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柳传志:惊涛骇浪35年

2020-03-07 05:18孙冰
中国经济周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柳传志联想集团幸存者

孙冰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没有仪式、没有发布会、没有媒体采访,主角甚至都没有露面,一封公告,75岁的柳传志完成了35年传奇生涯的最后谢幕。

2019年12月18日,联想控股(3396.HK)宣布,柳传志卸任联想控股董事长,朱立南也同时卸任公司总裁,宁旻接任董事长,李蓬出任首席执行官(CEO)。

“联想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使我们未曾虚度光阴,有机会成为创业者,有机会把联想从十几个‘书呆子发展成人才辈出的现代企业,并通过实践为社会切实做一点事情。”柳传志在公告中说。

成功从无坦途。太多的故事因为拥有了辉煌的结局,而被包装成为传奇,但传奇背后都是幸存者的游戏。改革开放走过40年,联想创业35年,作为中国市场经济浪潮中诞生的第一批企业家,柳传志的故事是一个“大时代”里的故事,一个在惊涛骇浪中成为一块屹立不倒礁石的故事。

柳传志曾经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自己很幸运,也很幸福,这辈子很值。确实,40岁创业,35年间,有太多次生死时刻摆在他的面前。离开体制下海创业,当时尚未明确的政策环境中进行国企改制,“贸工技”道路的艰难选择,“蛇吞象”的“消化不良”,不平坦的国际化之路,多元化和业务拆分,管理团队的代际传承和接班人体系的建立,数字化浪潮下转型……

柳传志和联想走过的每一步,都有无数同行者倒下;哪一道坎过不去,可能就没有了今天的联想和柳传志的功成身退。“幸存者”柳传志和联想蹚出了一条路。

“企业家”柳传志“家国情怀”“产业报国”

柳传志生于1944年,他常常说,“家國情怀”“产业报国”是他们这一代企业家身上最明显的时代烙印。当然,这也是他们留给后来者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4年,40岁的中科院计算所工程师柳传志和10位同事一起,在曾经作为计算所传达室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开始了“下海”创业之路,后来的“全球PC之王”“世界500强”联想的故事也缘起于此。

这一年,后来被称为“中国现代企业元年”和“中国企业家元年”,海尔、万科、健力宝、科龙、南德……都起步于这一年,柳传志、张瑞敏、王石、李经纬、潘宁、牟其中……成为第一批“弄潮儿”和“吃螃蟹的人”,虽然如今的结局,已大不相同。

虽然,柳传志的财富数字从未登上过任何榜单,外界冠以的“教父”之名他一直不肯笑纳,但论声望、论人缘,柳传志无疑是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马云称其为“自己的偶像”,王健林叫他“老大哥”,雷军把他视为“旗帜和中关村人的楷模”,冯仑视他为“最钦佩的人”……

与神秘的任正非和“出世”的张瑞敏相比,柳传志更加“透明”,他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他人。他创立联想,也在“复制”联想,通过投资孵化出更多的优秀公司,他的“中国式商业哲学”至今仍然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企业家。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柳传志被授予了“改革先锋”的称号,颁奖词中称其为“科技产业化的先行者”。

35年惊涛骇浪  三退两出

最初的联想是以代理国外品牌电脑起步的,柳传志为联想选择了“贸工技”的发展道路。到底是“贸工技”还是“技工贸”,他与倪光南当年的“柳倪之争”曾轰动一时。这在后来曾饱受争议,有人认为柳传志不够重视技术,会导致联想之后发展受限。

柳传志也谈过此事,他认为,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因为当时想搞“工”也拿不到生产批文,只能先从贸易开始。那时没有风险投资,做技术需要钱,只有先做贸易才能养活工和技。“贸既是一个积累资金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说。

1990年,联想开始走上自主品牌之路,并与IBM、Dell、惠普等国际巨头展开竞争。1994年,联想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募资之后,联想发动了PC价格战,逐渐在竞争中取得优势。1997年初,联想电脑第一次成为中国市场冠军,并随后成为亚太市场第一名。

与此同时,除了激烈的业务竞争,联想还面临着另外一道难题:股份制改革。联想原本是中科院百分百持股的国有企业,但激励问题解决不好,企业不可能做大走远。在政策尚未明确的当时,没有正确答案,政策制定者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有人钻了政策的空子,发了大财,但也有人落进了陷阱,锒铛入狱。不少企业的改制方案被叫停,中途夭折。而柳传志反复强调一句话:联想要改革,但决不当改革的牺牲品。

最终,联想用了8年时间,顺利完成了经营机制转变和企业股权改革,这背后是柳传志在复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超人的敏感度,既有谋略和远见,也有决心和耐心。柳传志把联想的改制形容为“拐大弯”,这为后来很多国有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产权改制蹚出了一条路。

似乎一切都准备好了。于是,曾经的“贸工技”小厂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大愿望:成为“世界500强”。但要实现这个梦想,联想就一定要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2001年,柳传志将自有品牌电脑业务和IT分销、服务业务拆分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并分别交给了他精心培养的两位接班人杨元庆和郭为。柳传志第一次选择退下来,让年轻人上,而自己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联想控股上。

2001年6月,郭为率领神州数码赴香港独立上市。4年后,郭为兑现了自己“再造一个不叫联想的联想”的诺言。2005—2006财年,神州数码的营收达到198.65亿港元,而在分拆时“老联想”的制造业务营收约为198亿元。

2004年4月1日,联想集团将英文名称由“Legend”改为更适合全球市场的“Lenovo”,国际化野心显现。彼时已经坐稳中国及亚太市场第一电脑品牌的联想,上演了一出震惊世界的“蛇吞象”。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IBM的PC业务,并由此跻身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仅次于美国的惠普和戴尔。联想当年的营业额仅为30亿美元,一年利润2亿多美元。而IBM的 PC部门营业额达130亿美元,在被收购之前已亏损2亿多美元。

此次收购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柳传志和联想的声望达到了顶点。而柳传志再次选择了“退下来”,把联想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交给了“少帅”杨元庆。

但“新联想”果然出现了“消化不良”,国际化经营难度巨大,也让联想遭遇了“成长的烦恼”。股价暴跌、巨额亏损、大规模裁员……更为不幸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又席卷而来。

2009年,柳传志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很快稳住局面,联想集团第二年就实现了业绩逆转。2011年底,联想战局稳定,柳传志再次功成身退,将工作重心回归到联想控股。

2008年,联想以167.8亿美元的销售额跻身世界500强,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500强的民营企业。2013年,联想集团终于成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的第一名,并随后逐步坐稳了全球“PC之王”宝座。

2014年,联想集团又先后完成了对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和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收购。而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联想也再次完成战略转型,并正在逐步推进“智能+”战略的落地。

其实在联想内部,柳传志早已退居二线,尤其是5年前,柳传志罹患肺癌,退意更浓。但因联想控股要IPO,柳传志为不让自己退休对公司股东利益有所影响,才暂缓了退休计划。

“复制”联想打造 “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

在将联想集团交于杨元庆之后,柳传志自己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母公司联想控股上,他先后率领联想控股进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相继成立了联想投资(后更名为君联资本)、弘毅投资和联想之星。

而柳传志和联想控股想做的事情就是“复制”联想。联想的创业故事,无疑就是一部浓缩版的中国科技创业史,而联想控股也在中国创投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

联想控股希望借助“资金+管理”,开辟一块崭新的业务领域,帮助和促进中国创业企业的成长。

当代中国企业的商业起步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靠求学国外。“联想学国外,国内学联想。”联想会把国外的先进管理经营方法“翻译”成中国版,再输出给其他中国企业。而柳传志独特的“中国式商业哲学”,可以说影响了三代中国企业家。

柳传志曾自述是一个“守正出奇的人”,出牌都有规则,到一定程度会冒一次险,集中做一次出奇的事情,但不会经常去追求高效率、高回报。虽然外界也会评价柳传志笃信的“想清楚了再干”让联想会错过很多机会,太过保守。比如,错失了互联网业务,拒绝了前来融资的BAT。而柳传志对此表示,如果联想的愿望是做百年企业,那一直做正确的事更重要。

目前,聯想控股已投资了800多家企业,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200亿元,已经形成天使投资、私募和股权投资的全阶段覆盖。2015年6月29日,联想控股在香港主板整体上市。

联想控股从“柳传志+朱立南”组合变为“宁旻+李蓬”,更年轻化、国际化的“宁李组合”正式接棒,成为联想控股新的管理核心。外界对继任者宁旻非常关注,但宁旻非常低调,极少公开露面和亮相媒体。宁旻生于1969年,大学毕业后即加入联想,职业起点是柳传志的助理,接任前是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在柳传志的管理思想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他对于联想管理团队的代际传承,也很早就提出了要做一家“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的想法。而柳传志对于接班人,一直是“扶上马,再送一程”。

但实际上,柳传志在漫长的交接班过程中,并非是把联想交给一个人,而是早已完成了对于整个联想体系的拆分,并为每个业务找到合适的掌舵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或许才是联想真正的“成人礼”。

“联想之于中国,就像水在水中。伟大的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柳传志如是说。这是一个人的谦虚,更是一个人的大智慧。

责编:李慧敏  lihuimin@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

猜你喜欢
柳传志联想集团幸存者
周光召的大气度
中国“IT教父”功成身退75岁柳传志告别联想
任何时候都不要埋怨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