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佩 刘昕
2019年12月4日至7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成都举行。本届年会以“重建生态·一锅石头汤”为主题,来自全国3600多位教育人齐聚一堂,共话未来教育。本届年会集结海内外百余位知名教育专家学者、优秀校长、卓越教师及学生代表,通过为期三天的主论坛、国际论坛、学生论坛及十六场分论坛,从校长、教师、组织关系、课程设计、技术、空间设计等多个层面与维度,为重建学校生态提供了新思路。《陕西教育》记者特选取年会几个精彩点,带领大家感受本次活动的创意纷呈以及教育人的思考和探索。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
重建教育生态是当今全体教育人的共同理想。那什么样的教育生态才是理想的呢?在12月4日年会开幕式上,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新校长》杂志总编李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好的教育应该是“森林”的样子。因为“没有一只小鸟会依靠一棵大树而生存,也没有一片森林只容纳一个物种;几乎全部的森林,都是在各种约束条件和变化中,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李斌谈到,真正育人的教育生态,必须依靠学校教育人,如果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团队内部个人与个人之间,能够在更广泛的基础上互为“供应链”,也许世界上就没有比这更强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了。重建学校生态,就是要让好的教育像森林一样为全部生命助长;向大自然学习,破解理想教育的文化、机制、新旧迭代、成本约束等困境。
学校无论如何规模化、集团化,都难以凭一己之力完成新一代学生成长的全部生态,并抵达高阶平衡。发现与倾听、连接与交互、共享与共建才是教育的未来。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如同一锅石头汤的故事,“是我愿出口锅,他愿出点柴,你有胡萝卜,我有西红柿……”教育呼唤更大程度的协同。
大会还正式启动了“石头汤计划”,参会者可以加入线上学习主题教室,把自己在学校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向演讲者和其他参会者提问,也可以在会议期间自由发起独立小讲座。如同森林里的生物一般,各取所需,相互借力,自由生长。
可以说,本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通过3000个一线教育情境问题及“作业解决方案”,把整个年会现场模拟成了一所微型未来学校,为身处相同情境的教育人提供了一次面对面深度探讨的机会,也为国内基础教育生态改良提供更多维度的参考。
未来感和科技感的会场体验
每一届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不仅有新的年度教育风向标信息,还有新的教育技术嵌入创新年会现场,让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们在真实的教育场域里感受新技术的妙用。
一入会场,参会者便感受到刷脸时代的来临,本届年会启用云识客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替代之前使用的电子参会牌,所有参会者只需在门禁闸机处刷一下脸,即可享受秒进,到达此次创新年会的主会场。主会场的场景围绕概念化的“微型未来学校”设计思路,呈现40多个未来学校空间设计与应用概念,每个空间里都设置了一台希沃的交互智能平板,让现场的校长、老师们可以体验当下教室里最火的一款一体机设备。
年会现场还有一座微型美术馆,展示当代艺术150年的经典作品。以前的艺术品大多采用“相框+作品”的方式呈现,本届年会使用还原度逼真的电子屏幕——希沃云屏,搭配实木画框的外型,让电子屏幕也能成为艺术窗口。
除了主会场的嘉宾演讲以外,每年现场还有一些新玩法。本届年会现场共有80个学习点,是由国内最具公共精神的知名K12创新学校、机构、个人众筹而来的学习点内容。每个参会者提前在UMU走班选课系统上选择感兴趣的学习点,在现场进入深度学习与互动交流,也为国内基础教育生态改良提供更多维度的参考。本届年会主办方特别开放UMU线上主题教室,让参会嘉宾们在会议期间,在线上进行教育话题大讨论、嘉宾线上问答、学员分享等互动,会议结束后也可以继续保持深度的交流学习。
此外,智能会议速记APP、VPhoto云摄影平台、新学习APP、共享充电宝站、教育装备展区等都让与会者体验和感受到科技为教育带来的便捷高效服务。
聆听儿童的声音,感受教育的美学表达
在通往会场大厅的巨大钢结构展厅中,白色的芦苇,翠绿的竹叶,彼此呼应;“站立”在地上的“小红人”剪纸,贴在大厅柱子上的课堂绘画……这些构成了“叽叽喳喳的寂静”当代儿童艺术展。
自首屆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起,每届年会都会邀请艺术家策划主题艺术展,从艺术的角度推动教育创新与变革。本届年会,除了每年固定项目当代教育艺术展之外,还增设了“儿童当代艺术展——叽叽喳喳的寂静”。这是从全国上千份儿童绘画中精选出的部分作品进行现场展览,多角度呈现了儿童对自我、社会、自然、世界的多元认知。
在学生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优秀学生代表汇聚于此,用一个个故事,分享了各自的成长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这里,有写完了22本日记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有“化茧成蝶”的初中生,有对人文教育发出“灵魂三问”的高中生,还有要努力冲破社会藩篱的大学生。
“从来没有一个教育的论坛,由学生唱主角。但是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总是把最好的时光留给孩子们。如果孩子们不在场,我们谈论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我们这两天的教育分享的这些成果,能不能在孩子身上得到落地,必须通过孩子们的反馈,达到一种印证。”学生论坛主持人、山东潍坊歌尔教育集团总校长赵桂霞讲道。
四川省教育学会会长刘东在大会致辞中谈道:“未来学校的生态重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打开教室门窗、拆掉围墙,而是在更高的教育境界上,或更高的教育品质和品位上来思考学校发展。它是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学校。重建就是学校站在未来的制高点上,从整体上创新育人模式,创造更加适宜学生的未来教育。”本届年会从开幕式上的艺术表达、儿童致辞再到最后一天的学生论坛,无不展现着这个“微型学校”的人性、温度、故事和美感。
创新教育路上的陕西风采
本届年会上,来自陕西的教育人也为这锅“石头汤”增添了很多“好料”,他们用精彩有趣的内容与来自全国的教育同仁们一起分享了自己学校在教育探索中的先进教学理念。
12月5日主论坛环节中,西安市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白彩玲校长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为大家阐述了后宰门小学教育集团在发展中的思考与成长,挑战与机遇。她认为好学校的“天花板”归根结底是人,是一群人的问题。突破一所学校的“天花板”,需要我们最快地接受时代的信息,承担更大的责任,让学校变成儿童生命成长体验的真实场所。
白彩玲校长把自己对教育的感悟凝练为两个词——归零与重塑,归零是放下名校的标签,怀着对教育的敬畏、怀着对生命的尊重、怀着对未来教育的好奇去学习、创新与实践;重塑各种关系,重塑环境,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表达,重塑师生关系,让老师真正成为陪伴者,重塑孩子与社会的关系,让孩子感受社会中多元的课程。每一个“天花板”,都会带给我们下一次崛起的力量,透过“天花板”,学校可以看到一个个生命成长的鲜活场景,激发起师生探寻的勇气与进取的精神。
在分论坛环节探讨《中小学德育工作进阶之道》中,2018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西安市周至县骆峪九年制学校校长黄利娃分享了以《大山里的学校少年宫——留守儿童的德育怎么办》为题的演讲,黄利娃校长朴实的话语、动情的讲述将他对于孩子们真挚的爱一点一点流露,他通过学校的几个留守儿童的例子,让大家看到这些憨厚淳朴的孩子们眼里对于知识、对于世界的渴望。
黄利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爱伴随每一个孩子的一生,从爱己开始,爱家乡、爱人、爱国、爱社会,让留守儿童缺失了家庭关爱之后,永远不会缺失学校对于他们的爱,“守得住家乡,看得见世界。我希望我们农村的孩子既能了解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也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全面发展,视野开阔。”黄利娃说。
西安新知小学在11号学校会客厅与来自全国的教育界同仁们分享了《让学习者研究起来——学校激活学生潜能的前提与结果》的主题内容,通过分享,与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西咸沣西第一小学在12号展位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新教育”遇见“二维码”——我们和我们的“码行天下”》的主题演讲,龚健辉校长,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码行天下的设计理念、使用方法及实践意义。这款紧密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紧密结合校本课程研发的系列二维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让学习不只停留在课堂上。
让博物馆走进校园,走到孩子中间,使学校成为博物馆;让孩子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学校。12月6日,42号学校会客厅里西安曲江第二小学带大家一起参观了学校里的79个博物馆。闫利娟校长从三个篇章为大家介绍了博物馆建起来了、博物馆课程落地了以及共同成长在路上三个主题,曲江第二小学从2015年建校之初就探索性地开设了常态化的博物馆课程,尝试将丰富有趣的博物馆知识带进“课堂”里。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开设的博物馆课程收到了来自学生与家长们的积极反馈,也激发了不少孩子走进博物馆进行主动性的探索與学习的兴趣。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创新教育年会的举办仅仅只是为熬煮“石头汤”架起了“锅”,在重建教育生态这一核心主题背后,还有无数个具体而微观的话题,无数个亟待更新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全体教育人以“一直在路上”的心态,为创建一个森林般的教育生态重启心智模式,拓展思维格局,锚定信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