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 杰
金融行业的高利润和高风险,是一直讨论的话题,而监管政策就像是过桥时的栏杆,保护每一个用户安稳前行。
2013年到2015年,金融行业“乱象丛生”。中国市场上P2P网贷平台数量从800家增长至2595家,因此而产生的数据盗用等违法现象也层出不穷。到了2017年,数据公司就更为疯狂:非法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牟利,更有甚者利用掌握的个人信息进行贷款推销、软暴力催收等,践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这种情况随着2018年重点垂直行业数据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开始逐渐有了好转。直至2019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发起一场整治风暴,针对大数据提取、应用上的违规现象,摸底大数据的使用边界和采集边界。可以预见,一些技术实力强、合规要求严的大数据风控平台将获得较好发展,而靠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牟利的机构将会被淘汰出局。
在金融科技浪潮的席卷之下,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用科技重塑业务发展模式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共识。
为动态监测技术进步对金融机构业务模式产生的影响,预测监管模式即将发生的变化,及时向监管部门表达各方利益诉求,向社会传播各种创新业务模式,日前召开的2019中国数字金融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国广财经、环球财经联合发布了首个《全国跨界数字金融联盟倡议书》(以下简称倡议书),共同推动数字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回望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影响行业格局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技术革命。从早期计算机的兴起以及高速计算能力的发展,带来电子化的交易,到现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的风起云涌,技术革命正在极大地改变和助推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行业自身巨大的应用场景也在助力金融科技的快速进步;另一个是监管政策。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各种以创新之名行违法之实的行为开始越来越多的暴露。
科技的进步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动了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高新科技的未知,也成为了被违法之徒利用的弱点。
在经历了P2P大面积暴雷之后,监管部门也开始加大力度,比如要求所有的金融业务都要“持牌经营”,而且审批准入的门槛也在逐渐提高。在央行最近发布的《2019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也表示监管架构方面,注重功能监管和持牌监管,确保监管有效覆盖。
在这种情况下,《倡议书》提出:监管的逻辑和制度框架,将决定金融科技发展的节奏。未来,应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行业更好地进步,这是全世界监管者共同的目标。
除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支付方式的变化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随着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跃居为中国主要的支付方式,这给传统金融体系的渠道结构带来三个巨大的改变:一是消费者从通过银行渠道进行支付,转变为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支付,导致消费者的行为数据和消费数据被互联网公司获得,银行则失去重要的数据资产;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影响下,央行清算中心2017年成立网联清算有限公司,替代其与银行的直连,从而形成银联负责传统网下银行间的资金清算,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的转接与清算业务由网联负责;三是互联网企业通过数据使用方式、数据分析方式的优化,正在深度影响金融业对于公司、个人信用、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对此,《倡议书》认为,未来的数字金融的监管模式也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基于金融的本质,无论数字金融使用什么概念,设计什么样的业务模式,监管部门将根据其业务性质纳入监管;二是对于变化过程中的数字金融,监管沙盒的大小将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三是监管部门将在传统金融业、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机构和消费者之间,综合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但对于数字金融行业的探究,却远不止于此。
这也是《倡议书》的初衷:由不同角色所组成的全国跨界数字金融联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共同探究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监管趋势,运用科技力量,加速金融行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