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磊
嘉靖帝,即明武宗堂弟朱厚熜,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
明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量,决定由近支皇室朱厚熜继承皇位。这位皇帝有勇有谋,通过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逐步掌控了皇权。在位早期,他励精图治,整顿朝纲,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但之后的一切转变,几乎都来自嘉靖二十一年那场“壬寅宫变”——11个小宫女想联手勒毙他。
据史料记载,宫变之后,原本就迷信的嘉靖帝长期不理朝政,一蹶不振,最终激起民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嘉靖帝在寝殿放置27张龙床,是否与宫变有关呢?其中又有些什么故事呢?
小小的乾清宫真放置有27张龙床吗?
明代嘉靖时期的大臣张合在著作《宙载》中,明确写着嘉靖时期的乾清宫,有27张床。对于一个小小的乾清宫,这个数目实在太过庞大。乾清宫是明代皇帝的住所。张合去过乾清宫,作为刑部主事的他,进入乾清宫,是为了办案。办的是嘉靖遇刺案——11个小宫女想联手勒毙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壬寅宫变”。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11位宫女,等待嘉靖帝熟睡后,想将其勒毙。档案上说,宫女杨金英时年30岁,年龄最大,有胆略,是她们的主谋之一。在行刺时,这十来位宫女分工合作,由杨金英去拴绳套,另有两人配合拉绳套。据事后推测,可能是因为当时太紧张,绳子竟打成一个死结,嘉靖帝并没有被勒毙。由于嘉靖帝长久不死,其中一个宫女张金莲很是害怕,便跑到乾清宫后面的坤宁宫,将此事告知皇后。皇后命太监张佐、高忠将她们抓了起来,这才险险救下嘉靖帝。
那么,十余个宫女联合下手,张金莲还跑去坤宁宫向皇后求救。这么大的阵仗,整个乾清宫为何没有侍卫或内监出现呢?按当时的宫廷制度,皇宫内,每个宫殿到了晚间都会落锁,内监和侍卫都不能停留在宫殿内。所以“壬寅宫变”当晚,乾清宫内只有宫女,没有内监和侍卫。张金莲去求救,皇后也是带了宫女前来,到了乾清宫后才开锁放内监进殿,将肇事者抓起来。
这件事轰动朝野上下。张合受命审理此案,自然要进乾清宫,对乾清宫仔细调查。故此才有了27张床的可信度极高的记录。
那么,这27张床怎么放的呢?
据张合《宙载》记载:凡九间,有上有下,上下共置床二十七张,天子随时居寝。意思是,乾清宫上下共9间房,每一间都有3张床。至于9间房怎么铺排,现在已经查验不到了。因为明朝的乾清宫早已被大火烧毁。乾清宫在明代五次被烧毁,明末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元年重建,清嘉庆二年又毁于火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798年(清嘉庆三年)建成的乾清宫,和明代的内部结构完全不同。那么,嘉靖帝这27张床真的是用来防止行刺的吗?
三峡大学老师、“明宫揭秘”系列三部曲作者胡丹,曾在《大明王朝家里事儿》这本书里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不认可这个观点。他认为,宫廷是戒备最森严的地方,一个皇帝是不可能时时提防着,以免被人行刺的。二是这27张床全部置于乾清宫,不过两层楼的空间,防范效果不大。他认为,放27张床,和古代的礼制有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子林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在一篇论文中,王子林认为:在周代,天子所居有六寝。包括一座路寝和五座小寝,路寝是天子处理政务的地方,小寝是天子休息的地方。根据季节的变化,天子要居住于不同的寝宫:春季住东北寝宫,夏季住东南寝宫,秋季住西南寝宫,冬季住西北寝宫,季夏(夏季的最末一个月)住中央寝宫,加上位于中央寢宫前面的路寝,一共有六座宫殿。王后的六宫分布与天子六寝相同。六寝排布实际上是一种明堂结构。为什么嘉靖帝每间要放置三张床?王子林认为,这可能是明堂制度的遗存。明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房子为三开间,每间放一张床,则每座房里共有三张床,天子分不同的季节居住在不同的房间里。后世帝王被称为“九五之尊”,住的房子均为九开间,但他的寝宫就没有六座了,而只有一座。故只能把明堂东南西北的房子完全集中于一座房子里,每间放置三张床。于是,九间共计二十七张床。
“壬寅宫变”震惊朝野,张合此书又透露案发现场的具体布置,如此一来,谣诼四起。虽只是为了符合礼制之需,但27张床的布置超出了民间的想象,防范行刺之说不胫而走。
撇开“壬寅宫变”不谈,嘉靖帝也的确是一个多疑、敏感之人。胡丹举了一个例子。
1565年,嘉靖帝病重,传唤太医徐伟。当时,嘉靖帝龙袍拖到了地上。徐伟怕踩着,就站在远处不敢上前。嘉靖看到了,就觉得很是奇怪。徐伟回说:您的龙袍掉在地上,臣不敢进。嘉靖听了很是开心,还专门下诏表扬他。为什么呢?因为徐伟说龙袍在地“上”,没说地“下”。地上,人也;地下,鬼也。
嘉靖的多疑,还体现在他的用人。为了绝对掌握和独裁行使权力,嘉靖从未持久地信任朝臣。早期的杨廷和、蒋冕、毛纪等均有策立功,但仅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连续被斥退,以至被定为奸党,褫职为民。尤其是杨廷和的子婿等,多被戍谪。正德朝老臣杨一清、谢迁虽被宣召,但旋进旋退、难有展布,最后郁郁以归。
南大历史系武黎嵩认为,嘉靖帝心理“扭曲”的第一步,与少年时代发生的“大礼议”密切相关。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武宗绝嗣无子,又无亲兄弟,身为堂弟的朱厚熜便被迎接进京,继皇帝位,年号嘉靖。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大臣认为,嘉靖帝应尊奉正统,以明孝宗(即明武宗之父)为皇考,算是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改称生父为“皇叔”。这一点,嘉靖帝是万万不接受的,他认为自己是“继统不继嗣”,坚持要加封自己的生父为“皇帝”。
嘉靖皇帝与文官集团各执己见,互不妥协。最终,嘉靖帝严惩群臣,光是被杖责打死的就有16人。武黎嵩表示,由此,嘉靖皇帝不信任身边的官僚集团,常猜忌身边的大臣。
胡丹认为,嘉靖帝之所以如此多疑、敏感,甚至暴躁,不仅和早年的“大礼议”有关,也与他迷信道教,服食丹药有关。包括“壬寅宫变”这一事件的背后,都与丹药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嘉靖帝自幼崇信道教,身边聚集了许多方士。其中嵩山道士蓝道行向他推荐了一款养生之术——饮用朝露,并说这是天庭的玉露,可以洗涤肠胃。如果用它来服食丹药,效果会加倍。于是,嘉靖帝便让宫女每天都采集晨露。因为长期服用丹药,药性燥,嘉靖帝的脾气变得十分暴烈。受到责罚的宫人便越来越多。此外,为了配制丹药,还需要女性的经血。这对于宫女来说,是一种深切的折磨。“壬寅宫变”应运而生。事情发生后,嘉靖帝生命垂危,御医不敢下药,太医使许绅冒死调用“峻药”下之,嘉靖帝吐了数升紫血,这才好转过来。
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主谋除30岁的宫女杨金英外,还有王宁嫔。《明史·皇后列传》记载:金英等弒逆,王宁嫔首谋。一个嫔妃为何会参与行刺?原来王宁嫔失宠后,因言语不检点,中伤正受宠的曹端妃。嘉靖帝得知后,便罚她去采露。王宁嫔心生不满,便与宫女合谋行刺。并且,此事把曹端妃也拉下了水。王宁嫔声称行刺一事曹端妃也知情。最终,两人被凌迟处死。死里逃生后,嘉靖帝不敢再住乾清宫,搬到了西苑永寿宫。在大臣们看来,乾者,天也;清者,“天得一以清”。帝王是天地间唯一的、最尊贵的,不住乾清宫不合规矩,更不成体统。
大臣要皇帝回到乾清宫居住,王同祖还专门上了“还宫疏”,他搬出了祖制和帝王必须居正位的说词,恳请嘉靖回到乾清宫居住。为了让嘉靖帝放心,他还在疏中建议重新改造乾清宫。但嘉靖帝心有余悸,直到20多年后,他去世前不久,才再一次搬回乾清宫。