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宗,程 平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平顶山林场,甘肃 武威 733100)
河西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荒漠化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求也不断提高,营造林建设成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林业建设发展不仅是造林,重点还在于营林,应该从现有的林业资源管护和培培育着手,全面响应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发展思想和理念,逐步改善河西地区林业资源发展状态。林业建设质量决定了林业建设的思路方法,体现了现代林业建设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的合理运用。
在造林前进行因地制宜地制定造林计划是提高营造林建设质量的保障。但是在实际营造林工作中,由于不同区域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对前期造林设计和规划没有足够的重视,致使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许多营造林工程在规划设计时直接生搬硬套其他区域或者其他项目,使项目建设时不能很好与实际情况相契合,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明显下降,苗木选择、定植和管护等方面出现不少问题,导致造林建设质量低,不能有效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
林业上有句俗语“三分造七分管”,这直接体现了林区管护的重要性,但是很对区域营造林工作对苗木的定植比较重视,但是后期对苗木的管护缺乏有效措施,导致很多苗木由于缺少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供给,植株生长发育受限,生长势衰弱,进而使病虫害发生率升高,苗木大量死亡,或者苗木成材率低,最终影响营造林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发挥[2]。同时,林区不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方式,以及缺乏完善和系统的管理体系,在营造林工程中不够科学和专业,不能及时有效发现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保证营造林的建设质量[3]。
基层林业管护人员是最直接营造林的建设者和管护者,与营造林的建设质量有直接关系,但是,现在基层林业管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护水平普遍比较低,不能及时有效发现和解决造林和管护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营造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还会使营造林质量严重下降。部分地区对基层林业管护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营造林技术和知识培训,同时,基层林业管护人员对新技术新思想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无法满足新时代造林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的高要求高标准。
营造林建设中苗木种类选择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也是影响造林效果是否实现高效的蛀牙因素[4]。不同的树种对于土壤、气候有不同的要求,在造林之前必须对造林地块的土壤环境和气候进行深入调查,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树种,同时苗木来源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一般造林苗木主要来源于当地育苗基地或从气候环境相一致的地区就近调运苗木,再将苗木尽快移栽到指定区域,同时给予科学合理的管理。
造林地块土壤环境质量是影响造林苗木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苗木定植于土壤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供应给植株生长发育,如果土壤养分匮乏,不能满足苗木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就会影响植株正常生产,生殖导致死亡,因此,在造林之前必须对土壤状况进行改善以便为林木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正常环境。土壤改良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尽量降低苗木管护成本,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一是造林期间在保护原有植被和地貌的基础上采用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二是在林间合理种植可以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绿肥植物具有很强的固氮作用,能够为新定植的苗木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三是优化人工造林群落结构,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种类较单一林区更丰富,土壤结构松散,透水性和透气性也较单一林区更好,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林木病虫害发生几率,有利于保持林区小环境生态平衡,实现长期生长的目的[5]。
适地适树主要是指通过对造林区域土壤和气候环境进行充分调查分析后选择适宜于当地环境的树种进行定植。适地适树不仅是确保造林实现成果的关键环节,更是保证造林建设质量的最基本原则,能够使树种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生态作用[6]。适地适树的前提是在造林前必须掌握建设林区各种基本条件,比如地理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等。适地适树技术应该建立在苗木与定植区土壤状况相适应的基础上,应该从树种对土壤环境的适应性出发对土壤理化进行改善,从而保证土壤与植株具有较好的适配性;同时,也要根据土壤改善结果选择相对适宜的苗木进行培育和栽植。
培育造林所需苗木是营造林建设的基础,育苗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将有效助推河西地区林业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河西地区营造林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和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林业建设对苗木的需求量也持续增大,给传统的造林苗木培育技术带来了压力越来越大,高效育苗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成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工作。无性繁殖苗木培育技术是依托组织或器官再生能力,通过无性繁殖方式能够在短期内培育出大量生长势一致、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苗木,有效缓解了营造林苗木需求压力。平衡根系容器育苗技术是用无纺布等根系容易穿透,不易出现窝根的材料制成育苗营养容器,通过其通气性、持水性和较强的营养物质传输能力,可以显著提高造林苗木生长势,提高营造林质量。
河西地区最常用的造林模式就是植树造林,即先通过苗圃进行树种培育,待树苗生长到一定适宜大田栽植的程度后移栽定植实现造林,这种造林方式苗木成活率相对较高,能够更好的适应大田环境,在河西干旱地区比较适应。分殖造林模式在一定范围内也有应用,即通过种植树体可再生部分来完成造林,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经济型,苗木成活率较高,但是对土壤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而且实际操作的难度很大。播种造林就是通过撒播树种,通过一定的管护措施促使其正常生长,该方法适宜的大面积造林,但是该方法需要比较成熟的抚育管理技术,否则苗木成林成效较低。
林区病虫害对林区苗木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直接影响营造林质量和产生效益,做好林区病虫害防治是保证林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长期有效的重要措施。林业病虫害防治主要是通过外界认为干扰,改善林区苗木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和损害程度,提高营造林的建设质量。河西地区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有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技术依托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平衡,通过生态系统内部促进和制约关系发挥有效的防控作用。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喷施化学药物,在短时间内快速和高效的对林区苗木进行防护,但是该技术药物喷施会促进病虫产生抗药性,不适用于长期单一药物使用。在实际生产管理中,应该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程度合理配施化学药物,同时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联防联治。
林区苗木树种间的关系对优化营造林结构、提升林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单一树种造林虽然可以缠上较高的美观性和整体性,但是对生态效益发挥有不利影响。随着单一树种生长,部分造林区域会出现土壤养分供给不足,或者林下区域光照不足,影响林下动植物生长[7]。因此,在造林前可以合理选择不同生长类型的树种进行混合定植,产生合理的生长梯度和土壤水肥利用的立体化,提高林区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可以改善营造林生态稳定性,有效减缓病虫害侵害传播速率,方便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干涉手段。在采取混交造林技术时还需要控制林木之间的定植密度,合理控制造林苗木生长势,提高整体建设质量。
为了有效提高营造林建设和管理质量,首先应该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抚育管理规程,在此基础上督促有关人员和部门合理安排和落实营造林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往在营造林工程建设过程中总会出现管理水平不高,建设效益低下等现象,这就是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和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抚育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营造林没有有效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8]。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抚育管理水平。营造林管理主要是由专业管护人员落实各项措施,如果管护人员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就会影响抚育管理措施高质量完成,导致林区管护水平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