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识陷阱,多维思考,拓展写作空间

2020-03-07 05:24丘晓锋
广东教育·高中 2020年2期

丘晓锋

目前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容乐观,很多连基本的写作常识都没有,就更谈不上作文能分析透彻,见解独特深刻了。像写作技巧的学习,其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基本上通过例文的示范、评点、归纳就能一窥其貌,但它只是“末”;能对事物作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多维思考,去伪存真,才是“本”。基于此,笔者想通过一则材料进行说明。

一、材料呈现

耶鲁大学毕业生辛德仁于1957年设立耶鲁大学辛德仁奖,以鼓励学生藏书。1963年的比赛,冠军颁给一位收藏《火车时刻手册》这类书籍的学生,而藏有二百部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以及与福克纳有关的书籍的布罗斯基获得亚军。布罗斯基后来成为著名藏书家,他把藏书捐给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而不是耶鲁。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耶鲁大学或布罗斯基的做法,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巧识陷阱

写作,就要对材料出现的对象进行分析解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学上称之为“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它包括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两种行为方式。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而影响我们判断的因素主要来自生活经验、家庭教育、文化传统、格言、警句、民谚、俗语等,它们看似正确,实则存疑之处甚多,像谚语“树老根多,人老识多”,其实这两者没有可比性,因为“根”是“树”的自然属性,而“识”是人后天积累而成,更何况人老并不一定“识”就多,还有可能是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回归材料,对布罗斯基捐书行为的分析,我们心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或许就是他是出于不满和报复。会有这种想法其实很正常,因为我们有直接(经历过)或间接(听说过或见过)的生活经验。假如一认定这种结论就马上行文(其实材料里的“后来”、“著名藏书家”已经暗示我们这种推测是错误的,甚或用归谬法也很容易判断),恰恰就中了命题者的陷阱,致使文章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這种思维陷阱在高考中很常见,如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

考生容易受画中人物和数字的影响,定出“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等只围绕“分数”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的中心——当然这样理解也对,但容易人云亦云,文章较难出彩,显然考生在对事件归因的时候就受到了命题者的有意“引导”——既给了“馅饼”(有了写作思路),又设了“陷阱”(使考生先入为主,导致思维固化,难以发散联想,进而也就达到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不但达到了让考生有话说,完成基本的写作任务的目的,更能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其实只要稍微发散一下就能思考出更为贴近生活和深刻的观点。画面中的“孩子”可以思考为某群人、某个团体(企业)乃至国家;“数字”除了理解为“分数”外,还可以是个人(团体)的成绩(绩效),或社会、国家的进步程度等,比如从“数字”与“个人(团体、企业)”的角度考虑,可思考“如何科学化考量的探究”、“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进步与退步的思考与判断”;从“数字”与“社会”的角度考虑,可思考“唯数字奖惩的社会化表现”;从“数字”与“国家”的角度考虑,可思考“国家发展不能唯GDP论”……总之,写出的文章才不易大同小异,更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三、多维思考

识破陷阱还只是第一步,核心还在于如何多维认识对象。仍以藏书奖这则材料为例,它的核心在于如何看待耶鲁大学把冠军颁给收藏《火车时刻手册》这类书籍的学生,换句话来说就是耶鲁大学看到了《火车时刻手册》里被我们忽略了的价值。那么,应该如何认识《火车时刻手册》的价值呢?

同学们首先会想到的当然是它的实用价值——方便人们更好地安排出行时间,给生活带来便利。及此,不少同学的思维就僵化了,不知该往何处想了。思维活跃一点的还能想到它的历史价值——作为时代的见证,能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更优者,还能想到它的研究价值——城市规划研究者能从其中的时刻分布、停靠站台的多寡、行程的远近等去研究城市的发展变迁乃至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变革等,能做到这一步着实不错。难道就没有其它的价值了吗?至此同学们的思维还停留在什么层面呢?不妨回顾一下刚才的思维过程,不足之处也就一目了然了。

很明显,得出实用价值的思维点是站在过去的角度——其便利的是过去那个阶段的人;得出历史价值或研究价值的思维点是站在现在的角度——从过去和现在的时间跨度中发现价值,而这两者的思维点都侧重的是物的物质价值,忽略了它的精神价值。试想一下,在今天当年的铁路建设者目睹该物时会作何感想?是不是能勾起他们对当年开山凿洞、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深情回忆?是不是能成为一个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有力的精神载体?是不是能成为一座城市最温情的回忆,更能塑造和体现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铁路线的开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凝聚的是一代代人的智慧和血汗,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发扬开创精神、拼搏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这种精神甚或说就是“国家精神”,对当下乃至未来同样具有巨大作用,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国家在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第一个提出的就是“富强”。那么“富强”从何而来?天上不会掉馅饼,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不正需要一代代人去为之努力奋斗拼搏吗?这样想来,《火车时刻手册》这类书籍的价值就绝对不会低于文学作品的价值了。

这种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维方式叫什么呢?我们称之为纵向思维。它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即把事物放在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事物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和前后联系,以此来把握事物及其本质的思维过程。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写作的在我们的课文和名著中也很常见,像余光中的《乡愁》、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是典范。这种思维方式在高考中尤为常见,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就是按纵向思维的方式,从时间的跨度中选取国家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所选事件又比较多样化,既有重大灾难和体育盛事,又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领域等,给同学们提供的写作空间是比较大的。明了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能快速找准立意了。从材料的时间跨度来看,谈的是个人在成长、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民族在追梦、国家在富强,那么“世纪宝宝”写给下一代人的不就是我们要有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同理也希望你们也要有,内在逻辑就是彼此都有际遇和机缘(见证者)、使命和挑战(责任),都在追梦和圆梦(同为创造者),如《以青春芳华,谱写时代乐章》。或这一代人的顺利“同行、成长”,是建立在上一代人的不辱使命、勇于挑战的基础上,因此,这一代人同样要继承和发扬,才能使下一代有好的“际遇和机缘”,同样,这一代人也希冀下一代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个人融入时代、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去,如《追逐之光,代代相承》。

再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年作文在立意上没有多维度的指向,重点在怎么体现材料里的“深思”和“复兴中学”等关键词。用纵向思维就比较容易解决这一问题,青年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对劳动价值和文化传统(过去)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对历史使命(未来:民族复兴)没有清晰的认知。“复兴中学”表面上看是命题人的无意而为之,只是规定学校的命名,但如果考生能结合当下国家发展目标、民族振兴来谈,无疑会深刻得多。既读“圣贤书”,又闻“窗外事”,显然这也是命题者所倾耳拭目的。

与纵向思维匹配的则是横向思维。它是一种同时性的横断性思维,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情况,在同左邻右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该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活动。像“田忌赛马”的故事,化被动为主动,就是运用横向思维的产物。这种思维方式同样适用于高考,好似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个材料运用横纵思维均可。运用横向思维的话,假如选择“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这两个关键词。站在前者的角度看,比传统的纸币好处多多,像不会收到假钞,没有了烦琐的找赎程序,减少了病菌通过纸钞传播的可能等;站在后者的角度看,比传统的出行方式更便捷环保等。两者都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新鲜事物,告诉外国读者中国不再封闭落后,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有了巨大变化,体现了中国追赶甚或引领世界潮流的决心和能力等。再如“中华美食”“美丽乡村”“广场舞”,可谈魅力中国;“共享单车”“一带一路”可谈开放的中国;甚至可从“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中看美玉之瑕,总之写作角度是多元的。

近几年高考的审题难度虽然降低,但并不意味着审题就没有难度了,像2018年的作文,材料要审好就不太容易。什么是“新世纪的中国”?什么是“中国的新时代”?这些不考虑清楚,作文的核心就较难把握准了。因此,在分析材料时一定要注意命题者的要求,特别是设置的思维陷阱;在分析事物时,要构建起横纵思维的“坐标系”,把对象放在这个“坐标系”里多角度思量,拓展写作空间,往往就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进而提升作文的质量,写出较有深度的文章来了。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