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盖伦
出现传染病,要对物资和人力进行调配,调配到哪里,调配多少,应该要有科学依据。如何对传染源进行科学管控,如何对城市内交通和城市间交通进行管控,如何对普通人的活动范围进行合理规划,都应该有依据。
举国上下,都在为打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而努力。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在疫情发生以来,分别于1月25日、2月1日和2月3日写了三份建言。
对抗疫新药研发要有怎样的预期,如何建立科学决策系统,为何需要尽快建立动物模型……对此,丛斌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
江西井冈山机场工作人员利用红外人体热成像测温系统对乘客进行体温监测(2月10日摄)。 新华社发(司马天民 摄)
记者:随着我们对病毒研究的深入,对它的传播途径也有了更多认识。最近也有说法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存在消化道传播,您怎么看?
丛斌:我们一定要做到科学防控,弄清楚病毒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病毒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疫情防控策略。前段时间,有研究发现,某些新型肺炎确诊患者粪便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但是,不能因为核酸呈阳性,就认为一定存在消化道传播。病毒进入人体上消化道后,它的外壳、也就是感染人体的装置会被胆汁消化掉。因此,即使在粪便中检出病毒核酸,也并不意味着病毒仍有感染能力,除非我们能够在粪便中检出病原体。所以,现在还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消化道传播。
记者:您这次在建言中提到了要尽快研制新冠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能否具体介绍一下?
丛斌:是的,要尽早建立新冠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这个必须要做,而且越早越好。新型传染病一旦发生,就应有团队集中力量研制该病的动物模型。动物模型可以筛选、评价有效药物和疫苗,帮助我们研究发病机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我们不能直接在人身上做实验,必须建立一个和人类疾病特点极其相近的动物模型,比如说非人灵长类动物。对染病动物进行解剖,我们可以对其组织器官的病变、病情的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无论是药物的筛选还是新药和疫苗效果的评价,都需要用到动物模型。
记者:您在建言中还提到,药物选择应把重点调整到抑制肺部炎症的方向。
丛斌:目前的情况是,还没研发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抑制有特效的治疗药物,疫苗也还在研发中。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是治愈病人,挽救病人,控制疫情。新冠病毒与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CE2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过程,会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过度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肺部炎症。病毒引发的炎症一旦失控,就会引起急性肺损伤,急性肺损伤最终导致病人缺氧,病人会呼吸衰竭,有的还会出现肺动脉高压,严重影响右心功能。我们实验室在以往的研究中还发现,一旦急性肺损伤出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肠粘膜。因为急性肺损伤和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会伴发小肠的微循环障碍。小肠的微循环特别丰富,肠壁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后,容易引起内毒素血症,引发内毒素休克,再发展下去就是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所以要想办法控制肺部的炎症,改善肺部病变,改善全身微循环,阻断疾病的发展进程。
2月13日,安徽省肥西县党员志愿者潘秦在肥西县紫蓬镇燎原社区路口为来往村民测量体温。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既然没有特效药,就要采取老药新用的原则,筛选已经经过验证的上市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考虑从免疫调节入手寻找救治方法。另外,还要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的免疫功能状态进行详细检验,尤其对免疫细胞各亚型功能进行分析。寻找关键活性细胞,利用动物模型筛选已上市的免疫调节药物、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
记者:有的单位目前也在做一些药的体外细胞学研究,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丛斌:对一些药的治疗效果,要慎重表态。不能只在体外细胞实验中看到对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就认为该药物能够治疗新冠肺炎。药物有没有治疗作用,至少还要经过动物模型的评价和临床试验。不管是什么药,如果仅仅通过细胞学实验就得出药物有效的结论,这个说法不够慎重和准确。新药研发有一些法定的必经程序和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记者:除了药物治疗,在病患心理上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
丛斌:我也注意到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问题。住院病人每天有大量时间无所事事,只担心自己的病情,胡思乱想,越想越恐慌。病人渴望与医生交流,但医护人员又非常忙碌。病人始终处于一种应激状态,此种状态既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又会促进全身性炎症而使病情加重。从科学上讲,这可能是影响疾病转归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视。我建议医院给各病房安上轻柔的小喇叭或提供视频,讲解员通过音频或者影像给病人以鼓励,耐心讲解,消除恐慌,进行安抚。
记者:您为什么提出要建立系统性科学管控模型,这是一个怎样的模型?
丛斌:防控传染病流行主要就是把握三个基本原则: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
我们要用数据说话。出现传染病,要对物资和人力进行调配,调配到哪里,调配多少,应该要有科学依据。如何对传染源进行科学管控,如何对城市内交通和城市间交通进行管控,如何对普通人的活动范围进行合理规划,都应该有依据。
到底怎么管,要建立相应的数理逻辑管控模型。比如,根据某地区的发病人数、易感人群数量、治愈人数等数据,计算其需要的物资和人员的数量。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走进工作区域准备对动车实施消杀作业(2月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我们需要对现在庞杂的数据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和分析。目前在防控中发生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可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通畅,或者是没有整合利用好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应该建立物联网性质的管控模型,实时掌握医疗人员和物资的动态变化。
记者:具体从科学研究到临床治疗,都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丛斌:我们要建立以医学循证数据为导向的疫情防控决策体系。对实时监测的病毒流行学大数据、临床感染病例数据、治疗相关数据、新冠病毒转染细胞数据、病毒感染动物模型数据等都需要收集,做科学分析。
而且,这些工作不能大家各做一摊,数据应统一上传、统一管理。比如做病毒对细胞感染情况的研究,实验流程各个环节的数据应该都要有,对同一个实验研究起码应该有三个实验室同时进行,其研究结果和实验数据供大家对比分析。在临床治疗时,我们用了什么治疗方案,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数据都该得到及时共享。
有了数据,就好像指挥中心有了大脑。不然今天你这样说一句,明天我那样说一句,会造成混乱。有个统一平台,我们就能让专家、尤其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进行实时分析。要用复杂变化的数据为导向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动态调整工作内容,抓住临床救治这一主要矛盾,更多地挽救病人、治愈病人。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很多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有大局意识,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听党指挥,积极攻关,以各种方式奋战在抗疫前线。我们平时也要建立专门的队伍和处理流程,做到疫情来临时分工明确、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