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土,佛经也随即由此传译。最早在中国出现系统介绍“地狱”的佛经,是由东汉时来到中国的安息沙门安世高所译的《佛说十八泥犁(地狱)经》、《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佛说鬼问目连经》。此三部佛经,虽每篇文章字数均不足三千,但确详尽地介绍了有关地狱的情况,普及了“十八地狱”的概念、较详细描述了地狱诸苦的情形。
一、“地狱变相”题材由来
在佛经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同时,佛教艺术也传入中国,中国佛教艺术也随据当时印度佛教艺术的造型题材所演变,“地狱变相”题材就由此而来。
唐义净译《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七载,给孤独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庄饰。”即往白佛,佛言:“随意当画。”闻佛听已,集诸彩色并唤画工,报言:“此是彩色,可画寺中。”答曰:“从何处作?欲画何物?”报言:“我亦未知,当往问佛。”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安水堂处画龙持水瓶着妙璎珞,浴室火堂依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大小行处画作死尸形容可畏,若于房内应画白骨髑髅。”是时长者从佛闻已礼足而去,依教画饰。(1)此为孤独长者施给释伽牟尼花园之后的一段对白,从中可见当时的印度寺庙“应遍画”,且把不同作用的“变相”题材绘在固定的位置之上,“浴室火堂依天使经法式画之,并画少多地狱变。”可知“地狱变相图”已在印度寺庙中所流行,并且传入中国。
二、“地狱变相图”内容
“地狱变相图”即描绘佛教所谓“地狱”之图画。“地狱变相”的内容不是反映某一部佛經,而是几部佛经中有关地狱内容的综合产物。魏晋南北朝以来,有关地狱的佛籍出现的更多,对于“地狱”的描述更加详细。西晋沙门法立共法矩译《大楼炭经》,其卷二有《泥犁品》,专讲“十六地狱”情况。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佛说四泥犁经》、《佛说铁城泥犁经》、《佛说泥犁经》,分别讲述了“四泥犁(地狱)”情况;“铁城泥犁”情况;描写“罪人”入地狱受苦诸状,“阎王五问”及“八大地狱”情况。《三法度论》经卷下有专章解释什么是地狱及热、寒诸地狱。等等。从这些佛经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狱众生所受的痛苦更是不计其数,诸经也是众说纷纭。地狱酷刑数不胜数,剜眼截肢、开膛破肚、油镬蒸煮、刀山火海等等。可以说当时人们能想象到的酷刑,在地狱中应有尽有。地狱中又有诸多的罗刹恶鬼形象,这些都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素材。
三、中国早期佛教美术中的《地狱变相图》
中国早期佛教美术现存实物有关“地狱变相”题材内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壁画。在新疆库木吐拉石窟的第79窟上就有内容较为成熟的“地狱变相”图像。来到地狱的亡人深处地狱火海之中,左有五名亡人被鬼差拴住脖子,跪拜在地上,像在等着地藏王菩萨的审判;又被牛头鬼差拽着亡人的头发猛撞山之上;又有一亡人被捆着呈半跪状态,左右两鬼差用钜从其头上锯之。
中国古代的画史资料上对于《地狱变相图》也多有记载。隋唐时期,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多次提到当时长安、洛阳的一些佛教寺院中有《地狱变相图》。如书中第三卷所载:西京(长安)寺观之慈恩寺中塔之东南中门外偏,张孝师画地狱变,已剥落。宝刹寺西廊,陈静眼画地狱变,又有杨庭光画。净域寺三阶院东壁,张孝师画地狱变,杜怀亮书牓子。景公寺中门之东,吴画地狱并题。化度寺,卢稜伽画地狱变,今残,两头少许耳。东都(洛阳)寺观之福先寺三阶院,吴画地狱变。敬爱寺西壁西方佛会,(赵武端描),十六观及阎罗王变。其书第九卷记载:张孝师,为骠骑尉。尤善画地狱,气候幽默。孝师曾死复苏,具见冥中事,故备得之。吴道玄见其画,因号为地狱变。李生,失名,亦吴弟子。善画地狱、佛像,有类于吴而稍劣。陈静心,善寺壁。弟静眼,善地狱、山水。虽未有实物流传,但足见当时“地狱变”题材的流行程度之广泛。
除壁画的表现形式,《地狱变相图》也绘于纸帛上。宋《宣和画谱》卷三载:宋繇,唐末长安人,工画道释,妙得吴道玄笔法……今御府所藏八十有三:地狱变相图一……从史籍记载来看,初盛唐中原地区“地狱变”图像已相当流行,只惜现已荡然无存,我们已无法看到其所表现的内容。
从现存于国国家图书馆伯希和敦煌本《佛说十王经》彩绘图P2003中,我们尚可了解《地狱变相图》些许内容。敦煌本《佛说十王经》彩绘图P2003考据为五代末绘本,此中图像描绘的不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狱”场面,准确来说是以描绘地狱十王为主体审讯罪人的场面,据此我们推测中国早期佛教美术中的《地狱变相图》应是以十大冥王为主体的地狱图像。
注释:
《大正新脩大藏经》第 24 册 No. 145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
参考文献:
[1]杜斗成:《〈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马程程(1994.7-)女,江苏徐州,硕士研究生在读,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