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班主任除了利用班级文化引导班级建设以外,由于班内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各不相同,经常需要使用个别谈话。
如何将个别谈话谈出效果呢?
一、学点心理学,看到学生产生问题 的真相
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是班主任的基本功,一般是在班主任察觉学生存在某种问题,需要个别矫正时使用。学生常见的问题如不交作业、早恋、上课不遵守纪律等等。想要矫正学生的缺点,必须要找到他的病因。我们看见的往往是表象,看不见的才是真相。学生问题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与原生家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例如上课经常插嘴,脱口而出一些广告词、网络用语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本人性格多是外向,反应敏捷,思维发散强而逻辑弱。这样的孩子多数是家庭溺爱,剥夺他们练习的机会但是又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的。早恋的学生,都是缺爱的。要么父母因为离异、工作繁忙忽略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要么是父母缺乏教育方法,家里充满了比较、斥责、唠叨等负能量。这样的学生往往想要通过早恋,来获得充足的爱。
某天早上,我们班的英语老师气急败坏的把英语作业摔到了我的面前,说学生刘已经多次不交作业,上课无精打采,与之谈话则保持沉默不语,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英语老师没有办法了,把这个问题交到了我的跟前。我稍作判断,感到刘是明显的学习缺乏动力,而缺乏动力的根源是家庭。于是我找来刘,从身边小事切入询问家庭情况。
我:每天早晚是誰接送的?
刘:“我奶奶”。
我:“爸爸或者妈妈会偶尔接送你吗?”
刘:(沉默了一会儿)“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跟爸爸。”
我:“爸爸每天会去检查一下你的作业吗?”
刘:“爸爸最近加班,早上7:30走,晚上10:00回来。”
我:“那妈妈会来看你吗?”
刘:“我生日那天会到学校来看我。”
这样我就大致明白了:这是一个在家里被忽略的孩子,爸爸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他,爸爸妈妈离婚时应该发生过纷争,彼此诋毁。因此,刘感受不到父母的期待,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就出现了不交作业,上课无精打采等结果。
二,打开学生心门,先说长后说短。
我们经常见到,在班主任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中,班主任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说了大半个小时,学生在边上低着头一言不发,此时效果到底怎么样?其实很容易看出来,如果学生全程表情动作保持不变,那其实学生是在“忍受”这段时间而已,这样的谈话并没有进入学生心里,只是让学生变得更加小心,犯错误不被老师发现而已。要想学生听进去,可以“先说长(优点、长处、功劳)再说短(缺点、短处、不足)”
如我与刘谈话时,问完了家庭情况,先拍了拍了他的肩,说:老师才知道,你这么不容易。没有爸爸妈妈的关心,没有人与你聊天谈心,可是你却能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你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承担了太多,你是最棒的孩子。刘的眼泪一下子掉了出来。我继续找他的优点:“看你数学课上,你一直坐得很端正。语文课上,我也发现你非常爱看书,你是一个自觉的孩子。”刘某某的眼泪掉的更加汹涌了,想必这些优点从来没有人肯定过他。
等他情绪平静一点,这时候我才问:“英语课上能听懂吗?”他点点头。我又问:“能把英语自默工作在晚上完成吗?”他不说话。我知道,对于一个在英语方面能力弱的孩子,他不说话表示他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完成这项工作。于是我说:“我们定一个小目标:首先是各科默写,都进入订正的行列,摆脱重默。其次是努力的参与到其他同学中间,比如课上讨论,课间玩游戏等等,努力的参与,而不是缩在一旁的角落里。”这次谈话后,第二天他的语文默写是满分,英语默写终于摆脱了重默的状况。英语老师表扬了刘,于是当天的英语作业就交上来了,通过我和英语老师不断的鼓励和肯定,刘终于摆脱了无精打采的状况,眼睛开始亮起来。
三、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学生的问题,追根究底是父母的问题,因此个别谈话不仅仅是跟学生之间,也包括与家长之间。我国的社会现状是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学生的价值观相比几十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家长的家教理念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作为班主任,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任务: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与孩子沟通。
例如刘的问题源于家庭对他的忽略而造成的爱的缺失。那么仅仅从学生入手,给他一些鼓励,只能持续一小段的时间,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引导家庭改变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忙碌的,婚姻失败的家庭来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家长知道,这个孩子是值得被期待的。于是,我在QQ上给他爸爸留言:语文课上,语文老师把他的《朝花夕拾》借给了刘,他看得非常专注。说明他是一个非常爱看书的孩子。某天数学课上刘反应比较快,数学老师无意中说起,我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家长。除了学习,我还注意观察他的其他优点,比如大课间的时候,虽然他的体力比较弱,长跑一直跟不上,但他一直在跟,这就表明孩子是一个非常能够坚持的孩子。值日工作时,他能够观察仔细,不忘自己是一个值日生,也被我作为一个优点告诉他的家长。慢慢的他的父亲从不接电话到有了回应:“谢谢老师的关心,我做家长关心不够。” 当家长也打开心门的时候,我邀请家长来校,告诉他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如何与孩子对话等。有了父亲的关心,刘的学习有了动力,作业基本都能完成,上课也专注了起来。
探查学生问题产生的本源,打开学生心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这是我们从根源上解决学生问题的“三把斧子”。
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