,大学生应多从官方媒体获得信息,学习基本的医学常识,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基本的防护措施,包括勤洗手、勤消毒、戴口罩、多通风、少出门和少聚会等;做好自我防护,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来应对此次疫情;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相信科学、积极防疫。
2.学会利用多种方式,自我放松,调整情绪
大学生基本都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疫情,疫情后产生消极情绪在所难免。此时则可采取移情法、倾诉法等方法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消化。比如,移情法,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心情,包括看书、听音乐、看电影等,或者将消极情绪写下来,通过纸笔宣泄出来;也可以采取倾诉法,及时向周围的朋友、老师或家人寻求帮助,将内心的苦闷情绪表达出来。
(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干预
学校应当重视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当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建立完整的心理评价与考核体系,并进行线上心理咨询
因疫情原因,大学生并未返校,此时高校应建立线上心理咨询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评价和考核,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也让大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同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线上心理辅导,答疑解惑,帮助大学生疏导负面情绪,使其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2.开展线上心理讲座
学校可定期开展线上心理讲座,向大学生发布讲座时间和主题,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听讲座。心理讲座内容可围绕疫情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展开,也可就新型冠状病毒和心理学基本知识进行普及,使大学生能够利用讲座学到相关知识,进行自我调整。另外,还可对应届毕业生开展专项讲座,就毕业生对就业、实习和升学的担心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3.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大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狀态。疫情期间,由于学生并未返校,家长相比学校更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此,高校教师应注重与家长的联系,应主动、积极、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高校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结语
面对此次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但仍有一些学生面对疫情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产生过度的恐惧、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对于部分高校大学生产生的消极情绪,学生本人、家长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毕业,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回归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新华,高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胡继飞,胡枝子,胡继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教育效果调查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0,(5).
[3]锁冠侠,薛小明.探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与诊改要素[J].高教学刊,2020,(20).
[4]潘文浩,李金津,何必凯,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用户的情感与心理动态分析——以“新冠肺炎”事件为例[J].传媒观察,2020,(7).
[5]周小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的防治措施[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0,(2).
责编:艾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